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好脾氣從哪裡來?一個有趣的小討論,呈現一個小真相

某天一大早,我的一個育兒群裡討論起“媽媽的好脾氣從哪兒來”。

一位媽媽問我:

媽媽的好脾氣來源於家庭的幸福?您說對嗎?

我可真沒客氣:

不對,媽媽的好脾氣來自自己的原生家庭、成長經歷,還有個人的學習、成長。

沒人欠媽媽們一個幸福家庭,家庭幸福了,我脾氣才會好,這恐怕是把因果關係完全弄反了。

幸福家庭是自己建設出來的,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我脾氣好了,家庭才會更幸福,恐怕才是更好的理解方向。

長大成人,找到另一半、組成新家庭時,我們每個人都是帶著自己的“脾氣”的。有人溫和,有人急躁,有人開朗,有人陰鬱,有人很耐心,有人耐心很差,有人說話前喜歡先過下腦子,有人說話毫不節制,多難聽的話都能衝口而出……無論我們喜歡不喜歡這樣的自己,這些“脾氣”都是已經形成的個性或者叫人格的一部分。

新家庭沒有那麼大的本事,馬上讓壞脾氣變好,好脾氣變壞。

更可能的情況是:一個本來脾氣很壞的人,很可能會把原本會越過越好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壞,然後自己的脾氣也越來越壞。

比如“吼”孩子的循環。脾氣一直特別溫和的媽媽,其實不大可能遇到孩子不聽話、不好好寫作業,就馬上變得喜歡吼孩子。容易吼孩子的,一定是脾氣裡多少都有些急躁成分的媽媽。我和很多媽媽討論過這事,她們在發一通孩子的牢騷之後,都有點不好意思地承認,”嗯,我自己脾氣也不大好。”

一旦開始吼,人們會很難停下,今天吼了,明天還會吼,這件事吼了,那件事還會吼,然後惡性循環就來了:越吼越不管用,越不管用越吼得兇,孩子的狀況越來越不讓人滿意,自己的脾氣越來越糟糕,家庭氛圍越來越差,一家人的幸福感也越來越低。

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面對另一半的時候。壞脾氣的人更容易用抱怨、斥責、吵架等方式處理婚姻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也會讓婚姻和家庭生活都陷入“越吵越壞”的惡性循環。

當然,也會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一個好脾氣的人,可能用更好的方式,化解生活中的大小危機和矛盾,把可能讓日子過壞的因素,一個一個地消除或者弱化掉,家庭生活由此過得越來越幸福。

比如同樣是孩子寫作業,一個好脾氣的媽媽,可能理解孩子上了一天學,需要多休息一會兒,會更寬容地對待孩子的“磨蹭”,可能理解孩子不會一上學就什麼都會,更容易接受孩子作業本上有幾個紅叉、一些錯字、錯題,還有考試時差那麼一點點的分數,然後想辦法幫助孩子,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和指責孩子。孩子得到媽媽足夠多的理解、支持、幫助而不是苛責,才會越來越好。如此,育兒生活就進入一個積極的循環。

對待婚姻生活也是一樣。不亂髮脾氣、善於有話好好說的妻子,更容易和丈夫建立良性的溝通,也更容易讓丈夫樂於更多呆在家裡,一起承擔家庭生活責任,而不是總想找機會逃掉。

當然,這並不是說,建設出更好的婚姻生活,全是女性的責任,而是說,不全是丈夫的責任。意即,我們不能等著別人給你一個幸福的家庭。

還有一種更好的情況:一個原本脾氣不那麼好的人,逐漸成長,懂得提升情緒管理能力,不放任壞脾氣氾濫,然後自己的脾氣越變越好,家庭生活也越變越好。

這需要我們建立一個觀念——壞脾氣是能夠通過個人的成長,逐漸改變的。成長的過程,就是一點點改變自己身上那些不太好的東西,從不成熟變得成熟的過程。

如果一個人堅信“我脾氣天生如此,變不了”,那恐怕在未來的日子裡,很可能因為壞脾氣吃足苦頭,不但讓身邊的人過得不好,也讓自己過得不好。

我發現一個不大好的現象,就是為了贏得女性讀者的歡心,不少文章實際上是在鼓勵女性的壞脾氣的,“孩子這麼不省心,老公這麼不給力,中年老母親怎麼可能好脾氣”,它們告訴你“你的壞脾氣有道理”,可是從不告訴你,壞脾氣帶不來半分好處。

別信那些話,信了,真就掉坑裡了。擺脫壞脾氣帶來的惡性循環,媽媽才有可能為自己經營出更好的家庭生活。

就像一位全職媽媽的現身說法:

是的,剛開始全職的時候,由於各種不適應,總是埋怨老公,向老公發脾氣,後來自己想通了,調節好了,很少發脾氣了,每天開開心心的帶孩子 跟老公的關係比生孩子前還好,我覺得自己的修養和調節與家庭幸福是個正向循環。

這樣的媽媽,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悟到了幸福生活的真諦。​​​​


媽媽的好脾氣從哪裡來?一個有趣的小討論,呈現一個小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