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度極高的曹操屬將李典為何沒被列為五子良將?

liguangweg13


以李典的才具,他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為,但機遇這個東西,可遇不可求。他完美錯過了各個“刷功勳”的時機。

家族入夥早,本人資歷淺

李典家族,是曹操集團創始團隊的一員了。

初平中(大約191或192年),曹操剛開始創業時期,李典的叔父李乾就帶領家族一起投奔了曹操,開始跟著曹操混了。他們一起擊敗黃巾、擊退袁術,在兗州立穩腳跟。

李乾死後,李典的從兄李整接過了宗族管理,繼續幫著曹操平定兗州各縣。

200年,官渡對峙期間,李整去世,李典才開始接過部隊。


190年-200年,正是曹操集團戰事最密集的“刷功勳區”,李典因年幼+未領軍,完美錯過。

因此,儘管李典入夥時間很早,但在200年之前,部隊的領導是李乾、李整,李典並沒有出頭的機會。

李典開始正式接過部曲時,20歲左右。

就一個新人來說,20歲,還算早。但對比曹軍眾將的資歷來說,200年,已經晚了!

環顧四周:樂進、于禁、徐晃、張遼,已經在曹營立下了赫赫戰功,而即將入夥的張郃,也早已是一員威名遠揚的大將!

資歷淺,還帶來了另一個問題:不易爭功!

李典不爭功。一則因為性格儒雅;二則因為資歷淺,與需要經常配合的名將爭功,對李典一點好處也沒有!

智將之風盡顯,遺憾功勞不大

儘管出頭晚了一點,但李典畢竟還年輕,有的是機會建功立業。

李典也表現出了不輸於“時之良將”的才能。

202年,李典和程昱一起運軍糧。袁軍部將高蕃在河邊,斷絕河道。曹操指示:“水路過不去就走陸道”。李典認為:“敵人兵力不強,不過就是仰仗水勢,還有輕敵之心!我們現在殺過去,一定能擊敗對手!“於是,率軍渡河猛擊,一舉打通河道!

同一年,李典和夏侯惇、于禁一起駐葉,抵禦劉備。劉備燒營詐敗,李典識破劉備詐謀:劉備無故撤軍,必有詐謀;南方路窄林密,不可追擊!夏侯惇不聽,結果中伏大敗!幸李典率後軍至,才救出夏侯惇,逼退劉備。

可以說,李典在這兩戰中,善於觀察敵人意圖,善於審查地勢,表現出了智將風采。

相比之下,已經名滿天下的夏侯惇、于禁,還不如李典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夥子。


200-208年,正是官渡之勝紅利大爆發的時期,曹軍橫掃河北、直擊烏桓,諸將戰功都很大。相比之下,初出茅廬的于禁尚沒足夠的機會立功。

可惜,這兩戰,一次是發生在後勤運輸中,規模不大;一次發生在敗戰中,受拖累!

威震逍遙津的張遼背後,是負重前行的李典

李典一生中,最輝煌一戰,就是與張遼、樂進,一起進行的合肥之戰。

張遼、李典組隊出城,八百人,主動出城,攻擊孫權。

張遼足夠猛,他趁吳軍混亂,率少量人馬陣斬陳武,直逼孫權,又反覆進出,救出軍隊!

可是,容易忽略的是:張遼猛烈衝殺的背後,是李典的負重前行。

張遼、李典一起出戰,張遼既然親自率少數軍隊向前,剩下的幾百步兵,就得李典指揮了!

張遼率少數人橫行無忌、風光無限時,背後的李典正帶著大隊艱難地抵禦著重整起來的吳軍的攻擊,費力不討好!

一支優秀的軍隊,既需要張遼這樣風光無二的猛人,也需要李典這種費力不討好的猛人!

只是:費力不討好,之所以不易,正在其消耗大、功勞小。

遺憾的英年早逝

儘管戰後封賞時,李典的封賞遠低於張遼、樂進,但更為年輕的李典,顯然已經具備了名將的素質。

36歲,對一位將領來說,還年輕,他至少還還有10幾年的時間,去博取功業!

可惜,合肥之戰後不久,李典就去世了。

就才能而言,在李典短暫的軍事生涯中,他表現出了名將所需要的一切素質。未必不如五子良將。

但就功績而言,他與五子良將確實都有著不小的差距!

如果他年紀稍大一點點,早些領軍參加曹操早期的群雄爭霸戰,或者他晚走一點點,參與後期與諸葛亮等人的角逐,或許,他的功績或許遠遠不只如此!

朋友,如果您沒辦法控制自己的出生時間,請照顧好身體,延後自己的死亡時間。也許,精彩的還在後面呢!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很簡單,英年早逝所以官職低,地位上要比那五人低一籌。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五子良將。其實五子良將和五虎大將一樣,都不是歷史上明確有的稱呼。只是《三國志》中將蜀漢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五人共列一傳,被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吸收編了一個五虎大將。同樣,曹魏這邊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五人共列一傳,對應蜀漢所謂五虎大將,他們就被後人稱作五子良將。

實際上,無論蜀五虎也好,魏五子也好,都不是正式封號,所以也就沒有百分百一定要這樣排一說。為什麼把這五位並列一傳,主要就是官職、地位和影響力都比較接近。蜀五虎不論,就來看看魏五子。他們的戰績都不用多贅述了,就看他們的最高官職:

張遼,建安二十年(215年)升徵東將軍,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轉前將軍。黃初三年(222年)去世。

樂進,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後(具體時間不明)封右將軍,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去世。

于禁,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後(具體時間不明)封左將軍,假節鉞(極罕見的殊榮),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被關羽擒獲,後輾轉東吳,黃初二年(221年)回到曹魏,羞愧而死。

張郃,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封左將軍,太和三年(229年)封徵西車騎將軍,太和五年(231年)為諸葛亮射殺。

徐晃,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封右將軍,太和元年(227年)去世。

以上列了五子封四徵(徵東、徵西、徵南、徵北)將軍或四方(前後左右)將軍及更高軍職的時間。為什麼要列這些?因為按照漢晉時期的官職制度,武將之首為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次一等為四方將軍。此八職務為重號將軍。而四徵將軍與四方將軍平級,只是關係隸屬地方,而非朝廷直屬。所以,沒有做到四徵或四方將軍的,只能算是雜號將軍,地位要低一級。


所以就可以來看李典了。李典是早年就跟隨曹操的武將,在三國演義中經常與樂進一起出現作戰,事實上也確實經常與樂進並肩作戰。最著名的合肥之戰,張遼大戰逍遙津成名,李典、樂進也都在此戰中有優異表現。不僅如此,李典還曾在博望之戰,夏侯惇中劉備埋伏時成功將其救援,頗懂兵法,進退有度。


但是,李典的最高官職僅僅是破虜將軍。屬於雜號將軍,比重號將軍低一等。雖然他也參與了合肥之戰,但是並沒有像張遼、樂進一樣晉升。究其原因,可能只能想到英年早逝。李典生卒年月不詳,不清楚是死於哪一年,只知道死時年僅三十六歲。不過從史料記載中,李典最後的戰役就是合肥之戰,此後再無記錄。可見應該是在合肥之戰不久後就病卒了。沒有能夠進一步提升官職。合肥之戰,最耀眼的是張遼,只有他是馬上封了徵東將軍,樂進的右將軍也隔了一段時間。或許,李典本來也應該與樂進一同受封,只是病逝讓他真正失去了這個機會。

不過,陳壽也知道李典的能力戰功非同一般,所以在緊隨記錄五子良將事蹟的《張樂於張徐傳》之後就是《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這一個合傳中,李典名列第一。說明,在曹魏的除夏侯氏(與曹氏並列)之外的外姓武將中,李典僅次於五子(五子之前的都是一方諸侯級人物和重要文官朝臣),未能與五子並一傳,僅僅因為官職不夠高。


伊耆角木


五子良將指的是曹操部下的五名大將,他們是: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五個人之中拿出任何一個都能獨當一面。那麼李典為何沒入五子良將呢?其實並不是李典能力不行,李典和他們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1.李典去世的早,他三十六歲時就已經去世了,失去了很多的立功的機會。

2.李典素以學識見長,出則可為將,入則可治民。曹操覺得李典是個可以培養的人才,很多次的讓他鍛鍊縣令、太守、刺史等的官職,嘗試著管理老百姓。這就是他的過人之處,曹操手下善於疆場的廝殺角色有很多,可以獨當一面、治軍管民的整合型人才這的確是比較少的,李典恰恰就是這種稀缺的人才。



3. 李典修為太高,眼界胸襟高人一等,對純粹勇鬥武將生涯沒有太大的興趣。這樣的感覺就像是當年諸葛亮為了安撫關羽不要與馬超爭名奪利的話:“孟起雖雄烈過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美髯公之絕倫超群也。”在這裡把“黥布、彭越之徒、翼德”與“美髯公”分別換成“五子良將”與李典同樣適用。而且迴歸歷史的真實,恐怕李典比關羽更符合“儒將”的稱謂,儘管後者被一步步神化、誇張到了極致。



4.李典出身比較好一點,五子良將都是寒門出身,所以接受的事務等級比較高一點,有點淡泊名利的意思。

李典雖然不是五子良將,但是他的表現現不差於那些人,他是十分的優秀的一個大將之才。


歷史小昆蟲


我是人者仁義也,用正史說三國。

我們首先來看看李典此人的生平

李典出生的家庭是非常強大的地方豪強,也就是一個大型家族,李典的家族在山陽郡鉅野縣,李典的伯父李乾十分有錢和有勢力,他們家族加上門客有數千家在乘氏縣,這些人有數萬人,因為此人多次戰亂之後,李典帶著宗族遷往鄴城的時候,當時的李氏宗族有人口一萬三千人,漢獻帝初平年間,李乾帶著家族跟隨曹操,當時曹操剛剛在陳宮的幫助下成為兗州刺史,而面臨青徐黃巾起義軍近百萬的進攻,雙方在壽張決戰,李乾跟隨曹操出征,大敗黃巾軍,此後又跟隨曹操征戰袁術。李乾作為地方實力派對於曹操執掌兗州的支持功不可沒。此後曹操發動了對於徐州陶謙的戰爭,結果陳宮,張邈等人勾結呂布襲擊兗州,整個兗州地區只有荀彧、程昱保守住了鄄城,範縣、東阿縣。李乾被曹操派去招降乘氏縣,呂布的部將薛蘭、李封招降李乾,想要李乾背叛曹操,李乾不聽從,就被他們殺害。李乾的手下部眾被曹操交給李整掌管,李整跟隨諸將擊敗薛蘭、李封,隨後平定兗州各個郡縣,但是不久之後李整去世,李整的部下交給了李典掌管。這裡要說一下從李乾到李典掌管的部隊很有可能是從李氏家族這數千家的族人和門客之中選出來的,所以這支部隊別人掌管不了,只有李氏家族的出生的人才能夠掌管。而且李典所在的李氏家族是整個數千家的家族一起投靠了曹操,這從以後也看的出來。

官渡之戰的時候李典率宗族和自己的部曲(類似僕從)往前線運送糧草和軍資,袁紹兵敗之後,曹操休息一段時間在袁紹病死之後攻打袁尚和袁譚兄弟,李典和程昱負責從黃河運糧,當時袁尚派手下魏郡太守高蕃前去狙擊,被李典大敗。而後劉備趁著曹操北征的時候,開始和劉表攜手主動北伐許昌。李典跟隨夏侯惇防禦當時北伐的劉備,劉備看到夏侯惇的大軍故意燒了軍寨退去,夏侯惇率領軍隊追擊,但是李典勸諫夏侯惇不要追擊,會有伏兵,結果夏侯惇被劉備伏擊大敗。幸好李典帶兵支援才使得夏侯惇得以順利逃脫包圍。此後李典跟隨曹操攻打鄴城,鄴城平定後,又和樂進一起在壺關圍攻高幹,高幹平定之後,又去平定海賊管承。曹操把自己的幕府遷居到鄴城之後,李典帶著自己的宗族一萬三千多人也遷居到鄴城。此後和張遼,樂進把守合肥,當時孫權率領十萬大軍圍攻合肥,而曹操正從漢中退出,李典由於李乾之死的關係和張遼不太對付,但是這個時候李典還是發揮了自己的將領的本質,他說不能夠以自己的私利壞了公義,於是和張遼一起大破孫權,取得合肥之戰的勝利,但是之後去世。

李典為什麼不能夠位列五子良將

漢代觀察功勞最為看重的是食邑,所謂食邑就是可以徵收封邑內民戶賦稅撥充,其數量按民產計算,通俗講就是國家劃分以一片地區給你,這個地區的人民的賦稅全部交給你。而漢代獲得食邑通常是需要戰功的。所以食邑是觀察戰功的最好辦法。

但是觀察李典這一生功勞自然是比不上張遼,樂進,張郃,于禁,徐晃等人。食邑也只有三百戶。當然不能夠用食邑和封爵以及官職來比,畢竟臧霸此人功勞不是很大,卻被封為鎮東將軍,進爵武安鄉侯,都督青州諸軍事,食邑三千五百戶,要知道張遼也不過食邑二千六百戶,張魯此人更是食邑萬戶。所以在三國時期比較官爵沒有什麼意義。

實際上五子良將的說法來自於陳壽的一番評價而已: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也就是陳壽一個評價的標準,此後一直被後人沿用而已。並不是有人強行規定張遼,樂進,張郃,于禁,徐晃這五個人一定是五子良將。所以李典只是沒有被陳壽認為是五子良將的一員。另外陳壽對於連點的評價也很高:

李典貴尚儒雅,義忘私隙,美矣


人者仁義也


李典沒入五子,其實有點虧,李典論資歷也是曹操嫡系,李典的李氏家族早些年就隨曹操討伐黃巾,其中李典的叔父李乾還為曹操為戰死,李典的資歷甚至比樂進于禁都早,論能力李典是文武雙全,能力上至少與于禁樂進相當。我認為李典沒有入五子的主要原因有一下幾點:

一、不爭功勞

《三國志魏書》記載李典。不爭功勞。

“典好學問,貴儒雅,不與諸將爭功。”

之前說了,李典家族幾代都跟隨曹操征戰,李典戰功也很多,尤其是後來在官渡以及合肥之戰中,更是貢獻很大,但李典不爭功勞,有次因李典立大功,曹操欲封賞,李典說道“我性格懦弱功勞微薄,有成績是我們家族全體效力的結果。”所以李典可能在戰績履歷上記錄不全,也沒有其他人好看,導致履歷不足升官也就慢,後來同僚于禁樂進一個左將軍一個右將軍,李典才一個雜牌“破虜將軍”的稱號,這是影響他進五子的原因之一。

二、不像武將

李典雖然是將門出生,但準確的講是個儒將,類似周瑜那樣的(當然綜合能力不如周瑜),就是虛構《三國演義》中,也不見有李典的單挑情節吧?《魏書》記載:

“典好學問,貴儒雅,敬賢士大夫,軍中稱其長者。”

意思是李典崇尚學習,尊敬儒學,敬重博士,在軍人被人稱為“老師”。

西晉名臣王沈評價李典:

“典少好學,不樂兵事。”

意思就是李典喜歡學習,不喜歡打仗。

說明李典嚴格上說不算武將,縱覽五子良將各個都是能征慣戰,刀山火海中而來的,李典明顯在氣質上與五子格格不入。

三、英年早逝

據記載李典36歲就病逝了,本來戰績記錄就少,英年早逝也沒有什麼機會再讓他發揮發揮,不像張郃後起之秀,要是李典再過20年,到曹睿時期估計也能成為曹魏頂樑柱,說不準就算不是六子,之少也能像滿寵那樣後期再火一把。


好在紮紮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旁人的眼睛是雪亮的,曹丕繼位後也覺得李典有點虧,為李典追封,為其子嗣加侯,曹睿時期,李典享從祀於曹操廟庭,得到至高無上的榮耀,成為我們熟知的李曼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