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黄兴手握重兵为何不挥师北伐?

1911年10月12日,孙中山在美国从报纸上得到武昌起义的消息。他思虑再三,决定暂时不回国,而是留在美国,请见美国国务卿和日本外交官,随后前往欧洲,游说各国政要。他希望能够获得外国人的贷款和支持,但是这些努力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11月23日,他离开巴黎,踏上了回国之路。直到12月25日,他乘坐的英国邮轮“丹佛”号才在上海吴淞口口靠岸。时隔十六载,这位革命家才结束海外流亡生涯,回到故土。

辛亥革命后,黄兴手握重兵为何不挥师北伐?

江浙革命联军在12月2日攻占南京,没过多久,金陵城下就集聚了二十多万响应起义的士兵,他们在各路将领的统率下,从江苏和邻近省市陆续赶来。孙中山抵达南京时,受到了革命阵营的热烈欢迎,并且被拥戴为临时大总统。大家都以为孙先生肯定从海外带回大笔的真金白银,因为他常年奔走于海外,与外国政府建立了良好关系。

1912年2月,南北和谈告成,大清亡,民国兴。孙中山如约卸任临时大总统职位,转而去实践他所倡导的民生主义,号召人民兴办实业,并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准备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南方革命阵营的二号人物黄兴暂时留守南京,负责善后。南京临时政府解散,附着于政府的政客们轻装简行,前往北京的新政府。驻扎在南京城外的二十多万士兵却不可能北上进京。二十多万士兵意味着二十多万张嘴,四十多万只手。张嘴要吃饭,伸手要军饷和枪械。这让黄兴苦恼不堪。

辛亥革命后,黄兴手握重兵为何不挥师北伐?

当时,驻扎在城外的军队可谓鱼龙混杂,沪军、浙军、铁血军、卫戍军、光复军……名目繁多。自封师长者二十六人,号称军官者更是多如牛毛。各路军官名下的士兵数量也含混不清,数百至数千人不等,以至于临时政府的陆军部难以统计出确切的兵员数量。各支军队互不统属,军官们为了扩充自己的队伍,不惜互挖墙脚,闹翻了就开枪互射。虽然高举革命大义,但大义不能当饭吃,军官们整日奔走于陆军部,讨薪索饷。他们听说孙中山并没有携带巨款而来,失望至极,立刻翻脸不买账,还讽刺他“放大炮”。南京临时政府在1912年3月的财政支出总计为975万元,其中陆军部支出893万元,其余各部的支出相比之下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辛亥革命后,黄兴手握重兵为何不挥师北伐?

很多人纳闷不解:此时,聚集在南京城外的军队如此之多,黄兴可谓手握重兵,其地位相当于身兼六省总督,何不挥师北伐,荡平北洋军?殊不知,兵多并不代表战斗力强。革命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只有粤军、浙军擅打仗,称其余部队为乌合之众一点儿也不为过。何况,打仗太费钱,留守在南京的黄兴最缺的就是钱了。

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状况相当糟糕。由于革命导致的地方秩序混乱,财政基础瘫痪,征税系统无法运行,地方政权又各自为政,赋税根本收不上来。孙中山寄希望于外国,举外债以解燃眉之急,但是直到南京临时政府解散,外国列强也没有伸手接济。黄兴身为临时政府的陆军部总长,每日为筹措饷银各地奔走。蔡元培当选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穷得连办公场所都没有,他询问孙中山,得到的回答是:“此须汝自行寻觅,我不能管也。”后来还是在时任江苏都督府内务司长马相伯的帮助下,才暂借三间房间作为教育部的办公室。

辛亥革命后,黄兴手握重兵为何不挥师北伐?

唐绍仪内阁成立时,黄兴自愿退出了陆军总长的角逐,对袁世凯给他安排的参谋总长职位也是力辞不就,袁世凯随即任命黄兴为南京留守,负责裁撤南方革命军,黄兴竟一口答应下来。他委任李书城为南京留守府总参议,马相伯为政务厅长,张孝准为军务厅长。

裁撤军队是需要钱的——没拿到足额的遣散费,谁甘愿放下手里的武器拍屁股走人?二十多万的士兵,有多少人真是为了革命大义?恐怕怀揣升官发财梦的入占了绝大多数吧。由于欠饷严重,再加上军队还要被廉价遣散,士兵们连干饭都吃不上,只能喝稀饭勉强度日。士兵们终于不干了。

辛亥革命后,黄兴手握重兵为何不挥师北伐?

4月11日夜晚,俞应麓统率的江西军第二十七、二十八团总计二千多士兵哗变,端着枪跑进南京城大肆抢夺钱财,还滥杀无辜,影响极恶劣。兵变发生时,黄兴不在南京,留守府的总务处长何成濬急调王芝祥统率的广西军进城平乱,不少哗变士兵被当场处死。翌日天晓,叛乱才被平息。事后,被处死的乱兵多达七八百人。当黄兴急匆匆赶回南京时,士兵们的头颅已经纷纷落地。他不忍卒视,心中自是悲苦万分。毕竟,这些追随他的士兵是因为供给极匮乏,才铤而走险去抢劫的,他作为军队的最高统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军队发生哗变后,黄兴一面加紧裁军步伐,一面给袁世凯当政的北京政府发去急电,诉说军队岌岌可危的情形,请求财政援助。袁世凯对此置之不理,因为北京政府自顾不暇,财政状况同样窘迫。退一步说,袁世凯即便有钱,也不会接济革命军,他巴不得革命阵营蛙蚌相争,自己渔翁得利。

辛亥革命后,黄兴手握重兵为何不挥师北伐?

唐绍仪在北京组阁后,熊希龄当选为则政总长。赴京上任前,黄兴再三嘱托他筹集一笔军队遣散费。熊希龄对这件事十分上心,上任后即与四国银行团(即英国的汇丰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美国的美国银行)接洽,商议善后借款事宜。熊希龄的“理财高手”之名绝非虚传,他凭借自己的好口才,说服四国银行团的代表们,答应出借7000多万两巨款。不过,四国银行团的巨款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借出去的,他们要求派人对中国的财政、军政进行监督。

熊希龄还没来得及向黄兴报告此消息,就收到了一封电文,斥责他甘受外国人愚弄,使军政受制于外国,国家权力丧失殆尽。电文措辞严厉,不留颜面。落款处赫然署有“黄兴”二字。熊希龄火冒三丈,他本是受黄兴所托才费心尽力去借款的,没想到现在反遭斥责,一片好心挨了一记响亮的大耳光,这口气怎么咽得下?盛怒之下,熊希龄把黄兴发给他的催款电文公之于报,并将黄兴狠狠嘲讽了一番。两人自此闹翻。得罪了财政总长,黄兴的日子更加难过。

辛亥革命后,黄兴手握重兵为何不挥师北伐?

经过一番裁撤、整编,黄兴终于把手里的这个烫手山芋处理得差不多了——安徽都督柏文蔚带走了镇军,浙江都督朱瑞带走了浙军,江苏的军队交由江苏都督程德全统率,扬州的军队归中央政府直辖,广西、广东等地的军队或遣返原籍,或就地解散。

大功初成,黄兴执意向袁世凯辞去南京留守的职位。同盟会希望黄兴留任,以便保留实力,在南京形成一个与北洋势力相抗衡的力量,但黄兴去意已决。1912年5月31日,袁世凯批准了黄兴的辞呈,南京留守府由江苏都督接手。黄兴悄然离开南京,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湖南。离去的那一刻,想必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