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金融如何緊抓旅遊業疫情後報復性反彈?


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在1996年出版的《數字化生存》中描述人類將生存於一個虛擬的、數字化的生存活動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人們應用數字技術(信息技術)從事信息傳播、交流、學習、工作等活動。20多年後的今天,由一場疫情所引發的人群隔離,將尼葛洛·龐帝所描繪的場景淋漓盡致地照進了現實,在信息技術、物聯網、智能手機、區塊鏈、AI等通信技術的發展下,人們可以在線辦公、學習、文娛、消費等,幾乎涉獵衣、食、住、行、遊、娛各個方面。


“非典”時期中國經濟的強勁動能得益於旺盛的投資需求、人口紅利高峰以及全球化“世界工廠”驅動;當前能帶動中國經濟真正走出疫情陰霾的,應該是眾望所歸的數字經濟。


金融業是一個擁有龐大數據資源的產業,如何使大數據變為金融業發展的有效生產資源,進一步提高生產力,促進傳統商業銀行業務模式轉型升級,成為了當下金融業急需解決的突出問題。在寬貨幣政策以及宏觀經濟企穩的影響下,2019年以來商業銀行規模增速呈現回升態勢。截至2019年末,商業銀行資產增速為9.1%,較同期高2.3個百分點。但受疫情的影響,2020年商業銀行的發展必將受到影響,在整個疫情期間,“零接觸”所觸發的數字金融發展異軍突起,具有時代性和特殊性,商業銀行在目前所處的數字經濟時代數字金融的發展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和挑戰性。


目前,國內各個行業已在陸續復工復產,但旅遊產業的特殊性,受到疫情的衝擊,一時之間無法正常開展。旅遊是最能拉動和刺激內需的行業,不管有沒有疫情,政府對旅遊發展的方向和規劃不會改變,疫情結束後,

一定會產生一波報復性消費,因此有必要正確看待疫情之後數字金融支持旅遊產業發展的問題。


九卦 | 數字金融如何緊抓旅遊業疫情後報復性反彈?


後疫情時代發展數字金融的必要性


商業銀行的轉型需求


此次疫情對商業銀行的影響也是顯微知著的,疫情的影響必然會折射出商業銀行的運行狀態。無論國有銀行還是股份制、中小銀行、城商行等,為應對疫情的不利影響,都採取了“零接觸”服務,這無疑對科技實力較強和線上服務較完善的銀行而言是利好,對線下網點依賴程度較高的銀行而言,受此類突發事件衝擊明顯。疫情的發生也在倒逼商業銀行轉型升級,尤其是在數字經濟時代,依賴傳統的廳堂獲客,大堂經理、理財經理推薦交叉營銷,這已是明日黃花,場景營銷、直播營銷、流量營銷等數字營銷模式是大勢所趨。


長尾市場的拓展需求


無論什麼行業,什麼時代,有了客戶才是王道。銀行一直以來都是遵循“二八定律”,20%的客戶創造80%的收益,銀行一直致力於20%客戶的維護, 80%潛力客戶的拓展一直是處於劣勢,相反支付寶等其他互聯網公司,卻致力於80%客戶的拓展,享受著相對穩定的客戶資源。根據“長尾理論”,當有豐富的金融產品以低廉的成本充分滿足長尾曲線長尾端的客戶需求時,新興長尾市場就會創造大量的銷售機會,互聯網金融企業早期的迅速發展正印證了這一點。當金融科技的應用使商業銀行的邊際經營成本迅速下降接近為零時,長尾客戶的金融價值就會凸顯,因此長尾市場的拓展必不可少。


疫情結束的消費需求


春節期間(1月24日-1月30日)交易數據顯示,網聯平臺處理資金類網絡支付交易49.19億筆、金額27307.11億元,分別同比去年春節假期上漲11.25%、5.76%;銀聯網絡轉接交易筆數13.8億筆,同比上漲13.21%;轉接交易金額13184.55億元,同比上漲13.3%。由此可見,疫情雖然控制住了人們外出的步伐,但是抑制不住人們消費的需求。尤其以旅遊為例,每年春節期間外出旅遊消費是拉動假日經濟的重要動力,但受疫情影響,春節假期10天,預計全國鐵路、道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1.9億人次,比去年春運同期下降近73%。


反觀2003年的疫情結束報復性反彈最厲害的就是旅遊業,尤其是我國進入消費升級階段,旅遊需求的基本面沒有變化,疫情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文旅產業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


九卦 | 數字金融如何緊抓旅遊業疫情後報復性反彈?


後疫情時代數字金融的旅遊發展方向


疫情的負面影響是全面性的,它增加了經濟的不確定性,衝擊了市場投資信心,2020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股市交易日的滑鐵盧就是對中國資本市場投資信心的見證,而2月28日的再次股市大跌是對全球資本市場投資信心的見證。相較而言,由於數字經濟依賴的媒介不受空間的限制,因其在短期內發揮了關鍵的“補位”支撐作用,同時其在拉動未來經濟增長的效果上也更為明顯。


分析顯示,即使受疫情衝擊數字經濟增速下降3.8個百分點,其增速仍可達14%左右,顯著高於5%~6%的宏觀經濟預測增速。


銀行業不直接從事各個產業的生產加工,但是它是“搬運工”“協調員”,生產者沒有了需求,“搬運員”和“協調員”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所以銀行業和各個產業是唇寒齒亡的關係。從長期來看,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市場信心重新迴歸,數字經濟投資規模將持續擴大。在此次疫情中,消費需求並沒有消失,只是形式轉變了,由原先的春節旅遊,變成了宅家“遊戲”,由外出吃館子到自己動手做美食,由到學校上學,辦公室上班變成了在線教育,在家辦公等等,人們的需求並沒有減少,只是形式改變,從原先的一種形式轉變到現在的另一種形式,根據能量守恆原則,消費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只能從一種載體傳遞給另一種載體,而且載體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轉換。


為應對疫情的影響,很多銀行採取“零接觸”金融服務,很多銀行營銷人員對外在微信圈發佈各家銀行的產品,引導客戶在微信銀行、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等電子渠道開展相應的金融業務,對內開展遠程打卡上班、在線培訓、開會等,把原先線下開展的業務搬到線上,把原先在銀行內開展的事宜轉移到微信或釘釘,釋放了疫情對空間的侷限性,才使得銀行的業務在疫情期間有條不紊的進行。


根據麥肯錫的測算,線上消費每增加1個單位,61%為替代原有需求,39%為新增需求,也就是說,線上消費並不是對於線下消費的完全替代,同時也在創造新消費。此次疫情無疑加速了商業銀行的轉型升級,未來的銀行數字金融是必然趨勢,傳統銀行的網點當然不可缺少,但是線上必然會是更大的市場。銀行網點在此次疫情中升級更加迫切,線上業務必須要做到特色化,民生化。


疫情凸顯了旅遊企業線上產品、服務和運營能力的不足,整個產品和服務在線化、娛樂化、體驗化變得更重要,受疫情影響,遊客在線下無法遊玩,但大家去旅遊的心無法控制,各大旅遊企業都在積極啟動“雲旅遊”,開展文旅消費振興公益直播等,推廣各自的旅遊產品,為疫情後的旅遊消費奠定群眾基礎。


截止到目前,國內疫情可以說已經得到有效抑制,但是國外還沒到達拐點,境外旅遊業基本歇菜,正好促成國內旅遊的發展,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此時正是春光無限好、消費正當時。此前多個政府和機構曾預測過COVID-19對我國旅遊市場造成至少5000億元的損失,有的猜測甚至超過1.2萬億元。一方面疫情讓旅遊業按下“暫停鍵”,但旅遊企業紛紛在逆境中展開自救行動。多數旅遊企業陸續啟動預售來回籠資金,這成為旅遊業“過冬迎春”的重要舉措,行業在危機中正在努力尋求新希望。


另一方面外部的支持尤其是金融支持對於旅遊行業是必不可少的。一直以來旅遊行業因投資回報期較長、可抵押物少等原因,旅遊商家以往很難在銀行獲得貸款,3月9日,飛豬、阿里巴巴企業金融服務事業部與銀行共同合作,銀行綜合評估申請商戶過往在飛豬經營、履約、服務等情況,符合要求的商家無需抵押就可獲得百萬元級以上的貸款,大大降低了旅遊商家的貸款申請門檻。該舉措對於疫情期間不僅面臨0收入,還需承擔員工薪資支出、房租支出的旅遊商家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旅遊業如此大的體量,數字金融如何融入呢?


區塊鏈搭建銀旅生態


旅遊業的抵押問題一直是困擾銀行對其貸款的主要障礙,隨著科技的發展,旅遊業在藉助5G、物聯網等新科技玩轉旅遊,對客戶的偏好、消費習慣等消費數據瞭如指掌。區塊鏈的數據存儲有加密、去中心、分佈式的特點,同時其數據不可篡改,還擁有智能合約、通證系統等優勢。通過通證系統,所有良好的行為都可以獲得通證,也就是數字貨幣,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旅遊生態。最終用戶和服務方都可以通過區塊鏈鏈接起來,服務方的服務質量,消費者的評價在鏈上都不可更改,這使得數據更具有客觀性和真實性。


旅遊產業鏈的上下游把自己的業務、交易、數據在聯盟鏈上有限共享,在加密獲得許可的情況下查看其他主體的數據,通過協同來更好地合作。在一個旅遊目的地以一個流量大的IP為核心,打造區域性產業群集聚,比如黃山,可以以三大主峰為“節點”,通過設計區塊鏈積分、優惠券等,把真正消費的遊客導到周邊民宿、客棧、餐館、溫泉等業態中,形成一個區域性的產業集群。利用區塊鏈,銀行對旅遊業的各個環節都做到監控,而且資金實現回籠,所有的產業都可以歸集到銀行賬戶,通過數據共享,銀行業和旅遊業不僅是貸方和借方的關係,兩者更是合作者,解決信任缺乏的問題,有利於打造銀旅生態圈。由於運營模式需要探索的過程,真正的區塊鏈銀旅生態的打造仍需時日。


滲透民生場景 創新“雲服務”


金融機構加速應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雲端辦公迅速推進。信貸業務的盡責、評審、放款等環節全部或部分搬至線上,通過在線文件流轉、視頻會議審核實現在線審批。端對端服務進一步替代網點,線上支付進一步替代現金,電子銀行、手機銀行等已經滲透生活場景。疫情影響下,很多旅遊企業利用VR推出“雲旅遊”,通過直播的方式遊覽大好山河,雖然體驗感不如現場,但是也是開拓市場的一種方式,尤其對於潛在客戶與那些不喜歡旅遊的人來說,通過直播遊覽也是不錯的選擇,提升了該旅遊目的地的參與度,而對於喜歡旅遊的人,無疑更是錦上添花,此時積累了對旅遊景區的認知,為以後的出行提前做好功課,這種未至先知的服務降低了旅遊的負面預期,預熱了旅遊景區,也可以讓旅遊景區做好接客的準備工作。


總體而言,這種雲服務是具有積極效應的,可以讓遊客和旅遊景區實現信息的對稱。


針對旅遊市場的未來前景,銀行業除了可以提供傳統銀行已覆蓋的旅遊貸、分期、信用卡等,需與知名旅遊公司深度合作,共同開發旅遊產品,植入銀行業務,在線上可以分為國內端口和海外端口,國內端口包括信用卡、線路、酒店、旅行社、景點等,海外端口包括簽證、信用卡、海淘、快遞、酒店、旅行社、景點、線路等,這些都可以植入銀行服務,每一個項目都與金錢有關,而且這些環節都會產生數據,借鑑雲碼通數字旅遊雲平臺(如下圖),打造旅遊數字金融板塊。


九卦 | 數字金融如何緊抓旅遊業疫情後報復性反彈?


數字金融是銀行的未來發展方向,是銀行金融服務的一種形式,其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在2020年的疫情中因數字金融的發展,使得“零接觸”金融服務得以實現,不僅客戶體驗到便捷,信息對稱,而且商業銀行也感受到線上業務流程的快速,成本優勢,未來智能客服,家居銀行、供應鏈金融等領域應進一步探索,建立場景、技術、風險、監管四位一體的數字供應鏈金融網絡,提供零接觸的融資、結算等“一攬子”服務。


在這特殊的時期,為未來更好的奮鬥,數字經濟為未來帶來新機遇,疫情必然會成為過去! 但人類與自然的鬥爭不會結束,正如魯迅所說,“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讓我們團結在一起,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促進數字金融的健康發展,待到春風十里時,願有櫻花開滿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