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科曼:拍低成本电影步步为赢,科波拉和西科赛斯是他徒弟


罗杰·科曼:拍低成本电影步步为赢,科波拉和西科赛斯是他徒弟

罗杰·科曼

文|Ms格蕾丝

罗杰·科曼,一个大多数人感到陌生的名字,但他却是美国独立电影界的标杆性人物。罗杰人称"B级片之王",他一生执导了50多部低成本剥削电影,参与制作和发行了250多部电影,这300多部中有280部是盈利的,而有些电影的利润甚至高达上百倍。

40多岁时,罗杰开始退居幕后,当了老板的罗杰乐于给年轻人提供拍电影的机会,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马丁·西科赛斯、朗·霍华德、詹姆斯·卡梅隆,这些知名导演在初出茅庐时都曾为罗杰打工,他的电影公司被业界称为"科曼电影学校"。

罗杰·科曼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今天我这篇文章就来聊聊他的电影人生。

一,前传篇:从福克斯送信工到联合制片人

罗杰·科曼1926年4月5日出生在美国底特律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工业工程,但在大学期间,罗杰对电影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他决心要吃电影这碗饭。

从斯坦福毕业后,罗杰有差不多6个月时间处于失业和失望的状态,他根本无法进入米高梅、派拉蒙这些大制片公司。1948年底,罗杰时来运转,在朋友父亲的介绍下,他进入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虽然只是在片场当送信工,周薪区区32.5美元,但罗杰却很兴奋,因为他入行了。

半年后,罗杰得到晋升,成为了剧本分析员,周薪涨至65美元,并拥有了自己的小办公室,但这依然是最底层的工作,在一大堆"投机剧本"中根本筛选不出一两个可以入眼的剧本。罗杰也尝试着自己写剧本但没有成功,在当剧本分析员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罗杰的职业方向。

当时格里高利·派克想转型拍西部片,罗杰想起由他朋友审看的一个剧本整体不错,但有些地方不对路,他重写了故事概要并加上了批注,指出那些不对路的地方该如何修改。罗杰把这个剧本交给了部门经理,对方打电话向他表示感谢,并认为值得试试看。后来,这个剧本被拍成了西部片《黑天鹅》,由派克主演并大获成功,那位曾经在电话里表扬过罗杰的部门领导得到了一大笔丰厚的奖金,但罗杰被上司抢了功劳却什么也没有得到,他非常气愤却无能为力。

罗杰·科曼:拍低成本电影步步为赢,科波拉和西科赛斯是他徒弟

《黑天鹅》剧照

从那时开始,罗杰就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但他没有经验、人脉、资金,创业不是可以轻易实现的,罗杰在人生低迷时选择了去英国牛津大学进修英国当代文学,他在留学期间写了一些剧本。一年之后,罗杰回到美国,先后在两家经纪人事务所工作,不久之后,联合艺术电影公司以3500美元买下了罗杰和朋友合写的剧本《海中屋》,这部电影上映前改名为《高速路警网》,罗杰辞去工作在片场义务帮忙,最终做为编剧和联合制片人,他的名字出现在片头字幕里。

罗杰是那种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该如何努力的人。在当送信工的日子里,罗杰每天卖力地工作,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片场送胶片和信件,但在周六时(当时还是每周六天工作制),他会请求部门经理一整天不给他安排工作,这样他就可以呆在片场观摩别人拍电影。罗杰从未去任何电影学校深造过,他所有拍电影的知识和经验都是从片场学到的。

二,导演篇:人称"B级片之王",自称"短跑选手"

卖剧本得到的3500美元是罗杰创业的第一桶金,他以独立制片人的身份拍摄了《海底来的怪物》,接着又拍摄了《风驰电掣》,这两部电影都获得了商业成功,此时不到30岁的罗杰在业内打响了知名度。

《风驰电掣》是一部赛车题材的电影,当拍摄赛车戏份需要双机作业时,罗杰站在摄影机后面当起了导演,正是从那一刻起,他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

1955年,罗杰以导演身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五虎战西域》,从这之后的15年时间里,罗杰拍摄了50多部低成本剥削电影,除了《入侵者》之外,这些电影都是盈利的,有些影片甚至以不到10万美元的成本创造了100万美元以上的高额利润。

我有幸拜读过罗杰的自传《剥削好莱坞》,这本书被称为"好莱坞独立电影圣经",罗杰在书中详尽讲述了自己拍电影的故事,他的成功经验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

罗杰·科曼:拍低成本电影步步为赢,科波拉和西科赛斯是他徒弟

《剥削好莱坞》

1,成本高手

低成本剥削电影又称B级片,罗杰因此被外界称为"B级片之王",罗杰本人对这个称号颇有微词,他对自己的定义是美国独立电影界的"短跑选手"。罗杰说:电影只有一种拍法,飞快地拍。罗杰早期拍摄的电影大多数成本在十万美元以下,拍摄周期最短的只用了两天完成,而最长的不过两三周。

在罗杰自述的电影故事里,我认为最有趣的是他拍摄西部片《枪手》的经历。这部电影在1956年2月开拍,预计拍摄时间6天,但在拍摄时整整下了5天的雨,因为雨太大,最后花了7天时间拍完,这是罗杰职业生涯中唯一超期完成的电影。因为雨下得太大,室外戏被迫改成了室内戏,雨点不停倾泻在屋顶的防雨布上,罗杰不得不在音轨上添加音乐和效果声加以掩盖。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拍电影,难免会有抱怨声,女演员艾莉森·黑斯的表达方式最为幽默,她说:告诉我,罗杰,我需要跟谁潜规则,就可以不用拍这电影了?

结果,她真的不用拍了,不过是以另外一种方式。艾莉森骑的马在泥地里滑倒,她因此摔断了手臂。在等着车开进来送艾莉森去医院的时候,罗杰又争分夺秒给她拍了很多特写镜头,艾莉森明白接下来的镜头只能找替身完成,所以很配合。电影杀青时,庆功宴简单而又特别,所有人围绕在艾莉森身边,轮流在她的石膏臂上签名。

罗杰·科曼:拍低成本电影步步为赢,科波拉和西科赛斯是他徒弟

《五虎战西域》

迪克·米勒曾在罗杰的某部电影里既扮演印第安人,又扮演被印第安人杀死的牛仔之一,他说在罗杰的电影里,人人都是多面手。而罗杰堪称多面手中的多面手,他拍电影基本上都是同时担任导演和制片人,偶尔还客串有几句台词的小角色。为了省钱,罗杰还曾在剧组里兼职置景师和司机,甚至连搬道具也亲力亲为。在拍摄《风驰电掣》时,预算只够请一位特技车手,平日里热爱赛车运动的罗杰便亲自驾驶起领头的那辆赛车。

罗杰说:因为预算低,你得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里,根据这个局限量体裁衣,这是低成本电影的理念。上世纪50年代,在大制片公司林立的环境下,罗杰正是以这种成本理念成功杀出一条血路,成为了好莱坞最知名的独立导演。

2,商业奇才

罗杰拍摄第一部电影《海底来的怪物》时,预算是12000美元,但他卖剧本的钱加上全部积蓄以及同学的赞助还是差了2000美元左右,罗杰得知男演员怀俄特·奥东有个剧本刚卖了4000美元后主动上门融资,

表示如果不需要预付片酬并愿意垫付2000美元,可以让怀俄特当这部电影的导演,他同意了。

拍摄这部电影时有单人潜水艇的水下场景,罗杰找到生产公司的某位领导,表示如果让他免费使用潜水艇,可以在电影中为厂家打广告并在片尾字幕鸣谢,这家公司爽快地答应并签订了合同。后来拍片时,罗杰又用这种办法搞到了美洲豹跑车等等许多免费的道具。难以考证这是不是最早的植入广告,但可以说,罗杰的这种商业意识比大多数同行超前了几十年。

对于罗杰这样的独立导演来说,比寻找资金和拍摄电影更难的是资金回笼问题。按照正常的流程走,一部电影拍摄完成并发行后,需要一年左右才能收回投资,而在这一年时间里,如果你手头没有其它资金,根本无法开拍新片。

《海底来的怪物》拍摄完成后有两家发行公司想要接手这部电影,罗杰最终选择了李博特发行公司,因为这家公司愿意支付一笔6万美元的预付款。罗杰用这笔钱还掉了之前的借款,交上了延期支付的冲印费以及拷贝和配乐的费用,付完所有费用后,罗杰还有足够的利润可以拍摄下一部电影。

《海底来的怪物》令李博特公司大赚了一笔,在罗杰完成《风驰电掣》的拍摄后,有三四家公司找上门来想做这部电影的发行商,其中包括哥伦比亚这样的大公司,但罗杰最终选择了当时刚刚成立的美国国际电影公司(简称AIP)。

罗杰·科曼:拍低成本电影步步为赢,科波拉和西科赛斯是他徒弟

罗杰与AIP约定从《风驰电掣》起合作三部电影,AIP把片子卖给特许发行商,后者为罗杰剩余的两部电影提供预付金。

靠着和罗杰签订的这份合同,刚刚起步的AIP很快走上了康庄大道,后来它成为好莱坞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独立电影公司。罗杰与AIP的两位创始人吉姆·尼克尔森、萨姆·阿科夫自此开始长达十五六年的愉快合作,罗杰一直片约不断,最忙碌的时候,他一年开拍五部电影。

三,老板篇:科曼电影学校和艺术片发行商

1, 科曼电影学校

1970年年底,罗杰·科曼与朱莉·哈洛兰喜结连理。罗杰本打算结婚后休息一段时间,但在拍完《碧血长空烈士魂》之后,罗杰告别了导演生涯,他成立了新世界电影公司,这家公司集电影制作和发行于一体,几年后便成为了好莱坞最重要的独立电影公司。

罗杰从当导演时起就乐于给年轻人提供机会,他曾招了位周薪90美元的助手,这个人就是刚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学院毕业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罗杰低价买入一部苏联科幻片,让科波拉重新剪辑并配上英语台词,再拍些可插入剧情中的后期特效画面,这部电影后来以《决战太阳系》的名字在美国上映。罗杰很欣赏科波拉的才华,后来科波拉又以音效师的身份跟随罗杰去欧洲拍片,然后罗杰资助他拍摄了处女作《痴呆症》。

谈到罗杰时,科波拉这样说:罗杰这人一直都很直来直去,从不拐弯抹角,从不给你错误的暗示。工作中,需要你达成什么目标,他都会做出精准的指示。对像我这样的人来说,能跟他合作真是天赐的良机,它远比金钱来得更重要。

罗杰·科曼:拍低成本电影步步为赢,科波拉和西科赛斯是他徒弟

另一位为罗杰工作过的世界级电影大师是马丁·西科赛斯。当年28岁的马丁刚刚辞去纽约大学电影学院的教职工作,他想尽快拍摄自己的第一部商业片,哪怕是倒贴制片公司都可以,罗杰看了马丁执导的短片后很喜欢,主动找上门让他为自己的公司拍摄电影《冷血霹雳火》。

马丁在两星期内准备了大约500张草图,罗杰只简单地看了一下,说其它的材料不用看了,他明白马丁已为拍摄这部电影做足了功课。罗杰对年轻导演很尊重,也从来不给他们施加压力,但他会给予关键性的指导和点拨。

罗杰对马丁说:影片的第一卷胶片你一定要拍得很棒才行,因为观众喜欢一上来就知道这电影要说什么。还有最后一卷也得拍好了,因为观众想弄清楚结局是啥。剩下的中间部分就不重要了。马丁认为,这是他听过的关于电影的最好的注脚。

罗杰·科曼:拍低成本电影步步为赢,科波拉和西科赛斯是他徒弟

《冷血霹雳火》

罗杰以低片酬招募年轻人为他拍电影,但也鼓励他们去大制片公司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马丁听从罗杰的建议把自己写的剧本《穷街陋巷》递送到华纳兄弟公司,很快得到了回复,马丁担任这部电影的导演,罗杰是制片人,他还给马丁推荐了一位英俊的男主角,那就是罗伯特·德尼罗。

比起新人演员,新人导演似乎更难出头,哪怕是十万、二十万美元的投资,也很少有人轻易拿来给一个年轻人练手拍电影,但罗杰不一样,他在业界以愿意给别人提供机会而闻名。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马丁·西科赛斯、朗·霍华德、詹姆斯·卡梅隆等知名导演,杰克·尼克尔森和罗伯特·德尼罗这样影帝级别的演员,在他们一文不名的时候,罗杰都曾为他们提供过拍电影的机会。新世界电影公司被业界称为"科曼电影学校",一批又一批的杰出电影人从这里走出去,可以说,新世界是电影大师诞生的摇篮。

很多人都评价罗杰是一位谦和有礼的绅士,他们以和这位独立电影界的大师级人物合作为荣,并且后来还有过多次合作。科波拉在成为大师后,拍片遇到问题时还是乐于向罗杰这位老前辈请教。马丁·西科赛斯称赞罗杰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也是位艺术家,最优秀的那种,毫不吝啬地给与一批批电影新人以启迪。

罗杰·科曼:拍低成本电影步步为赢,科波拉和西科赛斯是他徒弟

杰克·尼克尔森在罗杰执导的电影《恐怖小店》中出演配角

2,艺术片发行商

罗杰的电影公司拍摄的大部分是低成本电影,罗杰不愿被外界视为只会拍剥削电影的人,他认为公司应该有全新的发展方向,很快想到了引进和发行外国艺术片这个点子。

当时在美国,费里尼、黑泽明等大师的作品通常是由一些小公司负责发行的,这些小公司缺乏艺术片的营销策略,导致大部分影片上映周期短,因此票房不佳,而大公司认为艺术片利润不够高,也不太重视这块市场。罗杰嗅到了商机,他认为:大公司不理解市场,小公司力量不够,吃不了的这个市场,我们的机会来了。

新世界发行的第一部外国文艺片是英格玛·伯格曼于1972年执导的《呐喊与细语》,当时伯格曼与一直投资他拍片的瑞典电影工业公司合作不是太愉快,该片是伯格曼自己投资拍摄的。新世界的销售经理弗兰克·莫雷诺认识伯格曼的经纪人,罗杰与这位经纪人会面后连电影都没看就敲定了发行合同。《呐喊与细语》在美国票房很好,该片还获得了5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摘得最佳摄影奖项,而罗杰的公司通过这部电影盈利将近100万美元。

罗杰·科曼:拍低成本电影步步为赢,科波拉和西科赛斯是他徒弟

《呐喊与细语》

《呐喊与细语》大获成功后,新世界电影公司成为了最抢手的艺术片发行商,尤其是在欧洲名声大噪,后来弗朗索瓦·特吕弗的《阿黛尔·雨果的故事》、黑泽明的《德苏尔·乌扎拉》等影片都是由新世界在美国发行的。

通过引进和发行这些艺术片,罗杰真正做到了名利双收。这些影片少则收入几十万美元,多则收入三四百万美元,而从1972年至1983年(新世界出售前),新世界引进和发行的影片中有三部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分别是《我回忆》、《德苏尔·乌扎拉》和《锡皮鼓》。

写在最后

罗杰·科曼的一生可以用"成功"来定义,做导演、做制片人、做发行商,他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而第82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更是对罗杰电影生涯最大的肯定和褒奖。

罗杰说:电影是一种妥协,艺术和商业要五五开。这是罗杰拍电影的原则,亦是他对自己成功的总结,一半是源于对艺术的热爱坚持,一半是出自商人的敏锐嗅觉。罗杰·科曼的一生活出了别人几辈子的精彩,他的故事值得好好品读。

罗杰·科曼:拍低成本电影步步为赢,科波拉和西科赛斯是他徒弟

参考文献:《剥削好莱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