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往事,石油價格背後的角逐,往往和大國興衰密不可分

1991年12月,一代超級大國蘇聯解體了。很多人認為,石油價格暴跌是其解體的原罪之一。

一、成也石油

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當時的蘇聯卻是好好享受了一把石油漲價的紅利,國勢日增,開啟了全球擴張模式,成為了強勢的超級大國,一時風光兩無。


世紀往事,石油價格背後的角逐,往往和大國興衰密不可分

緣起於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當時大多數西方國家站在了以色列一方,這讓整個阿拉伯世界極為惱火。於是中東各國決定停止對西方國家的石油輸出。不跟我們一心,我們就斷了你們糧草。

世紀往事,石油價格背後的角逐,往往和大國興衰密不可分

這一招非常見效。石油暫停出口政策一出,當時的油價指數一下子成了竄天猴,每桶原油價格不到3美元很快超過13美元,狂漲了4倍,而這一切只不過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

世紀往事,石油價格背後的角逐,往往和大國興衰密不可分


整個西方國家苦不堪言,當時的美國經濟本來就已陷入了滯漲節奏,而其經濟發展非常依賴低價石油,而主要油源地主要是中東。

如果繼續把石油需求這個雞蛋放到中東國家一個籃子裡,被人掣肘,後果不堪設想。

但是世界上的石油出口大國其中就有蘇聯。雖然美蘇一直在較量,此刻美國卻積極和蘇聯緩和關係,開始從蘇聯大量進口石油。1974至1976年間,蘇聯向美國出口石油的比重分別佔出口總量的34.5%、36.6%和39.6%。

世紀往事,石油價格背後的角逐,往往和大國興衰密不可分

紅色為蘇聯石油產量


整個70年代的石油危機時期,石油價格大幅度上漲,蘇聯趁會大量出口石油,獲利不菲。其中,1977年蘇聯向西方國家出口的石油總值為46.7億盧布,約佔蘇聯硬通貨總收入的47%。到1979年蘇聯石油出口已達1.64億噸,其中對美國出口近7000萬噸。當時的蘇聯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到了70年代蘇聯的綜合國力已經到了美國的60%,加之雄厚的軍事實力,足以同美國相抗衡,形成鼎立之勢。

世紀往事,石油價格背後的角逐,往往和大國興衰密不可分

於是蘇聯向外大力擴張,在世界範圍內進行軍事滲透和擴張。受石油危機與經濟“滯漲”的雙重夾擊,美國經濟走向了低谷,在同蘇聯的政治和軍事對峙中已經力不從心,難以招架。1979年底,蘇聯直接出兵阿富汗,把擴張勢頭推向了頂峰。


二、敗也石油

到了80年代,美國經濟逐漸開始復甦。美國認識到蘇聯經濟嚴重依賴於石油天然氣的出口。根據中情局估算,石油價格每下降1美元,蘇聯就會損失約10億美元,因此石油是蘇聯經濟健康的關鍵因素。

一方面,美國開始鼓動支持沙特大力加強石油生產和出口,不斷助力石油價格下滑,希望削弱蘇聯的經濟實力。於是向沙特大量投資,提供先進的石油生產、加工和提煉技術,沙特石油日產量由不足200萬桶很快猛增到到900萬桶,產量提升了4.5倍。

世紀往事,石油價格背後的角逐,往往和大國興衰密不可分

蘇聯石油產區

另一方面,西方世界全面限制從蘇聯進口石油的數量。歐洲把進口蘇聯石油的數量限制在最多不超過總量的30%,堅決利用好這次打擊蘇聯經濟實力的好機會。

而蘇聯方面也一直不爭氣,一直還是老舊粗放式發展石油工業。到70年代後期,西部的油氣資源日趨匱乏,東部雖然油氣資源豐富,但由於地質環境複雜,自然條件惡劣,需要更新技術投入,這導致開採費用也越來越高。

當時美國大有惡人作到底的氣概,故意向蘇聯轉讓有缺陷的石油開採技術。1982年西伯利亞管道大爆炸,導致蘇聯石油主產地停擺了。

世紀往事,石油價格背後的角逐,往往和大國興衰密不可分

在美國的加油助力下,沙特的石油產量不斷狂增加。效果也很明顯:1985年油價是30美元/桶,到1986年就下跌到12美元/桶。蘇聯一夜之間損失了超過100億美元的硬通貨,這幾乎是當時蘇聯全部硬通貨收入的一半。

世紀往事,石油價格背後的角逐,往往和大國興衰密不可分

美蘇gdp對比


到1989年的時候,蘇聯就已經挺不住了,整體經濟形勢嚴重惡化,人民生活日益困苦,甚至正常生活用品都供不應求,社會陷入動盪混亂。1991年,這個龐大的超級大國崩塌了,從而形成了當前世界格局。

看似是簡單的石油價格升跌,後背往往是各種國家力量的較量。有的會興旺,有的會衰亡,誰會知道這一輪石油價格的狂跌,會有哪一個國家會出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