穿汉服、诵国学,这样传承文化行吗


穿汉服、诵国学,这样传承文化行吗


汉服者,汉族之服饰也。衣者峨冠博带,宽袍大袖,如神仙中人;亦有短衣襟小打扮,此为贩夫走卒、平常百姓之衣裳。百度后得知:汉族服饰自商代以来,确定了“交领、右衽,上襦下裳”的形制。三百多年前清兵入关,剃发留辫,百姓着长袍马褂、斜襟旗袍,皆满族服饰之改良,汉家衣裳不复存也。至于近代,国门大开,“西风东渐”,和世界接轨。西装革履,连衣纱裙,为当时流行时尚之穿着,一直延续到今天。或曰:中山装、唐装乃汉族正统服饰,此言谬矣!中山装乃改良于日本之铁路制服,唐装是由清代满族的马褂演变而来,皆非汉族服饰。

近几年来,常在街头巷尾见到俊男靓女着汉服翩翩而过,起初以为是在拍戏,后来才知道是去参加汉服集体活动。“汉服热”悄然兴起,伴随着它兴起的还有“国学诵读”。从牙牙学语到花甲之年,从国学进校园到街区文艺汇演,总能看到穿着汉服、吟诵经典者的身影,《礼仪之邦》的音乐随风飘扬。

爱好汉服的妻子参加了十数回汉服部落活动,遂为之痴迷,置办下各式汉服二十余套,更有头饰、耳环、油伞,团扇等诸般物件相配。她常常衣着汉服出行,起初引来好奇者围观询问,以为是戏服。后来穿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我们两个还在汉城湖遗址公园参加了一场集体汉婚,在汉武大帝雕像前进行。汉武帝竟然成了我们的“证婚人”。哈哈!

穿汉服、诵国学,这样传承文化行吗


我后来观察,穿着汉服拍照、拍小视频的效果和古装电视剧里演出效果一样,很有镜头感。男的玉树临风,女的千娇百媚,难怪俊男靓女会趋之如骛。国学诵读和我们平常的读书不同,是用古调唱出来的,也叫吟诵。吟诵能够提高诵读者的兴趣和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还适合于演出,很适合少儿诗歌教学。我在咸阳师院参加了几次活动,这里的大学生参加汉服活动的很多。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对国学和汉服的传播会起到重要作用。民间的活动和主流媒体的推介也分不开,中央电视台的诗词大赛和《经典咏流传》栏目引起了轰动效应,各地方争相效仿。

我个人以为:国家提倡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全盘继承,而是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为今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服饰只是文化的形式而非其内核。国学之精髓,又岂在一衣?汉服虽好,但穿上如同演员,只适合在一定场合穿,却不适合日常工作生活,不然总让人有“穿越”之感。

汉民族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之最大民族,乃因其文化能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融而化之,才成其博大。葡萄、苜蓿非中土所有,而遍及中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以及唐代服饰中的胡服元素都足以说明:最有包容性使汉族成为世界上最伟大民族之一,也是其两千多年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传承文化的真谛主要是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我于穿衣一事,较为随便,但求舒适得体即可。平常穿运动、休闲服装较多,只在正式场合穿得正式一点。也从不敢以衣貌取人。

穿汉服、诵国学,这样传承文化行吗


欢迎各位留言、评论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