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能否擔當得起聞一多所說"宮體詩的自贖"?

聞一多先生在《唐詩雜論》中稱《春江花月夜》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並且認為它的出現在唐詩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洗清了唐五代以來宮體詩的餘孽,為宮體詩拓展了一條具有朦朧興象美的發展道路,在這一點上,連文章四友、初唐四傑、劉希夷都只能淪落為配角,併為其冠上"宮體詩的救贖"的稱號。那麼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否能經得起這樣高的一個評價呢?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能否擔當得起聞一多所說

一、何為宮體詩?

說起宮體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最早產生於齊梁永明年間。宮體,因名思意,就是產生於宮體,描寫宮廷生活的詩,唐五代以來,分裂割據,統治者不思進取,尤醉心於其中,所謂"上有所好,下有所效",統治者推崇,最具有代表性的統治者就是梁簡文帝,在他旁邊還形成了文學創作集團,那麼難免集團下屬文人儘自己所能討其開心,這不就造成了宮體詩的流行嗎?也許剛開始只是為了描摹宮廷生活的精緻,器物的精美,歌詠所見之物,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女子開始進入宮體詩的描摹範圍之內,女子精緻的容貌,優美的妝容等等,無一不成為其描摹的對象,比如梁簡文帝的《烏棲曲》二首:

其一

芙蓉作船絲作䋏,北斗橫天月將落。

採桑渡頭礙黃河,郎今欲渡畏風波。

其二

織成屏風金屈膝,朱唇玉面燈前出。

相看氣息望君憐,誰能含羞不自前。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能否擔當得起聞一多所說

其一曲折的描寫一個女子在一個月亮皎潔的夜晚苦等心上人不來還千方百計為其開脫的這樣一個情景;其二就寫的用一系列精緻的物象來凸顯女子妝容的精緻,接下來進一步寫出女子在情熱時的種種含羞表現。這兩首詩可以說是宮體詩的完美代表,語句優美,描寫細緻,卻不帶有一絲真實情感。類似於這樣的詩作在唐五代比比皆是,他們用別緻的語言描繪女子,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女子的美,但是也只是機械的描寫,不帶尊重與情感。

二、宮體詩在初唐

也許有人會說,從今天的唐詩來看,那一首首氣象昂逸的詩,怎麼會有婉轉低迷的宮體詩扯上關係?其時,唐詩的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在初唐時期,雖說主張南北文風融合發展,也就是魏徵所說的:"然南北好尚,互有異同:江左宮商發越,貴於清綺河朔河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於時用文華者宜於詠歌。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若能掇彼清音,簡茲累句,各去所短,舍其兩長,則文質斌斌,盡善盡美矣。"但是,不要忘了,唐太宗也是一個愛好文學的黃帝,在他身邊也慢慢形成了一個文人團體,耳熟能詳的莫過於上官儀的"上官體",在當時社會風靡,最典型的作品莫過於上官儀的《八詠應制》二首:

啟重帷,重帷照文杏。翡翠藻輕花,流蘇媚浮影。瑤笙燕始歸,金堂露初晞。風隨少女至,虹共美人歸。羅薦已擘鴛鴦被,綺衣復有蒲萄帶。殘紅豔粉映簾中,戲蝶流鶯聚窗外。洛濱春雪回,巫峽暮雲來。雪花飄玉輦,雲光上璧臺。共待新妝出,清歌送落梅。入叢臺,叢臺裛春露。滴瀝間深紅,參差散輕素。妝蝶驚復聚,黃鸝飛且顧。攀折殊未已,復值驚飛起。

送影舞衫前,飄香歌扇裡。望望惜春暉,行行猶未歸。暫得佳遊趣,更愁花鳥稀。且學鳥聲調鳳管,方移花影入鴛機。

這首詩可謂是印證了《舊唐書》本傳稱他的詩"好以綺錯婉媚為本",也就是專用華麗的詞藻描寫女子來表現其婉轉的姿態,這難道不是晚唐五代詩風的延續嗎?這也是宮體詩在唐初依然流行的一大標誌。

三、《春江花月夜》真的是"宮體詩的救贖"嗎?

初唐雖然也有不少文人不滿宮體詩風,意欲跳出宮體詩的藩籬,尋求新的創作反方向,在在陳子昂高舉"復古"大旗提倡詩文改革之前,可以說,文章四友,初唐四傑,他們的創作雖開始打破這個藩籬,但是他們依然屬於當時體,也就是說,他們的詩作依然帶有時代的特徵,或多或少依然帶著宮體詩的殘留,直到陳子昂,他振臂一呼,詩風改革的征程開始了,這就為唐詩氣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條件。在此之外,張若虛另尋途徑,遵循宮體詩的舊路子,但描繪的卻不是一般的宮體詩所能呈現的興象玲瓏之美,不言而喻,他的這篇作品就是《春江花月夜》,其實,《春江花月夜》這個題名並不是張若虛所創造,而是陳隋樂府舊題,早在隋代,隋煬帝楊廣就有兩首《春江花月夜》傳世,只不過在現代相比而言,還是張若虛的更加為人所知。《春江花月夜》最初在當時並不如人人皆知,張若虛也沒有因此獲得多大的名氣,其最早有記載還是郭茂倩編《樂府詩集》為收集題為《春江花月夜》的全部詩作才有所記載,由此慢慢引起文人們的注意,越來越受到文人們的重視,直到民國,聞一多先生給於其"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的最高稱譽。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能否擔當得起聞一多所說

唐詩本就是詩的國度,優秀詩人、絕佳詩篇應該數不勝數,那麼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到底憑藉什麼來成為聞一多先生口中的壓倒全唐詩作的孤篇,併成為"宮體詩的救贖"呢?

"宮體詩的救贖",我理解來看,就是不脫離宮體詩的範疇,屬於宮體詩,但卻高於宮體詩,成功的為宮體詩尋求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那就是擺脫婉轉低迷的專屬情態,從而向朦朧興象的方向發展。

《春江花月夜》一詩,題目五個字,也就是用這五個字,春、江、花、月、夜構成了全詩的主要內容,表現探尋人生的絕妙境界,更是達到了畫面美、意境美、情景事理三者的交融。如果僅憑這些,我想是不能達到聞一多先生口中的"宮體詩的救贖"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整首詩所表現出來的宇宙意識,對,我想就是這種宇宙意識,才使得聞一多先生所折服,毫不吝嗇的給以最高的評價,更是認為其達到了"宮體詩的救贖"這樣一個高的境界。詩詞裡呈現出宇宙意識,最早在《詩經·大東》裡就有詩句表述:"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鬥,西柄之揭。"三句來表現先民的宇宙意識,到了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更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將人與宇宙結合起來,並不是單純的描寫宇宙意識,而是達到了人與宇宙的和諧統一,就如聞一多先生所說:"在神奇的永恆面前,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這難道不是詩的最高境界嗎?

聞一多先生說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宮體詩的救贖",這一點,其是完全擔當的起的,因為它的玲瓏興象,因為它的內容如其詩名,更因它人與宇宙和諧統一的宇宙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