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解讀農村“自留地”曾經存在的價值與今天消失的來龍去脈

關於”自留地”只要是70年代以前出生的農村人,都知道它的使命。因為,自留地隨著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農村土地種植從生產隊突變為實行了包產到戶制度的時代跨越。每家每戶按照人口與土地的數量,進行了合理的分配,所以,從此“自留地”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自留地”顧名思義就是分配給每一個農戶個體家庭固定專用支配的一塊土地。記得小時候,我家的自留地裡,爺爺種過大蒜、大蔥、土豆,以及冬天吃的蘿蔔、白菜,菠菜等,基本都是供給家庭常用的普通蔬菜。

但是,我家使用自留地的辦法,也是整個西北地區農家使用的一個縮影。


一口氣解讀農村“自留地”曾經存在的價值與今天消失的來龍去脈


為了準確無誤地完成此篇文字的創作,專門查閱了相關資料,關於介紹自留地的發展與歷史意義。這裡摘錄一小段註釋如下:

“農村自留地是中國農業集體經濟組織按政策規定分配給成員長期使用的土地。自留地、自留山和自留草場均屬於集體所有,其成員只有使用權,不得出租、轉讓或買賣,也不得擅自用於建房等非農業生產用途。自留地生產的產品歸農民自己支配,國家不徵農業稅。自留畜地也歸牧民所有和支配,在各地規定的免徵點以內不徵稅、不派購。自留地、自留山、自留草場的經營權受國家保護,不得隨意侵佔。”

自留地,屬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制度下的產物。它起源於1962年,屬於國家土地政策分配製度,主要由當地所屬的生產隊進行規劃,然後下分到每家每戶自主使用的主權,至於土地種植什麼,當時的生產隊無權干涉,但是,還是不能種植違法的禁用植物。主要用來發展副業,種一些蔬菜,果樹之類的植物,如果遇到豐收年,還可以拿到集市上換點零花錢,貼補家用。


一口氣解讀農村“自留地”曾經存在的價值與今天消失的來龍去脈


經過1978年改革開放,農村土地實行包產到戶,自留地從此也沒有多大的意義了。可是,政策上一直沒有實行自留地回收集體的舉措。自留地,至今依然享受著法律的保護。但是,土地都已經包產到戶,自留地也就獨有有虛名了。

不過,我家的自留地至今依然保存著它名存實亡的用途。媽媽時常說起:咱家自留地種的白菜就是吃著香。自留地,這個稱號,深深地紮根在媽媽的心底。因此,也是深深地烙印在整個中國農民的心底,和農村人的生命聯繫在一起。

因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自留地,給偏遠山區的農戶帶來了福音!在那個按勞分配食物的年代裡,家裡勞力少的人家,經常會遇到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貧困遭遇。所以,農家人把自留地精心打理著,想方設法把它的利用價值怎麼才能夠最大化,多產糧食,多產蔬菜,避免家裡捱餓的現象發生。


一口氣解讀農村“自留地”曾經存在的價值與今天消失的來龍去脈


自留地,有些地區的人們也許分配的數量的不到一畝地,但是,只要勤快,換茬與趕茬種植,或者套種等措施,很多時候能夠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所以說,自留地在農村,雖然佔地面積數量很小,但是,能夠起關鍵性作用,以解燃眉之急的大好事。

記得有一年,我的家鄉遭遇嚴重的乾旱,幸虧自留地在距離小河灣附近,媽媽每天晚飯後,都要去給地裡的農作物挑水澆灌,彌補了家庭缺糧的虧空。所以說:自留地裡種糧種菜,要比吃大鍋飯的生產隊強百倍。

比如,同樣數量的一塊裡,自留地種植的糧食產量能夠達到300斤,如果生產隊種植,產量只能達到150斤,也就是差不多一半的差距。所以,農民更加願意獨自精打細算地管理土地,不喜歡在生產隊模式下,濫竽充數。因此,歷史的發展,有了今天一直延續的包產到戶責任田土地耕種制度。


一口氣解讀農村“自留地”曾經存在的價值與今天消失的來龍去脈

所以說,農村自留地在特殊的年代,承載著特殊的使命。彰顯了特殊年代,政府為民著想的好政策。讓老百姓能夠吃得飽,國家決策者惠民利民的好謀略。

雖然,今天在農村,自留地沒有任何重要的意義。但是,曾經在農村,起到了一場歷史性舉足輕重的作用。自留地,在中國農村農業生產種植方面,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歷史印符,必將載入史冊。


一口氣解讀農村“自留地”曾經存在的價值與今天消失的來龍去脈

但是,在當今的社會,大片的土地流失,誰還會在乎那點小小的耕地面積呢?如今,在偏遠山區,種地務農的人群當中,最年輕的勞動力就是70後!幾乎看不到80/90後的身影!當然,我說的是我親眼目睹的西北山區,至於其他地區是怎麼樣的境況?這裡不敢謬論。

當我看到那些大片的山地,曾經是農民眼裡的良田,或者兒時麥浪滾滾的場景浮現時,瞬間,不由得惆悵滿懷,難以平靜。民以食為天。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中之重。

曾經的自留地,物以稀為貴。農民的命根子,如今的良田變成了高樓大廈。誰還能夠看見土地的重要性?!自留地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嗎?!此刻,有種想穿越歷史,回到小時候,站在綠油油的麥田邊,眺望藍天白雲......

清影說農圖文原創/於2020年3月20日傍晚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