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春分,聆聽貝多芬筆下的“鋼琴協奏曲之王”

音樂相伴·聆聽心靈 | 今日春分,聆聽貝多芬筆下的“鋼琴協奏曲之王”

音樂相伴·聆聽心靈 | 今日春分,聆聽貝多芬筆下的“鋼琴協奏曲之王”

今日春分,再問君安

音樂相伴·聆聽心靈 | 今日春分,聆聽貝多芬筆下的“鋼琴協奏曲之王”

音樂相伴·聆聽心靈 | 今日春分,聆聽貝多芬筆下的“鋼琴協奏曲之王”

音樂相伴·聆聽心靈 | 今日春分,聆聽貝多芬筆下的“鋼琴協奏曲之王”

音樂相伴·聆聽心靈 | 今日春分,聆聽貝多芬筆下的“鋼琴協奏曲之王”

作為一位世所公認的音樂巨匠,貝多芬的偉大體現在方方面面,拋開他與命運抗爭的不屈精神和為全人類團結而呼喊的人文關懷,僅從音樂技法角度而言,他也在涉獵的每一種體裁中進行著影響深遠的創造。除去最為人熟知的交響曲、鋼琴奏鳴曲、絃樂四重奏之外,貝多芬在鋼琴協奏曲領域奉獻的五部編號佳作,也都是獨具個性的不朽篇章。

在上一期微信推送中,劇小院與各位愛樂朋友們一起賞聽了貝多芬的前三部鋼琴協奏曲,今天的微信就讓我們一同走近“樂聖”的第四和第五鋼琴協奏曲吧!

第四鋼琴協奏曲

——並非最有名,或許最傑出

似乎與交響曲有著近似的命運,貝多芬的五部鋼琴協奏曲中最出名的無疑是有著“皇帝”之名的《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但在很多職業演奏家和樂迷的心中,《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非但不應該受到忽略、甚至更加迷人和傑出。

音樂相伴·聆聽心靈 | 今日春分,聆聽貝多芬筆下的“鋼琴協奏曲之王”

貝多芬使用過的鋼琴

這部作品創作於1806年,彼時36歲的貝多芬正處在個人創作精力與成熟度的絕對巔峰之中,只需看一看他同期寫下的作品——《“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唯一一部歌劇《菲岱里奧》就足以瞭解此時他標誌性的音樂風格已經完全形成。如果說六年前的第三鋼協還是“儘可能在海頓和莫扎特奠定的框架中表達自己的思想”,那麼第四鋼協中貝多芬已經要

突破固有的形式結構來抒發自己的創作熱忱了。

在《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的開篇,作曲家大膽地捨棄了“由樂隊先行奏出主題”的協奏曲創作慣例,直接由鋼琴奏響極富沉思和張力的第一主題,剋制的力度、平和的速度、溫暖的和絃效果讓這個開頭被鋼琴大師威廉·肯普夫讚歎為“蘊含極致能量和無限可能的道白”,中國鋼琴大師傅聰先生也用“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彈下第一個和絃”來形容它對於整個作品展開的關鍵性,隨後管弦樂團加入,細膩的調性轉化賦予音樂瞬息萬變的色彩,幅度巨大的強弱對比也讓這一樂章承載了超越同時代作品的“信息量”。

此外,第四鋼協的第二、第三樂章被設定為不間斷演奏,這一同樣一反常態的做法也被延續到了第五鋼協之中。回溯貝多芬與前人、後輩創作的關聯和演出習慣,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如今被普遍遵循的“樂章之間請勿鼓掌”大約就是自此開始的,至少在莫扎特的書信中我們還能大量看到作品樂章間演奏的停頓甚至是茶歇,而貝多芬顯然開始了對作品“整體性”的思考和堅持。

第五鋼琴協奏曲

——“徒”有虛“名”,壯美巔峰

《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於1811年首演於萊比錫,與前四部鋼協首演全部由貝多芬本人擔任鋼琴獨奏不同,此時聽覺障礙已經相當嚴重的他只能將此重任交予愛徒——年僅20歲、但日後同樣大名鼎鼎的鋼琴家車爾尼(琴童朋友們,讓我聽到你們的哀嚎……和讚美),顯然只有最一流的演奏者才能完成貝多芬為作品設定的艱深技巧和龐大體量。

音樂相伴·聆聽心靈 | 今日春分,聆聽貝多芬筆下的“鋼琴協奏曲之王”

音樂相伴·聆聽心靈 | 今日春分,聆聽貝多芬筆下的“鋼琴協奏曲之王”

音樂相伴·聆聽心靈 | 今日春分,聆聽貝多芬筆下的“鋼琴協奏曲之王”

整體而言,古典主義時期(甚至包括其後的浪漫主義早期)的器樂協奏曲無論在寫作、演出還是觀賞層面,重心都在獨奏樂器的個性彰顯和獨奏家的技巧展示之上,但貝多芬在第五鋼協中可絕不甘心將管弦樂團置於“伴奏”的地位,從第一樂章堅定齊整的和絃開篇和綿延恢弘的主題呈示,到第二樂章如霧如夢的縹緲鋪陳,再到第三樂章激昂澎湃的迴旋音浪,可以說自此作品誕生至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問世的近半個世紀中,同體裁作品在“交響性”上鮮有可與其比肩者。

也正是因為這種遠超當時審美經驗的大膽筆觸,第五鋼協自問世不久就收穫了“鋼琴協奏曲之王”的盛讚——隨著作品樂譜在不同國家的出版和演奏頻率的提升,它也被人們賦予了“皇帝”這一稱號,與“命運交響曲”“月光奏鳴曲”等作品一樣,這個與貝多芬本人無甚關係卻仍算恰當的名字,對作品的公眾知名度做了更大範圍的提升。

音樂相伴·聆聽心靈 | 今日春分,聆聽貝多芬筆下的“鋼琴協奏曲之王”

十九世紀初,拿破崙大軍橫掃歐洲

值得一提的是,在貝多芬寫作這部作品的1809年,他所居住生活的維也納正處於拿破崙大軍的炮火圍攻之下——這位叱吒風雲的大人物倒確實是法國的“皇帝”,但今人在這部作品中大概很難感受到硝煙瀰漫的肅殺和緊張,反而是貫穿始終的堅定和光明,這似乎也能證明——藝術作品的氣質和其誕生時代、創作者經歷也許並沒有絕對一致的關聯,我們在欣賞作品時也無需依靠所謂“背景知識”而進行過度解讀。

特別是那柔美醉人、浪漫澄澈的第二樂章,哪裡是言語可以形容和描摹的?若說它出自二十年後的波蘭作曲家肖邦筆下,大概也不會有人感到吃驚。貝多芬“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的崇高地位也由此可見。

讓我們在這樣具有永恆之美的傑作中結束今天的“貝多芬音樂之旅”吧,相約下一期,繼續美的歷程!

音樂相伴·聆聽心靈 | 今日春分,聆聽貝多芬筆下的“鋼琴協奏曲之王”

文 案:高 建

編 輯:高 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