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美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画画、书法、做手工?
还是觉得这是专业老师才能干的活儿,零基础的自己怕怕的?
小小孩在兴致盎然创作时,旁边总不乏一个热心指点的家长:“这里用红色比较好,这里要加上眼睛才像吧?”有趣的是,如果给这些家长一支画笔,他们刚刚那些好主意却消失的无影无踪。
如果我们询问艺术家朋友要不要从小开始学习艺术,进行启蒙,他们十有八九会说不用不用,小孩子只是需要玩儿。然而等孩子稍微长大,我们会惊然发现,艺术家的孩子的艺术美感与素人小孩的完全不同,原来“不学”,并不意味着父母什么都不需要做。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听听老师怎么说。
美育,是打开孩子的五感
育人,根本而言是塑造环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美育的途径在于营造环境,呈现出的并非是短期目标,而是综合软实力。
当一个孩子和妈妈一起布置茶席、尝试茶道时,他闻得到茶的香气,听得到沸水入壶的声音,看得到茶汤流动的色泽,懂得端坐等候一杯香茶带来的安静恬然。孩子的五感在这个过程中是全方位打开并连接的。
这一切仪式感给孩子带来的感受,会长久地存储在头脑之外的记忆里。美好的声音、色泽、味道加上流经心里的温暖,这比记住所有茶具的名称和茶道流程更接近美育的实质。等他长大之后,就会比别的小孩多一分对生活审美的追求和能力。
孩子又是天生的创造家。我们带着孩子参观餐吧的后厨,他们感受到原来咖啡馆、餐吧的后厨是与家里的厨房不一样的,而且每个孩子的发现都不同。接下来我们请孩子自己设计一家咖啡馆,于是孩子们的作品五花八门,有的孩子的咖啡馆直接开在咖啡树下,有电梯摘了豆子下来烘干磨碎,做给妈妈一杯最新鲜的咖啡。
可见,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育的机会,烹饪、阅读、旅行……当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记得加入一点对美的营造、记录和追求,孩子用五感接收到的世界就会大不相同。
“我喜欢将孩子的内心比作一个收集美和创造的图书馆,馆里藏品越多,这个孩子的内心就越丰盈。”一个孩子内心越充盈,用来应对未来的积淀就越丰盛。
艺术,是和生活紧密连接的一体
“有一天早晨,我家和平时一样忙碌,充斥着我催促孩子动作快点再快点的声音。这时候我看到我家哥哥站在窗边看着外面发呆。着急不要迟到的我一下子心头火起,问他:你在干嘛哪?他回过头,面带委屈地说:“我在看云。”
我真抱歉这么蛮横地打断了孩子那个珍贵的审美时刻。
在孩子的世界中,感受美的时刻无处不在,作为成人,可能我们要做的就是多观察、多接纳,给孩子更多安静的空间去发现美。
关于艺术家如何培养孩子的审美,我也曾经陷入过误区。看着我的艺术家朋友们,那么轻松地带着孩子,从来不会刻意地进行任何艺术上的培养和引导,我曾经一度以为我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后来我发现,原来艺术家朋友们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把所有的美育,都在不经意间融进了生活里。
举个例子,我的一位策展人朋友因为工作关系,他经常需要带着孩子去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展览,每次她观察孩子都是在疯跑、和小朋友玩儿、去找好吃的……并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看展。但当孩子大一些开始有了作品上的创作和输出后,我这位朋友惊讶地发现,孩子的作品和前不久才去过的某个展览的作品风格非常相似。我们都感觉很惊叹:孩子的观察力和吸收力和我们大人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们的五感敏锐,只要在这个场域里就可以吸收到他们需要的信息。
再比如我的一个艺术家朋友,经常需要在工作的时候带着孩子去工作室,为了安抚孩子,可能随手就会给孩子一些材料,比如粘土、陶土或者画具,打发孩子到一边去玩。孩子就很自然地拿着这些材料去进行创作,他们本来就是天生的创造者。也就是说,这些孩子看起来完全没有刻意地学习艺术,但在他的生活中,就自然而然发生着各种创作的氛围和可能性,这些就是我所谓的美育需要营造的环境。所以作为零基础的素人,“什么都不做”可能就意味着我们的孩子失去了生活中的艺术环境。
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学习艺术,而是把艺术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不打扰,孩子是天生的创造者
曾经有过一个真实的案例:一次我们在一个小区举办创意活动,请小区的孩子们把小区的井盖都涂上颜色和图案,为冬天增加一些色彩。孩子们玩得都很开心,但是特别常见的就是,一个专心致志涂鸦的孩子身边,可能会站着一位老人,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也有爸爸妈妈。这些大人就会忍不住给孩子提供各种热心的意见,比如这儿要加一个线条啊,怎么不加一个边儿啊?这样会更好看呀。小朋友们有的很听话,大人总说那就照着画吧,有的不那么听话的,被大人说烦了,就扔下笔不画了。后来我们想了一个主意,给大人们也分发画具,请大人们安静地自己做创作。可有意思的是,这些很喜欢指挥孩子出主意的大人在面对画笔的时候却退缩了:我不行,我不会……
其实,这是我们人性共通的一个弱点,需要每个人去觉察自己:我们忍不住通过孩子去实现一些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尝试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小到画画,大到安身立业。
那么回到美育这件事,我们是不是可以退后一步,给这些天生的创造家一些空间,不去打扰呢?在孩子寻求帮助的时候再出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这种转变,从觉察开始,需要实践、练习和反复试错。
谈及美育,孩子不需要刻意地学习,然而家长是需要学习的。在我们大多数人成长的过程中,多少都经历过被误导的美育。因此我们需要学习理解孩子,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艺术敏感期表现,比如四五岁孩子的创造力可能达到一个顶峰。比如招呼孩子画画,不如铺上摊子,自己专心致志画一幅。比如真正好的美育机构,是鼓励孩子创造而非模仿的。比如孩子就算没看起来“用功”学习,其实打酱油也是一种学习……
做一个生活中有美的人,行动起来
在生活中所有的环节都可以视为美育,家庭的每个角落都可以找到用来创作的东西,重点在于你有没有那双慧眼去发现它。要知道父母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孩子是看得到的,重点不是我们教会了孩子什么技能,而是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在创造一个环境,孩子们就是从我们身上学习怎么生活。
閱讀更多 粉絲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