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當打之年》:用“眼淚”和“高音”綁架音樂

如果要問最近哪家綜藝比較強,湖南衛視的《歌手·當打之年》,可以算得上是當下綜藝節目的領先者,作為一個老牌IP,在節目規則和賽制上也進行了改變。

那麼,這一季的歌手好看嗎?這個問題仁者見仁吧,我個人感覺還算可以,起碼又一次接受了高音的洗禮。

其實,很早就有網友指出了這個節目的弊端,《歌手》對於高音炫技之類的歌手比較吃香,而穩健派走心的就不太適合這個舞臺。

《歌手·當打之年》:用“眼淚”和“高音”綁架音樂

實則不然,高音炫技不一定就代表沒有真感情,像這種比賽性質的歌曲綜藝節目,不得不承認飆高音、玩技巧確實比較吃香,比安靜唱歌的歌手有優勢。

比如,參加本次歌手的毛不易與黃霄雲,作為奇襲歌手,黃霄雲奇襲了毛不易,他們兩個人就像是天平的兩端。

黃霄雲是典型的唱大歌的歌手,年紀輕輕的她登臺所唱的歌曲,基本上都是在展現她的高音,而與此相對的毛不易,這幾年的表現卻是越來越穩重,不管是颱風還是曲風,都與在《明日之子》時期截然不同。

《歌手·當打之年》:用“眼淚”和“高音”綁架音樂

像毛不易、品冠、李健這種能讓人靜下心來聽歌的歌手,真的是豐富了歌手舞臺的類型,而且也能有效的緩和一下節奏,不至於讓觀眾與聽眾產生審美疲勞,這是這類歌手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但是,尷尬的是,這類歌手在節目中卻很少有取得好的名次的時候,就算逃脫了一輪遊,也基本掙扎在溫飽線上,奔小康基本都很困難,爭上游更是無稽之談。

歌手是要迎合大眾,還是要引領大眾審美?欣賞高音沒有錯,但如果僅僅把炸裂,高音作為唯一的審美標準,是不是有點太狹隘了?

《歌手·當打之年》:用“眼淚”和“高音”綁架音樂

假如一首歌中只有高音,在不該高音的地方也高音,那歌曲原來的味道就失去了。

雖然,高音和歌手是否優秀沒有絕對的關係,但高音的力量絕對不應該被否定。

作為一個路人觀眾,我們聽歌是為了好聽,只要能對“好聽”做貢獻那就是好的高音,我覺得高音是用來輔助你情感的表達,一般用於深化主題增加舞臺感染力,但如果歌手唱的歌的情感觀眾沒有感受到,恰好又是一首高音歌就會被人認為炫技。

《歌手·當打之年》:用“眼淚”和“高音”綁架音樂

不可否認高音能夠展示歌手的能量,震撼觀眾,突出歌曲整體結構,簡約卻有力量地傳達歌曲信息,能夠和樂器的節奏、音色相互補充,讓其他樂器也有發揮的空間。

對於觀眾來說,什麼才是好音樂?

能夠讓人產生認同感的音樂才是好音樂。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唱歌和喜劇都陷入了一個怪圈,非要把人弄哭了才算真的好,對於聽歌的觀眾,有類似經歷的就很容易引起共鳴,感同身受了就覺得這是一首好歌,而沒有經歷的人,可能會覺得不好聽。

《歌手·當打之年》:用“眼淚”和“高音”綁架音樂

歌是同一首歌,因為聽眾不同,才會做出多種評價,能把人唱哭才是好音樂或經典,這是什麼邏輯。

比如周杰倫的雙節棍算不算經典,答案肯定是的,但又有多少人聽到之後會哭?

經典與好聽都是因人而異的,沒必要非得爭個輸贏。

有這樣一句話:你以為周杰倫的告白氣球是口水歌的開端,但沒想到卻是巔峰。其實只要歌曲能讓人引發思考,引發認同感,在自己心中就定義為好歌了。

《歌手·當打之年》:用“眼淚”和“高音”綁架音樂

其實每一季歌手精彩的,除了歌手本身的競技之外,更多的則是節目外的八卦。

這一季中的熱點主要集中在了兩個人身上,一個是黃霄雲,另一個是華晨宇。

圍繞著黃霄雲身上的無非兩個字“情商”,網絡上的一切批判都源自於此。雖然黃霄雲因為年輕經驗不足,會有一些技巧上的瑕疵,但是這麼年輕就有這樣的水平,也是很多人望塵莫及的,以後也是潛力無窮。

《歌手·當打之年》:用“眼淚”和“高音”綁架音樂

但是,想要在娛樂圈立足,情商真的太重要了,而綜藝又是能把藝人,真實的為人處事的一面,暴露於公眾前最直觀的平臺。

就拿黃霄雲奇襲毛不易這件事來說,這件事本身無可厚非,奇襲自己覺得有把握能戰勝的人,這並沒有什麼不妥,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比賽就要有輸贏。

可是,當她被問及為何要奇襲毛不易時,她的這個回答真的挺令人捉急的,什麼大實話都往外說,也太敗壞路人緣了。

《歌手·當打之年》:用“眼淚”和“高音”綁架音樂

作為新人,本來上節目就是為了積攢人氣,最好的選擇就是低下頭,很虔誠的向前輩汲取經驗,就算內心不想,至少面子上也要過得去。

即使是耿直人設也是有限度的,如果藝人都這樣耿直敗壞路人緣的話,還怎麼在娛樂圈立足呢?所以一切還是要以不敗壞觀眾好感為主。

黃霄雲除了說話技巧欠佳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沒有什麼可吐槽的,網絡上的很多評論也有些過分,你可以不喜歡一個人,不喜歡一首歌,也可以選擇快進,但是辱罵就沒必要了。

《歌手·當打之年》:用“眼淚”和“高音”綁架音樂

希望網絡上少一點傲慢與偏見,多一份真誠與理解。

關於華晨宇的吐槽是針對歌曲風格單一,傳唱度不高等。

比賽之外,華晨宇的曲風還是挺多樣的,比如《癌》,就是他曲風多樣性的表現之一。

但是在歌手的舞臺上,或是出於競技性的初衷,這個組合模式,儘可能的涵蓋了更多的獲勝元素,這是一種除了唱歌技巧之外的比賽技巧。

《歌手·當打之年》:用“眼淚”和“高音”綁架音樂

其實幾期看下來,感覺華晨宇的歌曲,主題多種多樣,格局有大有小,有觀看鬥牛比賽的觀後感,有抗擊疫情的肺腑之言,也有讚歎孫悟空敢於反抗的精神,甚至連魂鬥羅都可以做一個主題,與其說他是個歌手,不如說他是個音樂“頑主”,在這個情愛主題佔主流的音樂圈,他像一股清流。

從演唱結構來說,華晨宇的演唱結構已經相當複雜了,一般歌曲結構ABAB,而華晨宇的作品可能是ABCADE。

很多人對於華晨宇的演唱總結,大概內容為:一段平鋪直敘,一段吟唱,一段說唱,最後,吼兩嗓子高音,所以,非常公式化,沒有什麼了不起的。

《歌手·當打之年》:用“眼淚”和“高音”綁架音樂

但是,一般歌手的演唱結構是什麼呢,主歌平鋪直敘,副歌先輕後重。那這些又有什麼區別嗎?

一首歌曲很難從微觀視角進行賞析,而從宏觀視角概括,多樣的表達反而變成了所謂單一的模式化。

專業分析,一定都是從微觀視角,進行挖掘的。不去談作品的音樂性,而去談演唱結構,那談一圈下來,其實所有歌手都是差不多。

《歌手·當打之年》:用“眼淚”和“高音”綁架音樂

我們看《歌手·當打之年》,不應太關注排名和歌手熱度的話題討論,而是應該去關注音樂本身,過度參與討論只能偏離音樂軌道。期待有一天,這種節目讓大家熱議的是它的歌曲如何,用了什麼唱法,高音多高,低音多低,而不是音樂以外其他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