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沒有藝術細胞的我,如何培養孩子學藝術?

說到美育,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畫畫、書法、做手工?

還是覺得這是專業老師才能乾的活兒,零基礎的自己怕怕的?

小小孩在興致盎然創作時,旁邊總不乏一個熱心指點的家長:“這裡用紅色比較好,這裡要加上眼睛才像吧?”有趣的是,如果給這些家長一支畫筆,他們剛剛那些好主意卻消失的無影無蹤。

如果我們詢問藝術家朋友要不要從小開始學習藝術,進行啟蒙,他們十有八九會說不用不用,小孩子只是需要玩兒。然而等孩子稍微長大,我們會驚然發現,藝術家的孩子的藝術美感與素人小孩的完全不同,原來“不學”,並不意味著父母什麼都不需要做。

完全沒有藝術細胞的我,如何培養孩子學藝術?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聽聽老師怎麼說。

美育,是打開孩子的五感

育人,根本而言是塑造環境,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美育的途徑在於營造環境,呈現出的並非是短期目標,而是綜合軟實力。

當一個孩子和媽媽一起佈置茶席、嘗試茶道時,他聞得到茶的香氣,聽得到沸水入壺的聲音,看得到茶湯流動的色澤,懂得端坐等候一杯香茶帶來的安靜恬然。孩子的五感在這個過程中是全方位打開並連接的。

這一切儀式感給孩子帶來的感受,會長久地存儲在頭腦之外的記憶裡。美好的聲音、色澤、味道加上流經心裡的溫暖,這比記住所有茶具的名稱和茶道流程更接近美育的實質。等他長大之後,就會比別的小孩多一分對生活審美的追求和能力。

孩子又是天生的創造家。我們帶著孩子參觀餐吧的後廚,他們感受到原來咖啡館、餐吧的後廚是與家裡的廚房不一樣的,而且每個孩子的發現都不同。接下來我們請孩子自己設計一家咖啡館,於是孩子們的作品五花八門,有的孩子的咖啡館直接開在咖啡樹下,有電梯摘了豆子下來烘乾磨碎,做給媽媽一杯最新鮮的咖啡。

可見,生活中處處都有美育的機會,烹飪、閱讀、旅行……當我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記得加入一點對美的營造、記錄和追求,孩子用五感接收到的世界就會大不相同。

“我喜歡將孩子的內心比作一個收集美和創造的圖書館,館裡藏品越多,這個孩子的內心就越豐盈。”一個孩子內心越充盈,用來應對未來的積澱就越豐盛。

藝術,是和生活緊密連接的一體

“有一天早晨,我家和平時一樣忙碌,充斥著我催促孩子動作快點再快點的聲音。這時候我看到我家哥哥站在窗邊看著外面發呆。著急不要遲到的我一下子心頭火起,問他:你在幹嘛哪?他回過頭,面帶委屈地說:“我在看雲。”

我真抱歉這麼蠻橫地打斷了孩子那個珍貴的審美時刻。

在孩子的世界中,感受美的時刻無處不在,作為成人,可能我們要做的就是多觀察、多接納,給孩子更多安靜的空間去發現美。

關於藝術家如何培養孩子的審美,我也曾經陷入過誤區。看著我的藝術家朋友們,那麼輕鬆地帶著孩子,從來不會刻意地進行任何藝術上的培養和引導,我曾經一度以為我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後來我發現,原來藝術家朋友們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把所有的美育,都在不經意間融進了生活裡。

完全沒有藝術細胞的我,如何培養孩子學藝術?


舉個例子,我的一位策展人朋友因為工作關係,他經常需要帶著孩子去參加各種大大小小的展覽,每次她觀察孩子都是在瘋跑、和小朋友玩兒、去找好吃的……並沒有見過這個孩子安安靜靜規規矩矩地看展。但當孩子大一些開始有了作品上的創作和輸出後,我這位朋友驚訝地發現,孩子的作品和前不久才去過的某個展覽的作品風格非常相似。我們都感覺很驚歎:孩子的觀察力和吸收力和我們大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樣,他們的五感敏銳,只要在這個場域裡就可以吸收到他們需要的信息。

再比如我的一個藝術家朋友,經常需要在工作的時候帶著孩子去工作室,為了安撫孩子,可能隨手就會給孩子一些材料,比如粘土、陶土或者畫具,打發孩子到一邊去玩。孩子就很自然地拿著這些材料去進行創作,他們本來就是天生的創造者。也就是說,這些孩子看起來完全沒有刻意地學習藝術,但在他的生活中,就自然而然發生著各種創作的氛圍和可能性,這些就是我所謂的美育需要營造的環境。所以作為零基礎的素人,“什麼都不做”可能就意味著我們的孩子失去了生活中的藝術環境。

我們不需要刻意地學習藝術,而是把藝術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不打擾,孩子是天生的創造者

曾經有過一個真實的案例:一次我們在一個小區舉辦創意活動,請小區的孩子們把小區的井蓋都塗上顏色和圖案,為冬天增加一些色彩。孩子們玩得都很開心,但是特別常見的就是,一個專心致志塗鴉的孩子身邊,可能會站著一位老人,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也有爸爸媽媽。這些大人就會忍不住給孩子提供各種熱心的意見,比如這兒要加一個線條啊,怎麼不加一個邊兒啊?這樣會更好看呀。小朋友們有的很聽話,大人總說那就照著畫吧,有的不那麼聽話的,被大人說煩了,就扔下筆不畫了。後來我們想了一個主意,給大人們也分發畫具,請大人們安靜地自己做創作。可有意思的是,這些很喜歡指揮孩子出主意的大人在面對畫筆的時候卻退縮了:我不行,我不會……

其實,這是我們人性共通的一個弱點,需要每個人去覺察自己:我們忍不住通過孩子去實現一些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嘗試從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小到畫畫,大到安身立業。

那麼回到美育這件事,我們是不是可以退後一步,給這些天生的創造家一些空間,不去打擾呢?在孩子尋求幫助的時候再出手,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這種轉變,從覺察開始,需要實踐、練習和反覆試錯。

完全沒有藝術細胞的我,如何培養孩子學藝術?


談及美育,孩子不需要刻意地學習,然而家長是需要學習的。在我們大多數人成長的過程中,多少都經歷過被誤導的美育。因此我們需要學習理解孩子,瞭解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藝術敏感期表現,比如四五歲孩子的創造力可能達到一個頂峰。比如招呼孩子畫畫,不如鋪上攤子,自己專心致志畫一幅。比如真正好的美育機構,是鼓勵孩子創造而非模仿的。比如孩子就算沒看起來“用功”學習,其實打醬油也是一種學習……

做一個生活中有美的人,行動起來

在生活中所有的環節都可以視為美育,家庭的每個角落都可以找到用來創作的東西,重點在於你有沒有那雙慧眼去發現它。要知道父母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孩子是看得到的,重點不是我們教會了孩子什麼技能,而是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在創造一個環境,孩子們就是從我們身上學習怎麼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