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後,黃興手握重兵為何不揮師北伐?

1911年10月12日,孫中山在美國從報紙上得到武昌起義的消息。他思慮再三,決定暫時不回國,而是留在美國,請見美國國務卿和日本外交官,隨後前往歐洲,遊說各國政要。他希望能夠獲得外國人的貸款和支持,但是這些努力沒有得到積極的回應。11月23日,他離開巴黎,踏上了回國之路。直到12月25日,他乘坐的英國郵輪“丹佛”號才在上海吳淞口口靠岸。時隔十六載,這位革命家才結束海外流亡生涯,回到故土。

辛亥革命後,黃興手握重兵為何不揮師北伐?

江浙革命聯軍在12月2日攻佔南京,沒過多久,金陵城下就集聚了二十多萬響應起義的士兵,他們在各路將領的統率下,從江蘇和鄰近省市陸續趕來。孫中山抵達南京時,受到了革命陣營的熱烈歡迎,並且被擁戴為臨時大總統。大家都以為孫先生肯定從海外帶回大筆的真金白銀,因為他常年奔走於海外,與外國政府建立了良好關係。

1912年2月,南北和談告成,大清亡,民國興。孫中山如約卸任臨時大總統職位,轉而去實踐他所倡導的民生主義,號召人民興辦實業,並親自擔任全國鐵路督辦,準備籌借外資修築鐵路幹線。南方革命陣營的二號人物黃興暫時留守南京,負責善後。南京臨時政府解散,附著於政府的政客們輕裝簡行,前往北京的新政府。駐紮在南京城外的二十多萬士兵卻不可能北上進京。二十多萬士兵意味著二十多萬張嘴,四十多萬隻手。張嘴要吃飯,伸手要軍餉和槍械。這讓黃興苦惱不堪。

辛亥革命後,黃興手握重兵為何不揮師北伐?

當時,駐紮在城外的軍隊可謂魚龍混雜,滬軍、浙軍、鐵血軍、衛戍軍、光復軍……名目繁多。自封師長者二十六人,號稱軍官者更是多如牛毛。各路軍官名下的士兵數量也含混不清,數百至數千人不等,以至於臨時政府的陸軍部難以統計出確切的兵員數量。各支軍隊互不統屬,軍官們為了擴充自己的隊伍,不惜互挖牆腳,鬧翻了就開槍互射。雖然高舉革命大義,但大義不能當飯吃,軍官們整日奔走於陸軍部,討薪索餉。他們聽說孫中山並沒有攜帶鉅款而來,失望至極,立刻翻臉不買賬,還諷刺他“放大炮”。南京臨時政府在1912年3月的財政支出總計為975萬元,其中陸軍部支出893萬元,其餘各部的支出相比之下都可以忽略不計了。

辛亥革命後,黃興手握重兵為何不揮師北伐?

很多人納悶不解:此時,聚集在南京城外的軍隊如此之多,黃興可謂手握重兵,其地位相當於身兼六省總督,何不揮師北伐,蕩平北洋軍?殊不知,兵多並不代表戰鬥力強。革命軍雖然人數眾多,但是隻有粵軍、浙軍擅打仗,稱其餘部隊為烏合之眾一點兒也不為過。何況,打仗太費錢,留守在南京的黃興最缺的就是錢了。

南京臨時政府的財政狀況相當糟糕。由於革命導致的地方秩序混亂,財政基礎癱瘓,徵稅系統無法運行,地方政權又各自為政,賦稅根本收不上來。孫中山寄希望於外國,舉外債以解燃眉之急,但是直到南京臨時政府解散,外國列強也沒有伸手接濟。黃興身為臨時政府的陸軍部總長,每日為籌措餉銀各地奔走。蔡元培當選為臨時政府教育總長時,窮得連辦公場所都沒有,他詢問孫中山,得到的回答是:“此須汝自行尋覓,我不能管也。”後來還是在時任江蘇都督府內務司長馬相伯的幫助下,才暫借三間房間作為教育部的辦公室。

辛亥革命後,黃興手握重兵為何不揮師北伐?

唐紹儀內閣成立時,黃興自願退出了陸軍總長的角逐,對袁世凱給他安排的參謀總長職位也是力辭不就,袁世凱隨即任命黃興為南京留守,負責裁撤南方革命軍,黃興竟一口答應下來。他委任李書城為南京留守府總參議,馬相伯為政務廳長,張孝準為軍務廳長。

裁撤軍隊是需要錢的——沒拿到足額的遣散費,誰甘願放下手裡的武器拍屁股走人?二十多萬的士兵,有多少人真是為了革命大義?恐怕懷揣升官發財夢的入佔了絕大多數吧。由於欠餉嚴重,再加上軍隊還要被廉價遣散,士兵們連乾飯都吃不上,只能喝稀飯勉強度日。士兵們終於不幹了。

辛亥革命後,黃興手握重兵為何不揮師北伐?

4月11日夜晚,俞應麓統率的江西軍第二十七、二十八團總計二千多士兵譁變,端著槍跑進南京城大肆搶奪錢財,還濫殺無辜,影響極惡劣。兵變發生時,黃興不在南京,留守府的總務處長何成濬急調王芝祥統率的廣西軍進城平亂,不少譁變士兵被當場處死。翌日天曉,叛亂才被平息。事後,被處死的亂兵多達七八百人。當黃興急匆匆趕回南京時,士兵們的頭顱已經紛紛落地。他不忍卒視,心中自是悲苦萬分。畢竟,這些追隨他的士兵是因為供給極匱乏,才鋌而走險去搶劫的,他作為軍隊的最高統帥,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軍隊發生譁變後,黃興一面加緊裁軍步伐,一面給袁世凱當政的北京政府發去急電,訴說軍隊岌岌可危的情形,請求財政援助。袁世凱對此置之不理,因為北京政府自顧不暇,財政狀況同樣窘迫。退一步說,袁世凱即便有錢,也不會接濟革命軍,他巴不得革命陣營蛙蚌相爭,自己漁翁得利。

辛亥革命後,黃興手握重兵為何不揮師北伐?

唐紹儀在北京組閣後,熊希齡當選為則政總長。赴京上任前,黃興再三囑託他籌集一筆軍隊遣散費。熊希齡對這件事十分上心,上任後即與四國銀行團(即英國的匯豐銀行、法國的法蘭西銀行、德國的德華銀行、美國的美國銀行)接洽,商議善後借款事宜。熊希齡的“理財高手”之名絕非虛傳,他憑藉自己的好口才,說服四國銀行團的代表們,答應出借7000多萬兩鉅款。不過,四國銀行團的鉅款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借出去的,他們要求派人對中國的財政、軍政進行監督。

熊希齡還沒來得及向黃興報告此消息,就收到了一封電文,斥責他甘受外國人愚弄,使軍政受制於外國,國家權力喪失殆盡。電文措辭嚴厲,不留顏面。落款處赫然署有“黃興”二字。熊希齡火冒三丈,他本是受黃興所託才費心盡力去借款的,沒想到現在反遭斥責,一片好心捱了一記響亮的大耳光,這口氣怎麼咽得下?盛怒之下,熊希齡把黃興發給他的催款電文公之於報,並將黃興狠狠嘲諷了一番。兩人自此鬧翻。得罪了財政總長,黃興的日子更加難過。

辛亥革命後,黃興手握重兵為何不揮師北伐?

經過一番裁撤、整編,黃興終於把手裡的這個燙手山芋處理得差不多了——安徽都督柏文蔚帶走了鎮軍,浙江都督朱瑞帶走了浙軍,江蘇的軍隊交由江蘇都督程德全統率,揚州的軍隊歸中央政府直轄,廣西、廣東等地的軍隊或遣返原籍,或就地解散。

大功初成,黃興執意向袁世凱辭去南京留守的職位。同盟會希望黃興留任,以便保留實力,在南京形成一個與北洋勢力相抗衡的力量,但黃興去意已決。1912年5月31日,袁世凱批准了黃興的辭呈,南京留守府由江蘇都督接手。黃興悄然離開南京,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湖南。離去的那一刻,想必他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