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老人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貞觀政要·論政體》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老人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唐貞觀後期,魏徵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意思是說: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

唐太宗對荀子和魏徵的這一觀點十分欣賞,在與君臣討論國家的治理問題時,多次引用和發揮了這一觀點。他在《論政體》一文中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老人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荀子、魏徵和唐太宗,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極其偉大的,十分強調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們的這一光輝思想,為歷代統治階級所接受。對歷代統治者尊重民情民意,執政為民,起到了積極參與的促進作用。

成語“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載舟覆舟”便源於荀子、魏徵和唐太宗談論君與民的關係及其重要性故事。

老人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孔子說:“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

孔子說:“我曾聽說過:君主就像船;老百姓就像水。水能託推著船隻前行,也能淹沒船隻。君主如果能夠從這個道理中意識到危險所在,那麼,危險就不會到來了。”

這裡談的是君與民的關係,其實也是國與民的關係。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作比喻,說明了人民力量的極其偉大,揭示了人民是國家根本的本質屬性,強調了依靠人民力量的極其重要性。千百年來的歷史不斷證明著這一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是天下。這一思想,對歷代賢明的統治者尊重民情民意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也是今天的領導者應引以為戒的。

老人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中李世民毫無疑問是一代明君。明君之明,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能夠以“仁”治國,深得民心,如果沒有這一點,他恐怕就無法在戰爭中取勝,也無法在與兄弟的爭奪中走上皇位。李世民以寬、信、仁、慈的策略籠絡了大量的人才,確保了國家的繁榮昌盛。

李世民君臣反覆強調“清靜”,務必使天下無事。當然,“清靜”的目的和實質是使自己長葆富貴,但在封建時代,一個統治者能夠竭力省事,使人民安心生產,把對人民的剝削的最大程度控制在法制範圍內,那就難能可貴了。

老人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他選拔人才的總原則是“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鹹盡其才”。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計較人才來源於何種政治集團。他的手下有農民起義軍官,也有隋朝舊臣。

二、不計較思想親疏。長孫無忌建國後曾提出辭職,但李世民堅持任用他為宰相;魏徵曾跟隨李建成設計謀害他,但也得到破格任用。

三、不計出身和經歷。在唐朝大臣中有不少曾是小官吏,還有不少曾是少數民族的將領。

四、善於用人之長,不求全責備。他認為:用人如用工具一樣,工具各有各的用處。

五、注意官員品德,防止佞臣得逞。他要求大臣們正派,他自己首先以身作則。

老人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身邊最著名的諫臣是魏徵,“居安思危”、“善始克終”是魏徵要求李世民時刻不忘的座右銘。凡是影響居安思危、善始克終的言行,魏徵總是盡力諫止。

唐制男女十八歲成丁,開始服徭役和兵役。李世民即位的當年,聽取封德彝的建議徵兵從十六歲以上身體健壯的人中徵集,但魏徵堅決反對,他連舉了一連串的例子說李世民說話不守信用。李世民聽後不僅不惱反而獎賞魏徵一個金甕。

魏徵針對李世民怕亡國的心理,時時用隋煬帝的失敗教訓來提醒他,使他從奢縱的道路上猛醒過來。

老人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雖然是一個封建皇帝,但他從來不把自己看做是神秘的超人,也不把自己當做一個永不犯錯誤的聖賢。他深知,作為一國之君,一言之不當就會招致萬眾解體,人民造反。所以他願意常常自我反省,唯恐上不合天意,下不符民心。把“納諫”看做關係國衰人亡的大事。由於他虛心納諫,收到了兼聽則明的效果。

李世民反覆強調“清靜”,以民為重,務必使天下無事。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統治者,能夠竭力省事,使人民安居樂業,是難能可貴的,創建一番偉業也就不足為奇了。

李世民“以仁治國”的事例告訴我們:做人要多聽從他人的建議,從中汲取精華加以利用。同時還要能經常進行自我反省,這樣才能算是個有心機的人。

老人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