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何以為家》丨真實展現“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文丨沐童

“家”是什麼?家這個詞在很多作品中被比喻成不同的事物,有搖籃、有港灣等等,但是無疑都是一個溫暖的代名詞。無論你在哪裡,家都可以為你提供心靈的棲息地。當你疲憊時,回到家後總會感受到那一絲平淡的溫情。然而在這裡卻成為了有個12歲男孩控訴的地方。

豆瓣9.1分《何以為家》丨真實展現“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講述的是一個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故事主要敘述贊恩出生在一個貧民窟,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妹妹年紀輕輕就被賣給小超市老闆做妻子(小於12歲),贊恩經歷一系列流浪,最終因為妹妹的慘死,從而走向犯罪的一系列事情。

豆瓣9.1分《何以為家》丨真實展現“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貧窮下的生活-造就了人性的扭曲

你沒有經歷過貧窮,那麼你永遠體會不到什麼是貧窮。電影真實的講述了一個貧民窟,一個小家庭的縮影。“贊恩”的父母沒有固定的工作,處於社會的最底層,“贊恩”一個12歲的孩子承擔起了幾乎整個家庭的重擔。“贊恩”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並沒有說振作起來,找一份正經的工作或者說通過自己的勞動去改變生活。反而是支配年輕的“贊恩”去賣糖水,幫小賣鋪老闆送貨等等方式去賺錢。甚至最後把自己年輕的女兒嫁給了小賣鋪老闆,並且在這件事情上是格外的上心。

豆瓣9.1分《何以為家》丨真實展現“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這部電影實際上是真實的反映了現在中東地區的貧民窟,貧窮的生活造就了扭曲的人性,貧窮的生活會漸漸的摧毀一個家庭,摧毀一個人的意志,生而為人,出身貧窮並不是我們能夠選擇的,但是自甘墮落,人性扭曲的社會讓我們不寒而慄!在對“贊恩”父母的畫面上,父母表面無辜、無奈不理解,更能反映那種生活環境下的扭曲人性。

貧窮並不能阻止善良-黑人母子與贊恩的相遇

人性的善良有時候是掩藏不住的,也許每個人都有一顆善良的心。影片對於“贊恩”離家,無家可回的畫面進行了大量的輸出。“贊恩”因為離家出走,在最困難的時候遇到了善良的黑人母子,但是他們自己也是很苦難的人。但是她還是將“贊恩”帶回了家,同時還給與幫助和關懷。劇情反轉是在黑人母親被拘留後,12歲的“贊恩”帶著一歲的小黑流浪,但是他從未想過放棄這樣一個生命。人性的善良在小黑母親和“贊恩”身上都得到了體現,完美的展現了貧民窟真實的善良。

豆瓣9.1分《何以為家》丨真實展現“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在這個畫面下,我們看到了一個小孩的擔當,這與“贊恩”父母的那種扭曲的心靈,就連自己女兒都不珍惜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別樣的溫柔-來自親情的守護

影片在“贊恩”作為哥哥對妹妹的關心的畫面上也很多,比如對妹妹身體的關心(此處不變描寫),為妹妹偷取零食(貧窮下是沒有辦法的)。再到最後因為回到家中看到妹妹即將嫁給小賣鋪的老闆時的表現。再到最後因為妹妹死於難產,“贊恩”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我們看到了一個哥哥對妹妹的守護。那是源自親情下的守護,那是一種別樣的溫柔。貧窮並不影響我們對親人的關心,貧窮有時候讓我們更加珍惜我們的親人。現在的社會為了金錢遠離自己的家鄉,離開自己的親人,最終沒有了親情。是否我們應該考慮一下我們自己的選擇呢?

豆瓣9.1分《何以為家》丨真實展現“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最終的控訴-“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一個人的出生我們是沒有辦法選擇的,我們需要一個家,但是我們需要的不是一棟房子,一個法律上的親人。那麼什麼才是一個家?一個家是家庭成員之間充滿關心,家人之間相處融洽。一個家是在我們失落的時候能夠給我們安慰,一個家是在疲憊的時候給我棲息的地方,家是溫暖的港灣。生而為人,我們都需要去尋找自己內心的那個家!

豆瓣9.1分《何以為家》丨真實展現“生而為人,何以為家”


我是沐童,謝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