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可以痊癒嗎?

裴蓓


首先,要正確的看待焦慮和驚恐發作這一身心現象。


是因為人的內心裡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而又在生活中遇到了阻力、經受了挫折,儘管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依然感覺未來是不可控的、不安全的,所以才會感到焦慮、不安。在即將面臨重大失去,或者預感到可能會失去的時候,才會出現強烈的無力感和瀕死感。


而焦慮,是當今社會的普遍想象,因為人們的努力和付出並不一定會得到回報。而且還可能面臨著生活、工作和人際關係的壓力。人們不只滿足於有飯吃、有衣穿,還要有房子住、有車開,還要住大房子、開好車...而且自己的努力還不一定會被看到和認可。

當今社會的競爭關係,也讓人們的心理距離越來越疏遠,情感的交流也越來越少,普遍性的缺乏情感的支持。而被認可又是有條件的,需要自己表現的優秀、賺更多的錢、有更高的社會地位。這種孤單的、一個人孤軍奮戰的感覺,也會讓人的內心裡惶恐、不安。而會出現一些無力、容易疲勞、厭倦、身體不適、疼痛、孤單、無助感,甚至是昏厥、瀕死感,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而如果在出現了這些問題之後,無法理解和接受自己,甚至是痛恨、傷害自己,就會進一步的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使自己更加的焦慮、恐懼。如果自己都不愛自己了,那麼誰還能夠來愛你呢?所以,理解自己、接納自己是改變的第一步,接納是變好的開始。


用實際行動做出改變在自己已經很焦慮、感覺力不從心的情況下,可以先降低對自己的要求,為自己放鬆、減壓。拿出一些時間來讓自己休息。而休息並不是窩在家裡、躺在床上胡思亂想,這樣會使自己更加的痛苦。而是說多出去散散心、做做運動,從事一些興趣、愛好、社會活動,愉悅、放鬆自己的身心。


運動可以刺激大腦分泌內啡肽、多巴胺等快樂元素,相當於人體“嗎啡”,可以使人感到輕鬆、愉悅,比吃藥的效果要好的多,可以堅持多做運動。如果一開始感覺無力、不想動,可以做一些比如散步、快走、瑜伽...等比較舒緩的運動。

磨刀不誤砍材工,以一個相對輕鬆、愉悅的心境去學習、工作,會更有效率,更容易取得成功,也就更容易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另外人際關係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去找到一些和自己沒有競爭關係和利益衝突的朋友,和他們在一起談天說地、愉快的玩耍,這樣可以感覺到被陪伴、被支持、被溫暖,身心也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放鬆和休息。


如果暫時找不到這樣的人,可以先去做一段時間的心理諮詢,來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專業陪伴、理解和情感支持。再就是經營好自己的親密、家庭關係,家就像是一個人溫馨的港灣,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人就會變的更有力量感和希望感。這一點對當事人來說可能會比較難,可能就是因為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感受不到愛和溫暖,才會變的如此焦慮和恐懼。那麼在自己還無力改變家庭環境和家人的情況下,不妨試著去理解、去感受、去愛自己的家人。讓家人感受到自己的理解和愛,用愛去溫暖、融化他們。相信他們也會慢慢的學會愛你、理解你的。


另外,在遇到生活的重大轉變之後,可能需要面臨角色的轉換、價值感的重新確立。在這一時期,人會比較迷茫,感覺自己沒有價值、不被人需要,從而感覺自卑、焦慮不安,然後經常回憶過去。比如女性朋友,在結婚之前,是處於被追求、被照顧的位置,就像一個“公主”,會感覺比較有價值感、比較自信、開心。在結婚、生孩子之後,則變成了照顧孩子、照顧老公的角色,需要成為一個賢妻良母。而此時感覺自己不再像從前那樣被喜歡、被需要,就像是從一個“公主”變成了“女僕”,就會感覺不安、無法接受。此時需要完成角色的轉換,慢慢學會照顧家人,重新確立自己的價值。


隨著年齡的增長,父母也在老去,也會越來越需要自己的愛和照顧。人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責任。擔負起自己的責任,找到自己的位置,確立自己的價值所在,是我們成長和改變的需要。


焦慮意味著人在成長

對自己比較滿意,安於現狀的人,通常是不會有焦慮的。只有當人意識到了自己問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想要變的更好的時候,才會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正所謂知足常樂、知不足而進取。


人要改變現狀,就需要去面對未來的不確定。等自己的人生再上一個臺階,就會出現新的穩定和安全感,就有更高的生命品質。


想要輕鬆、快樂,就可以接受現在,懂得滿足、學會感恩。想要進步、變得更好,就需要發現自己的問題,鞭策自己去改變。


在滿足與不足、進取之間取得相對的平衡,這樣人既可以享受當下生活的安逸,而又可以持續的改變、進步。而又不至於太焦慮,保持相對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更好的面對現在和以後的生活。


通常人們會認為,只有吃苦了,才是努力了,才會有好的成果。可同時,人們在痛苦的心理狀態下學習、工作,效率是很低的。而輕鬆、愉快、熱愛的人才更容易投入,更容易高效率的學習、工作,更容易取得成就。一般有成就的人,大都是因為熱愛,而非被逼迫。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感到焦慮、不安,做事效率變低的時候,你不妨先停下來,看看自己是在怎樣的心理狀態下學習、工作,自己是否真的喜歡做這件事情。磨刀不誤砍柴工,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再投入到學習、工作中去,把學習、工作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