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錄》:淺析奧古斯丁內心掙扎與皈依的三個階段

圖/網絡

《懺悔錄》:淺析奧古斯丁內心掙扎與皈依的三個階段

《懺悔錄》是公元394~400年奧古斯丁寫的一本以祈禱自傳手法所寫的自傳體回憶錄,當中描寫早期奧古斯丁歸信時的內心掙扎及轉變經歷。

在《懺悔錄》中,他誠摯地反省了曾經的罪過,細細地將自己的靈魂進行了全面的清理、洗刷。同時,他還坦誠地告訴人們,成為一個基督徒對他來說並非易事,他的轉變和皈依何其艱難,在長久的猶疑和不斷的徘徊甚至倒退之後,他才最終找到了歸宿。

而這三件事,則代表了他皈依基督教的三個階段:

《懺悔錄》:淺析奧古斯丁內心掙扎與皈依的三個階段

一、“偷梨事件”:原罪意識的覺醒

偷摘別人家的果子,或許是很多人童年時代司空見慣的小事兒,不值一提。而對於奧古斯丁來說,16歲的“偷梨事件”正是他對於神學思考的起點。

通過和幾個夥伴一起偷梨,讓他認識到了自己的“原罪”,從而反省自己,成為他皈依基督教的第一步。

他在《懺悔錄》裡面是這樣描述事件本身的:

“在我家葡萄園的附近有一株梨樹,樹上結的果實,形色香味並不可人。我們這一批年輕壞蛋習慣在街上游戲,直至深夜;一次深夜,我們把樹上的果子都搖下來,帶著走了。我們帶走了大批贓物,不是為了大嚼,而是拿去餵豬。雖則我們也嚐了幾隻,但我們所以如此做,是因為這勾當是不許可的。”

奧古斯丁講到,他們並非是因為想吃梨才去偷竊的,偷摘的果子被拿去餵豬、用腳輾碎,他們享受的是這種“惡作劇”本身所帶來的邪惡快感。

而“偷梨事件”本身其實也象徵著人類始祖,即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犯下的原罪。

眾所周知,上帝在創造亞當和夏娃之後,讓他們在伊甸園生活,並告訴他們,除園子中央樹上的果子之外,其他果子都可以吃。

二人一開始遵守和上帝的約定,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園裡,然而有一天,蛇卻告訴他們:“如果你們吃了那棵樹上的果子,就會獲得智慧,擁有分辨善惡的能力,是上帝騙了你們。”

於是亞當和夏娃最終禁不住誘惑,吃了禁果,明白了善惡之別,也有了羞恥感。於是拿樹葉遮蔽身體。最終被上帝發現,將他們逐出了伊甸園。從今往後,亞當必須累得滿頭冒汗才能活下去,夏娃必受分娩之苦。這便是基督教中人類的“原罪”。

“偷梨事件”表面上是發生奧古斯丁青春期的一件似乎無足輕重的小事。儘管在現代人眼中不算什麼,但當時的奧古斯丁卻對此給予了極為嚴厲的斥責和深刻的剖析:

“請看我的心,我的天主啊,請看我的心,它跌在深淵的底裡,你卻憐憫它。讓我的心現在告訴你,當我作惡毫無目的,為作惡而作惡的時候,究竟在想什麼。罪惡是醜陋的,我卻愛它,我愛墮落,我愛我的缺點,不是愛缺點的根源,而是愛缺點本身。我這個醜惡的靈魂,掙脫你的扶持而自取滅亡不是在恥辱中追求什麼,而是追求恥辱本身。”

奧古斯丁通過偷梨事件想要揭示的是蘊含在人身上的根本的罪性。這種罪性,在本質上也是對於亞當夏娃犯罪事件的趨同。

他認為,自己在和夥伴的交往中為了不被輕視,獲得夥伴的讚譽,採取了欺騙的手段。這一切都指向人自身的虛妄。人企圖成為上帝,表達了自身對於無限權能的渴望。實際上更是對自我的無限的迷戀。而盜竊事件中人的快樂的本質,實際是對這樣膨脹自我的享受。

《懺悔錄》:淺析奧古斯丁內心掙扎與皈依的三個階段

二、花園的啟示和恩典:呼應“保羅的皈依”

公元386年,奧古斯丁受到母親的勸誡,一方面想要皈依基督教並獻身上帝,而另一方面他又受制於自身的情慾,因而陷入兩難與痛苦之中。

一天,奧古斯丁與阿利比烏斯獨自在家,有一位名叫蓬提齊亞努斯的同鄉客人前來拜訪,蓬提齊亞努斯是個熱心的基督徒,他向奧古斯丁講起埃及隱修士安東尼的故事。後來還講起兩個同事的故事,他們是宮廷要員,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一卷安東尼的傳記,便立志放棄“凱撒之友”的職位,而成為“上帝之友”,追隨上帝。

當蓬提齊亞努斯講述這個故事時,奧古斯丁頓時感到羞愧不已。從自己十九歲那年讀了西塞羅的《荷爾頓西烏斯》一書引起對智慧的愛好後,大約十二年過去了,卻始終留連希冀於世俗的幸福,不肯致力於覓取另一種幸福。

一聽完這個故事後,奧古斯丁就對著阿利比烏斯說道:“我們等待什麼?你沒有聽到嗎?那些不學無術的人起來攫取了天堂,我們呢?我們帶著滿腹學問,卻毫無心肝,在血肉中打滾,是否他們先走一步,我們便恥於跟隨他們?不是更應該慚愧自己沒有跟隨嗎!”

他們的寓所有一個小花園,正當他在花園裡為信仰而彷徨之際,忽然出現了一次奇異的經歷,正如他在《懺悔錄》中描述的:

“我聽見從鄰近一所屋中傳來一個孩子聲音——我分不清是男孩子或女孩子的聲音——反覆唱道:“拿著,讀吧!拿著,讀吧!”立刻我的面色變了,我集中注意力回想是否聽見過孩子們遊戲時有這樣幾句山歌;我完全想不起來。我壓制住了眼淚的攻勢,站起身來。我找不到其他解釋,這一定是神的命令,叫我翻開書來,看到哪一章就讀哪一章。……我抓到手中,翻開來,默默讀著我最先看到的那一章:“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

我不想再讀下去,需要再讀下去了,我讀完這一節,頓覺有一道恬靜的光射入心中,潰散了陰霾籠罩的疑陣。”

奧古斯丁的母親莫尼卡是個虔誠的基督徒,聽奧古斯丁述說他的經歷後,知道她三十多年來的流淚禱告,終蒙上帝應允。頓時喜極而泣,象小孩一樣手舞足蹈起來,最後跪在地上,向上帝感恩:“你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奧古斯丁和阿利比烏斯也隨後跪了下來,流淚禱告。

奧古斯丁年輕時生活放蕩,他感到這段話擊中要害,“頓覺有一道恬靜的光射到中心,驅散了陰霾籠罩的疑陣”。387年復活節,他接受安布羅斯洗禮,正式加入基督教。

而奧古斯丁的這段經歷也與《使徒行傳》中“保羅的皈依”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根據《使徒行傳》記載:保羅本是一名基督徒的迫害者。在從耶路撒冷到大馬士革抓捕基督徒的路上,突然被天上的光芒照耀,撲倒在地。忽然聽見了一個聲音:“我是你所逼迫的耶穌,起來,進城去,你所當作的事,必有人告訴你。”

當保羅從地上站起來,眼睛忽然就失明瞭。同時耶穌又用同樣的方式告訴大馬士革的信徒亞拿尼亞,讓他去解救保羅。亞拿尼亞去了之後,保羅的視力得以恢復,隨即起來受洗,加入了基督教,成為了一名虔誠的基督徒。

無論是保羅還是奧古斯丁,他們都是聽到了“神諭”,受到了神的指示而最終皈依了基督教。而這段經歷,也為奧古斯丁《懺悔錄》中添加了中世紀濃厚的宗教神秘主義色彩。

自從在花園得到啟示之後,奧古斯丁似乎完全換了一個人,原來的愁煩焦慮一掃而空,整個人精神煥發,和顏悅色,看見他的人都覺得驚奇。他也時常在上帝面前感恩禱告:“主,我是你的僕人,我是你的僕人,你的婢女的兒子。你解放了我的束縛,我要向你獻上謝恩之祭。”

這種“不可抗拒的恩典”使得奧古斯丁最終決定獻身信仰,而他在米蘭花園中接受的啟示與恩典與《使徒行傳》中保羅戲劇化的皈依存在著意味深長的關係。

《懺悔錄》:淺析奧古斯丁內心掙扎與皈依的三個階段

三、奧斯蒂亞的異像:“具象化”的神學觀點

公元387年的春天,奧古斯丁在返鄉途中受阻於奧斯蒂亞港。而在滯留期間,根據《懺悔錄》中所說,他與母親莫妮卡一道體驗了超越有形物質軀殼束縛的靈性異像。史稱“奧斯蒂亞異像”。

在臺伯河邊歐斯蒂亞一間小屋的窗口,“真理之糧”導源著心靈之口:

“我們印於心,誦於口,目擊神工之締造,一再升騰,達於靈境,又飛越而進抵無盡無極的‘膏壤’。在那裡,生命融合於古往今來萬有之源,無過去、無現在、無未來的真慧。我們這樣談論著,嚮慕著,心曠神怡,剎那間悟入於真慧。”

《懺悔錄》:淺析奧古斯丁內心掙扎與皈依的三個階段

這曲“升階之歌”除去了所有思慮的重量,那向著上帝的升騰之旅就是天國不斷展開其超越思慮的“生命之泉”。安靜是歌聲最優美的降臨方式,莫尼加和奧古斯丁共同經驗這種“升階之歌”如微風般輕拂而來的光照。

奧古斯丁筆下的“奧斯蒂亞異像”,是一種充滿了宗教神秘主義風格的巔峰體驗,它意味著人類靈魂可以在上帝恩典的作用下,預嘗天國的喜樂和純一的神聖真理。

“歐斯蒂亞異象”具有神秘色彩,它的真偽無從考證,但仔細研究分析的話,它可以看作是奧古斯丁和莫尼加的聲部交織迴旋至最高點時的寧靜沉思。

同時,在這次經驗中,奧古斯丁也體驗到了“永恆”這一時間上的問題,母子二人在奧斯蒂亞經歷的過程,正是立足於現在,瞬間發生的,他們通過聆聽萬物的聲音,從而順著宇宙間各種各樣的聲音來逐漸接近那沒有任何聲音、沒有任何時間、沒有任何變化的永恆音樂。

正如學者所說:“在那裡,好像所有的過去未來都不存在了,他們就好像住在一個永恆的當下,但他們又好像通過對往事的回憶到了過去的起點。是一個消弭了瞬間的永恆。但這種永恆並不是客觀上的時間,而是一種心理上的時間。他們經驗到了‘無過去、無現在、無未來的真智慧’,超越於任何可變的時間之上。他們在靜默無言的一瞬間進入了永恆的存在。”

通過奧斯蒂亞異像,奧古斯丁以一種具象化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神學觀點:上帝是“存在之豐盈”,人類只有將自己匯入永恆的上帝,與上帝合一,方能充實自己的存在。超越了世俗的紛擾,才能達到存在的豐盈。

《懺悔錄》:淺析奧古斯丁內心掙扎與皈依的三個階段

小結:

奧古斯丁花了大約10年時間寫這部作品。全書所涉及的主題非常龐雜,從原罪、修辭學、摩尼教、新柏拉圖主義、記憶到時間和永恆等問題。奧古斯丁為懺悔大潑筆墨,從他的自責、自罵、自我反省中看到了這是中世紀時代的一種“神聖的標誌”。學者曾說過:“最好的辦法或許不是閱讀《懺悔錄》,而是誦讀或者聆聽。”確實,聆聽《懺悔錄》是面對這位古典作家的最好方式——這部古典著作曾以吟誦的方式為千年來長夜圍爐的人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併為中世紀以及近代以來各種形式奧古斯丁主義的變異留存了精神內核。

《懺悔錄》:淺析奧古斯丁內心掙扎與皈依的三個階段

曼之恆,文學研究生。喜歡文學,旅行,音樂和舞蹈,理性與感性並存的雙重人格,用文藝的觀點,看世俗的紛繁,願與你共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