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临去世前对李世民说的几句话。李世民当耳旁风,他说的是什么,都应验了吗?

五色土聊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唐朝绝对可以称的上一个伟大的王朝,而缔造这个伟大王朝的功勋首推唐太宗李世民,然而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却是谁也无法逾越的心坎,不管是李渊还是李世民,甚至是后人读到这段历史都是为之不耻。

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可以说很幸运,因为他有两个很优秀的儿子,但是也因为这两个儿子都很优秀,让他头疼不已。


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宣布起兵直扑长安,誓师后,李渊带着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挥师南下,到农历十一月,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唐军就攻入了长安,在这场后世称为“晋阳兵变”,为期三个多月进军长安的战役中,左路统帅李建成功勋卓越,显示了不俗的能力。

618年5月,在隋炀帝被杀之后两个月,李渊正式建立唐朝,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唐朝虽然建立了,然而中国仍然处于四分五裂中,因此李渊经常派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出征,消灭各方割据势力,而在这些战争中,因为李建成是太子,要帮忙处理政务,协助父皇李渊经营大唐帝国,所以出征的比较少。


李世民则经常出征,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为唐朝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野心勃勃的李世民以洛阳为基地,暗中培养自己的军事势力,设立文学馆,招来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秦府十八学士”等谋士,武将则以秦叔宝、尉迟敬德等为基础。

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李渊作为父亲是看在眼里的,然而李渊对此也是痛苦犹豫、不知如何是好,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李世民对大唐有功,李建成作为长子也干的不错,自古都是立嫡立长立贤,李建成是嫡长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者,李世民想要夺得皇位,除了政变别无他法。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杀死,事后又令人将李建成五个儿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部杀死,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当披着甲胄满身是血的尉迟敬德出现在太极宫中李渊面前时,李渊这才知道出大事了。

随后李渊被尉迟敬德胁迫写了一道手谕,要求所有军队听从李世民的指挥,一夜之间唐王朝就变了天,李渊的两个儿子十个孙子惨死在另一个儿子手上,对于他来说其内心的惶恐忧惧难以言表。

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渊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当了太上皇。公元635年,玄武门之变九年后,69岁的李渊在临死前对李世民说道:“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


中国人相信报应之说,后来李世民的子孙确实也遭到了恶报。

李世民对兄弟的心狠手辣,最终也遭到了报应,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其中由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有三个:分别是长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

李承乾是嫡长子,所以被立为太子,不过李世民开了个坏头,所以李承乾的弟弟魏王李泰对太子之位觊觎的很,李承乾这个人,脚有点瘸,这个倒没有什么关系,就是品德不咋滴,李世民为他请了好几个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之人,李承乾是个纨绔子弟,喜欢乱搞,老师去规劝他,就假装很听话,但背地里却痛恨老师的劝谏。


他的老师张玄素因为劝谏他,为李承乾所恨,竟然派了刺客去刺杀他,张玄素重伤差点丧了命,李承乾还喜欢搞同性恋,宠幸一位“美姿容、善歌舞”的美少年,并称他为“称心”,李世民对此大为恼火,将称心杀死,并将李承乾训斥了一顿,李承乾却不思悔改,在东宫为称心修了个房间来祭奠他。

太子如此出格,李世民自然心烦的很,而四子李泰则趁虚而入,努力在李世民面前表现,招贤纳士大肆拉拢心腹,并招人修撰《括地志》,李世民对这个儿子也很宠爱,给李泰赏赐的月料甚至超过了太子李承乾,太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策划了一次暗杀弟弟李泰的行动,在暗杀失败后,李承乾一不作二不休,与李世民的异母弟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吏部尚书侯君集等人密谋起兵逼宫,事情败露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被流放后第二年就病死了,而魏王李泰也因为夺嫡被李世民讨厌,免去一切官职流放到均州勋乡县,人畜无害的李治得了渔翁之利,被立为太子。


而李世民的十四个儿子中的另外十一个,二子李宽早逝无后。三子李恪被长孙无忌陷害至死。五子李佑在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赐死。六子李愔因是李恪同母弟遭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最后死于流放地。七子李恽在唐高宗时被诬告谋反,自杀而死。八子李贞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杀。十子李慎受李贞牵连下狱,后在流放途中过世。十一子李嚣早逝无子。十二子李简早逝无子。十三子李福是为数不多的寿终正寝的一个。十四子李明因和唐高宗的废太子李贤过从甚密,被逼自杀。


总体上来说,李世民的儿子大多数是结局不好,寿终正寝的不多,而李唐江山还一度改姓,差点就成了武家的了,这个也算是李世民对兄弟以及侄子斩草除根的果报吧,至于李渊临死前说的话,很可能是后世的人附会的,毕竟就算是李渊说了这种话,也不会记录下来的。


历史红尘


唐高祖李渊在弥留之际对李世民说了十四个字:“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众所周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戮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并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最终得以黄袍加身。李渊对此事耿耿于怀,才于临终之际说出此言,用来诅咒李世民。果不其然,这句话最终应验。后来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流放,其他皇子也应争权夺位或被流放或被诛戮,李世民的十九个儿子中只有李治和李福得以善终。




陶瓷大学冰糖与木瓜


玄武门之变是异常惨烈的!

李世民这群虎狼之师,短短几个小时,就杀掉了李建成、李元吉以及十个侄子,手足相残,岂一个惨字了得!


当李渊听到一阵喊杀之声,急忙呼唤身边侍卫,这时候,只见一个黑大汉,手持利刃冲了过来,后面跟着一群全副武装的士兵。

李渊仔细一看,原来此人是尉迟敬德,只见他重甲戎装,手持利刃,刀上犹自滴着鲜血,一滴,两滴,三滴……

李渊大喝一声:“尉迟恭,你想谋反吗?”

尉迟敬德咣当一声,跪了下来,回道:“臣不敢,臣封秦王之命,特来保护圣驾,太子谋反,其党羽已被歼灭!”

李渊吓得面如土色,一下子跌倒在地上,完了,他最担心的一幕,终于还是发生了!


大势已去,李渊知道,今天要是不交出皇位,怕是老命就要交待了,于是他乖乖地交出玉玺,并让太监拟旨,即日起将皇位传给李世民。

李世民踏着兄弟的尸体登上了权力之巅!

十年后,李渊病重,临死前,李渊对李世民说了这样一番话:

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

这是极为恶毒地诅咒,对亲生儿子居然说出如此恶毒的话,可见恨意已恨到了骨髓里。看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李渊仍是心怀怨念,始终没有原谅李世民。


李世民夺权,确实开了个很不好的头,终唐朝一朝,宫廷政变频发,自相残杀频发,甚至还出现了女性夺权的特例,先是武则天,再是太平公主,韦皇后等等,不胜枚举。

后来,李渊的诅咒果然一一应验了!

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唐高宗李治,都是嫡子,这三个都是长孙皇后生的。

为了皇位,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斗得不可开交,李泰想学他爹,成为李世民第二;李承乾担心太子之位不保,成为第二个李建成,于是三番五次派人暗杀李泰。


李承乾后来采取了极端措施,他带着亲兵逼宫李世民,结果失败。李世民一气之下,废了李承乾,不久郁郁而终;将李泰撵出了京城,永不启用。

结果,倒便宜了一直“乖巧”的李治。

再来看李世民其他几个儿子:

楚王李宽,早逝;吴王李恪,因房遗爱造反案,被长孙无忌杀害;齐王李祐,谋反被赐死;蜀王李愔被贬为庶人;蒋王李恽,因被诬告谋反自杀;越王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服毒自杀;纪王李慎,被流放;曹王李明,被逼自杀。

生在帝王家的风险还是相当大的!


一半秋色


唐高祖李渊的晚年时期郁郁寡欢,倒不是李世民不孝顺他,而是再孝顺他也高兴不起来。

玄武门之变中死了两个儿子,这种打击对任何一位父亲来说都是沉重的。李元吉就不说了,长得丑,不得父母双亲的喜爱,但就算这样,那也是亲生儿子,死了还是会痛心的。

何况还有李建成,那是李渊最心爱的儿子,李世民都要排到后面去。在李渊心中,李建成是板上钉钉的大唐皇太子,国之储君,为了他的生命安全着想不让他上前线,结果给了李世民建功立业的机会,反而造成了东宫被秦王压制的局面,最终李建成死,李世民胜。

(电视剧中的李建成)

李渊能怎么办?四个嫡子,死得只剩李世民一个了,他再生气也只能默认,但肯定对李世民心存芥蒂。

据说他去世前对李世民说:“汝杀汝兄,汝子孙亦如此。”

果然,若干年后李世民的儿子们为了争夺储位也打成一团。

嫡长子李承乾本来最有资格,可惜因腿疾而性情变化,惹得李世民不喜。同为长孙皇后之子的李泰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导致李泰渐渐对皇位有了想法。

李承乾心里很害怕,担心父亲要换太子。于是先下手为强,想要暗杀李泰,毕竟玄武门之变就在眼前呢,只要杀了李泰,父亲就算再生气也无可奈何。可惜没成功,便转而谋反,也没成功。

事败后李世民问他为什么,李承乾很直接的说因为李泰谋夺他的太子之位。

(电视剧中的李承乾)

李世民此时大概体会到了当年老父亲的痛苦,他很喜欢李泰,但李承乾是他寄予厚望的长子,在没腿疾之前是合格的大唐皇太子,父子感情也是很深的,怎么办呢?他想了个两全齐美的好办法。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 上这么记载:“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意思是说,太子失道,但藩王觊觎太子之位是不可取的,必须打压,不能形成谋夺太子之位的不良风气。三个嫡子中,李承乾是不能当太子了,他谋反;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么李承乾和李治无法被保全;只有立李治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泰才都能安然无恙。

因为李治那时年纪还小,并没有参与两个哥哥的争斗,和他们没结仇,不至于要他们的命。

就这样,排行靠后的李治反而捡了大便宜。

(电视剧中的李治)

那么李承乾和李泰后来如何了呢?

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充军到黔州(今贵州),贞观十九年去世,时年26岁;李泰从魏王降为东莱郡王,后又进封为濮王,徙居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之郧乡县,死时才32岁。

从他们的寿命可以看出,这两位皇子后来的日子都不好过,物质上是丰富的,但精神上肯定是痛苦的,最后都忧愤而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渊当年的话应验了。

但是,李渊对李世民说这话不过是演义传说,并没有真凭实据。

《旧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高祖大渐,下诏:‘既殡之后,皇帝宜于别所视军国大事。其服轻重,悉从汉制,以日易月。园陵制度,务从俭约。’

(电视剧中的李渊)

意思是李渊去世前下了遗诏,他死之后以汉礼葬之,一切从简。并没有单独给李世民留什么话。

不过,也许真留了,只是我们不知道。

总之,历史如同一个轮回,惊人的相似。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我想说的是胡说八道,李渊也是个豪杰而且是个识时务的豪杰,当李世民杀兄弟杀侄子后他心里是很难过的很生气的,但是形势比人强,要和李世民对抗吗?要和李世民以命相搏吗?活着最重要了,李家大唐都要活着,虽然愤恨毕竟是自己的儿子。最后做了妥协。对李世民说近日以来几有投纾之惑。委婉的向自己的儿子道歉。我差点就不相信你了。两个月后正式把皇位交给李世民。父子之间感情很淡漠。慢慢的李世民勤于国政把国家治理的越来越好。李渊深感欣慰,每遇到大型场合李世民都邀请李渊参加共享荣耀。灭突厥后俘虏突厥可汗到长安,也算是为李渊一雪称臣之辱,李渊命颉利可汗为他跳舞,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以也,我所托得人。李世民不敢居功,这都是按您的旨意,岂是臣之力?李世民马上给李渊敬酒,李渊非常高兴,亲自弹起琵琶,李世民随着琵琶的节奏跳起舞来。这一刻李渊完全原谅了李世民。无知的人捏造李渊所谓遗言说近日你杀我子孙他日你子孙亦复如是!李渊死在贞观九年,贞观九年李世民何曾杀你子孙了?李世民的子孙不是李渊的子孙?李渊会诅咒自己的子孙?会诅咒大唐未来的主人?李渊是想断子绝孙吗?编这话的人很混蛋。竟然有人信这种鬼话,让人无语了


江山壹统


李渊在临死前对李世民说道:“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这句话即有警醒李世民的意思,也有诅咒他的意思!

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李世民感受到了太子李建成给他带来的危机,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在进皇宫的必经之路玄武门设下伏兵,杀死了毫无防备的同胞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后李世民带兵进入皇宫并控制了自己的父亲李渊,逼着李渊封自己为太子,此后的李渊虽然还在皇帝之位,但已经没有了实权!



2个月后,李世民扫清了外部障碍,开始着手自己的帝王之路,他让李渊退居二线去当了太上皇,自己坐登九五,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第二任皇帝!

公元635年,当了9年太上皇的李渊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在他临死前,李世民来到了他的身边,此时的李渊对李世民说:“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这句话很好理解,似乎是在警醒李世民,也似乎也有诅咒李世民的意思!


“诅咒”成真!

后来,李世民的儿子们为了太子之位争得你死我活,最终没有几个得到好下场,而李世民死后没多久,李唐政权旁落被一个女人掌控,这个女人就是武则天,武则天在李唐王朝的基础上建立了大周王朝,而当时李唐宗室成员,很多都是被武则天杀害的!

当然,李渊是否真的说过那句话还有待商榷,李世民的子孙自然也是他的子孙,他诅咒李世民也如同诅咒自己。而李世民子孙之所以没有得到好下场,在我看来完全是欲望的趋使!


唐古看今


唐朝这么强大的帝国发生了什么,让小妖怪给你细细道来。

历史上的李渊并不是主动退位的,而是李世民逼迫的,但是李世民为了自己的地位,让史官改写了历史,所以世人都以为唐高祖让位给了唐太宗李世民。

我们不可否认李世民是一个极其伟大的君王,在位期间创造了很多传奇,但是在戮兄逼父这件事情上确实是他的污点。

李渊退位后对李世民也无可奈何,只有在死去的时候给李世民说:今天你这样逼迫自己的父亲,杀戮自己的弟兄,以后你也会有这样的结局和下场。

果不其然,历史在轮回,苍天饶过谁,李世民晚年相当悲凉,甚至间接促成了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登基。



我是小妖怪


塞翁失马的李世民

在古代中国,宗法制度从西周开始,到民国为止,影响了中国将近三千年的时间——不论是皇家还是地方大户,都以嫡出为尊,以庶出为贱;其中,嫡出的长子,更是天然具备继承权的人。

因此在古代中国,很多资质平庸的人,都因为嫡长子身份,获得了皇位,最终给国家带来隐患——比如西晋时代著名的痴儿皇帝晋惠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但是,对于李世民来说,不具备嫡长子的身份,反而意味着一种幸运。

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见隋朝大势已去,而李家不愿意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操纵,于是宣布起兵造反,割据一方,随着隋炀帝死去,隋朝统治秩序的崩溃,李渊宣布登基称帝,建立唐朝。

按照宗法制度,李渊称帝以后,嫡长子李建成该为太子。而太子,一般是需要在京城留守,防止皇帝出现意外后,朝廷缺乏合法的主持大局之人——因此,太子又叫储君,所谓储君,储备的君王。

而唐朝建立之初,唐朝仅仅割据关中地区,唐朝想要长期存在不被他人吞并,就需要吞并其他割据势力,这就意味着,在客观上,唐朝需要不断发动扩张战争。

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恰好遇到了这个机遇——自己并非太子,但又是嫡出的皇子,在唐朝需要对外扩张的状态下,李世民可以通过这个机会为自己积攒政治资本,同时,可以在太平时期,利用嫡子身份来争夺皇位。

玄武门之变的爆发

经过多年的对外战争,唐朝完成了统一,这期间,李世民居功至伟。

而李世民的威望,非但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甚至连李渊也对这个次子十分忌惮,因此,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在矛盾不可调和的状态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李建成以后,又逼迫李渊退位给自己。

在我国古代,对于政敌,历来奉行“斩草除根”的政策,这一政策虽然残忍,但也有其必要性——比如说先秦时代,屠岸贾没能把仇敌赵家斩尽杀绝,最终导致若干年后,赵家卷土重来,灭掉了屠岸贾家族。

李世民深知这个道理,于是,将李建成的几个儿子,全部诛杀,防止将来有一天,李建成的残余势力会翻盘。

之后,李世民才放心的登基做皇帝。

李渊的诅咒

李世民对李建成的儿子们进行疯狂杀戮的时候,李渊自身还处于李世民的控制之下,甚至李世民还暗示李渊禅位给自己。

李渊对这一切都表示无可奈何,能表示的,只有一腔悲愤了,悲愤之余,李渊说了这样的话:汝杀汝兄,汝子孙亦如此。

这些话,正当盛年的李世民没有在意,但多年后,这诅咒逐渐应验了:先是李世民的几个儿子——太子李承乾、吴王李恪、魏王李豹因为皇位问题争得你死我活;李世民死后,李世民的好儿媳武则天,又逐步把持朝政,最终把李唐宗室,几乎斩尽杀绝。


藤树先生


"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这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网上流传的话,看来确实骗了不少人。

实际上,李渊根本没说这种话,也不可能说这种话。

一、玄武门之变,是李渊与李世民斗争白热化的集中体现,并不是李世民单方面行动。

武德后期,由于李世民功劳、威望、权势太大,李渊逐渐采取措施控制和打压李世民,手段之一,就是默许和纵容李建成、李元吉对李世民下手。在李渊的纵容下,先后出现了武德七年(624)杨文干事件,大约武德八年(625)毒酒事件,以及武德九年(626)昆明池计划,这些事件,形式各异,但目的都是要杀掉李世民。

最终,李世民在得知昆明池计划后,先发制人,于武德九年(626)六月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他们的儿子,并控制了李渊,在这场斗争中全面胜出。

由于是互相斗争,因此,李世民面对李渊,并不是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充满了愧疚,而李渊面对李世民,也不是充满了怨恨。因为如果李世民不出手,那死的就会是李世民和他的儿子。

也正因为如此,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觐见李渊,李渊对李世民说,“近日已来,几有投杼之惑”(《旧唐书》李建成传)。所谓“投杼之惑”,出自《战国策》,意思是说,谣言听多了,最后竟然能动摇自己对最亲近的人的信心。李渊说这话,意思很明确,就是自武德九年(626)五月太白经天以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向李渊灌输谣言,使李渊对李世民产生了猜忌。对此,有网友已经说得很好了,这实际上是李渊在变相的、委婉的向李世民道歉。我认为,除了这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甩锅,李渊想要表达的是,我本来没想杀你,是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谣言把我给迷惑了。通过这一对话,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即便是在武德九年(626)六月李渊和李世民矛盾最为尖锐的时刻,李渊对李世民也只是表达歉意和服软,根本没有怨恨和诅咒。

二、李世民即位后,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整体趋于缓和

(一)政治斗争的余波

武德九年(626)八月李世民即位后,刚开始,李渊和李世民还是有一些后续的、比较隐晦的斗争,比如李渊不搬出太极宫,李世民只能在东宫办公,李渊通过裴寂在朝堂上保持对朝政的影响。这些归根到底,只是李渊不愿意完全放弃权力而才去的措施,而且李渊也没在台前,他把裴寂推到前面去了。

贞观三年(629)初,马三宝(就是原来柴绍和平阳公主的那个家僮)很给力的提供线索,牵出法雅事件,李世民借助法雅事件,一举扳倒了裴寂。不久,李渊主动搬出太极宫,搬入大安宫(就是原来李世民当秦王时居住的弘义宫),从此彻底退出政治舞台。

(二)关系缓和

此后,由于没有了政治斗争这一隔阂,再加上李世民确实非常有作为,李渊和李世民的关系逐渐缓和。贞观四年(630)李世民平定突厥后,李渊特意在凌烟阁置酒,与李世民畅饮,“酒酣,上皇自弹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资治通鉴》)。

贞观五年(631)九月,李世民把原来隋朝的仁寿宫修葺一番,改名为九成宫,次年,贞观六年(632),李世民前往九成宫避暑,结果马上被马周提出批评意见,认为李世民去避暑不带上李渊不合适,还指出,李渊居住的大安宫比较小,需要增修。李世民也马上接受批评:

一方面返回长安后,马上去拜见李渊,“帝侍上皇宴于大安宫,帝与皇后更献饮膳及服御之物,夜久乃罢”(《资治通鉴》)。

一方面多次请李渊也去九成宫避暑,但是,因为当年隋文帝就是在仁寿宫(九成宫)去世的,所以李渊不愿意去。

一方面,李世民自贞观八年(634)开始为李渊营建新的宫殿,大明宫。

(三)李渊的其他活动

这里,针对网上有些人说的,李渊在贞观年间被李世民囚禁在大安宫,形同囚徒的问题,我再多说一句。

其实上面已经提到了,武德四年(630),李渊是在凌烟阁置酒,已经出了大安宫了。

此外,贞观七年(633)十二月,李渊又在原汉朝的未央宫置酒,“从上皇置酒故汉未央宫”(《资治通鉴》),而未央宫在唐朝的长安城北禁苑之西偏,也已经出了大安宫了。这一次喝的非常热闹,“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资治通鉴》),看样子,已经完全放飞自我了。

此外,据《旧唐书》高祖本纪记载,贞观八年(634),李渊还在李世民的陪同下,在长安城西阅兵,“阅武于城西,高祖亲自临视,劳将士而还”。此事记载于李渊置酒未央宫之前,因此,确切的时间当在贞观七年(633)十二月。

贞观八年(634)三月,李渊又在两仪殿宴请西突厥使者,李世民陪同,“高祖宴西突厥使者于两仪殿”(《旧唐书》高祖本纪)。两仪殿位于太极宫内,也出了大安宫。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李渊在贞观三年(629)后,活动很自由,也很喜欢出来活动,在不同的地方设宴,还去检阅了军队,生活非常丰富多彩。

再考虑到李渊在贞观年间生了一堆庶子,这一切充分说明,李渊在贞观年间与李世民的关系早已经缓和了。网上有关李渊去世的时候对李世民说狠话、诅咒李世民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根本不可取。


详侃历史


李渊在去世之前,对李世民说了句: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这是李渊在生前对自己这个儿子最后的抱怨和痛恨的话。

影视剧中的李世民



公元626年7月1日,唐王李世民向父亲李渊申诉说太子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妃嫔之间有淫乱关系,而且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要谋害自己。高祖于是对李世民说,明天亲自问问李建成和李元吉是否有此事。

玄武门之变

626年7月2日,李世民事先在玄武门做好埋伏,随后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到达玄武门,李世民带领自己的人将两人团团围住,最终将太子李建成、四弟李元吉斩杀于马下。随后,李世民被李渊立为太子,不久后李渊退位当上了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基当上了皇帝。

影视剧中的李渊

在这个过程中,李渊其实对李世民一直是有很大抱怨的,这从他当上太上皇与李世民的交集上就可以看出李渊对李世民的怨恨,但是无奈,自己已经没有什么权力了,根本也改变不了什么。

李渊只能将自己的怒气和怨气憋在自己的内心,就在去世的前一刻,他终于将自己的怨气汇成一句话: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这看上去累死诅咒,也看上去像是预言,而待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在太子的选立上,却印证了父亲李渊去世时候的预言。

影视剧中的李世民

李世民一共有14个儿子,这14个儿子当中:

太子李承乾被其他臣子日益受宠的刺激,直接产生夺取皇位的心思,发动叛乱,最终没有成功。被发配边疆,后抑郁而亡。

二子李宽生母是一位宫女,因李世民的兄弟没有子嗣,李世民直接将他过继给兄弟,但非常遗憾这个孩子很早就去世了。

三子李恪是比较杰出的,李世民也很欣赏,曾经想立他为太子,但在大臣的极力反对下未能成行。永徽四年(653年),牵连房遗爱谋反之案,为太尉长孙无忌所害,以国公之礼,葬于高阳原。

四子李泰,因为李世民的疼爱,对父皇之位有所觊觎,被揭穿后被贬,又重新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逝于郧乡县。

五子李佑,643年(贞观十七年)举兵谋反于齐州,四月六日被唐太宗废为庶人,赐死于长安太极宫内省。

六子李愔,脾气暴躁,没有名望,最终死在流放之地巴州。

七子李辉,是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在李世民前去调查的时候,他却在恐惧之中直接自杀。

八子李贞,参与韩王李元嘉等人反对武则天失败后自杀。

九子李治为唐高宗。

十子李慎,受李贞反抗武则天的影响,李慎受牵连下狱,后被流放领表,又说巴州,途中逝世。

十一子李嚣,贞观六年薨。

十二子李简,贞观五年薨。

十三子李福,贞观十三年(639年)进封赵王,累加秦州都督、右卫大将军、梁州都督等职。咸亨元年(670年)去世,赠司空、并州都督,陪葬昭陵。

十四子李明,680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郡王,流放至黔州。永淳元年(682年),在武后的授意下,被都督谢佑逼迫自杀。

所以,看看李世民的14个儿子的下场,只有唐高宗李治和十三子李福,一个当了皇帝,一个在外面做官,其余的12个儿子不是谋反被杀就是被流放,或者是早薨,大多数都没有一个好下场。

所以,李渊在去世前对李世民所说的话完全应验了,李世民当时怎样对待自己父亲的儿子,李世民的儿子之间也因为权力彼此之间相互攻击。而且李世民的巴陵公主和高阳公主也因为权势的关系而被赐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