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民族服飾的實用與裝飾藝術

服飾的兩個基本要素--實用性和裝飾性

兩者相比較,雖說前者是基本的,後者是從屬的,但在人類文化不斷髮展的情況下,裝飾性卻越來越顯得重要,甚至在某些部位的裝飾超出了實用性。服飾的藝術特色就表現在它的裝飾性上,其裝飾手法不外三個方面。

美感,民族服飾的實用與裝飾藝術

式樣的美化:結構、尺寸、比例等因素形成的寬窄肥瘦、領的高低,袖、腿的長短,從而構成視覺上的美感。

色彩的美化:色彩的對比調和,色塊的大小相間,色紋的粗細搭配。

飾品的美化:首飾、佩飾的應用,金銀玉器的妝戴,飾物的形態,佩戴的數量、部位等方面藝術處理。

美感,民族服飾的實用與裝飾藝術

這些藝術處理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

鄂倫春族裝飾藝術保留有原始藝術的特色,濃厚的民族意趣。

鄂倫春族主要居住在呼倫貝爾盟鄂倫春旗以及黑龍江省的呼瑪河流域,解放初期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其服裝多為鹿、孢、狗皮製作。裝飾在衣領、袖口、衣服的開衩處。刺繡多用於服飾補花、手套、帽子。技法多用補繡、平繡、鎖繡等。圖案多以對稱的“+”字軸射型為主。雲卷變形蝴蝶紋是典型紋樣之一。色彩顯得豔麗而豪放。

美感,民族服飾的實用與裝飾藝術

美感,民族服飾的實用與裝飾藝術

蒙古族牧民冬季腳上多穿“唐吐馬”類似半筒皮靴,多用黑布、條絨製作,上邊用彩色絲絨繡出美麗的雲紋,植物紋飾和兒何圖案裝飾。

美感,民族服飾的實用與裝飾藝術

美感,民族服飾的實用與裝飾藝術

美感,民族服飾的實用與裝飾藝術

服飾的形成與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民族的形成、發展的過程。先秦時期的古籍中有“貫胸”、“漆齒”、“黑齒”、“離耳”“雕題”等少數民族的稱謂、實際上就是當時少數民族的服飾、頭飾的特徵。現在雲南少數民族中,還有“尾飾”的服裝。特別是山區人民有的披著整塊的獸皮,留其尾於身後。白族婦女的“坎肩”、上衣後拖一塊布尾。傣族的“披風”後有飄帶形成“尾飾”《說文》中對尾字有這種解釋:“古人或飾系尾,西南夷亦然”這說明古代西南少數民族中有“尾飾”的服飾。《後漢書》中記述中南地議的苗、瑤族的先民“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自古至今的這種“尾飾”,是和民族圖騰崇拜有關。南方的古越人崇奉盤瓠圖騰,並盛行畜狗習俗。用其皮做衣形成尾飾。風俗信仰在服飾上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