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00条脉弦涩想说明什么?

用户12345670wys888


具体到本条内容,句首伤寒两个字,就不需要讲了,前面很多条文都讲过了。

——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

这是本条的难点。先说了两种脉象,然后说法当腹中急痛。腹中急痛就是前面讲的腹直肌拘挛疼痛。

但是,两种脉象比较难理解。历史上很多医家都说不清,说了也不被同行认可,没有共识。就从以脉测症这一点来看,又不像医圣的笔法。所以,这两个脉象是很可疑的。

不过,按照以前胡希恕老师的说法,阳脉涩,即浮取脉涩,涩主血不足,浮涩就是体表气血不足之像。阴脉弦,阴为沉取,弦主肝郁、主寒凝。综合这两种脉象,就是一方面气血不足,一方面里寒较重。气血不足则筋膜失养,里寒重则主疼痛。所以会出现腹中急痛。

我个人感觉这个说法还是比较恰当的,就临床经验看,也是基本符合临床实际的。不知道其他同行怎么看。鉴于历来解释混乱,胡老师的理论即使被认同,恐怕也需要时日。


我是啊亮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这不是试验治疗,而是进退有据,法度严明的规矩。依照《伤寒论》中的治则,三阳合病治从少阳,因为少阳血弱气尽,不可发汗吐下(263条、264条),只能和解;另一方面,91条、92条、388条、389条更确立了一个重要的法则:表里合病,里虚寒急,当先救里!第100条正是这两种治则“狭路相逢”,都是津液虚亏,都不能发汗吐下,但是里虚寒显然比半表半里较急。故而,此条应该是舍外救里。当腹中急痛的里虚寒已,而半表半里证仍在,再治半表半里。


胖胖的花生豆


辨识"伤寒"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外邪乘夙有不足而侵入,以演变为表里兼证;二是外邪乘夙有不足而传入,以演变为里证,或里证相兼。㈡辨识"阳脉涩",《伤寒内科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脉涩'即浮取涩,乃是胆气之郁,脾气血之虚。"㈢辨识"阴脉弦",即沉取弦,乃少阳胆气郁滞,经脉拘急不利


创可贴兄弟


辨识"伤寒"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外邪乘夙有不足而侵入,以演变为表里兼证;二是外邪乘夙有不足而传入,以演变为里证,或里证相兼。㈡辨识"阳脉涩",《伤寒内科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脉涩'即浮取涩,乃是胆气之郁,脾气血之虚。"㈢辨识"阴脉弦",即沉取弦,乃少阳胆气郁滞,经脉拘急不利


图图童鞋1


①疼痛。

②小建中汤治痛。

③小柴胡汤治痛。(脏腑相连,其痛必下)

④桂枝、芍药、甘草、柴胡、枳壳、薏苡。


用户12345670wys888


辨识“阳脉涩”,《伤寒内科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脉涩’即浮取涩,乃是胆气之郁,脾气血之虚。”㈢辨识“阴脉弦”,即沉取弦,乃少阳胆气郁滞,经脉拘急不利


我是高大呀


脉涩是脉形细小,往来不畅,如轻刀刮竹。主气滞血瘀,伤精血少。

脉弦是中医诊断中脉象的一种,按之有如琴弦,端直而长,指下挺然。若脉弦细而濡,为湿温初起,邪阻气分之候。若脉弦而数,多为热郁少阳,胆火炽盛之象。若弦而滑,则多为温病夹痰之象。脉弦劲而数,则主热邪亢盛,肝风内动之象。

肝郁经脉涩滞,故胸胁胀闷。气机不利,故太息。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征。


小张025


其上述名词确实与中医有关,对于脉涩,是指脉形细小,并且往来不畅,在人体中主气滞血瘀,伤精血少,而脉弦滑是相兼脉,弦脉脉形特征为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诸痛,瘀血,亦可主脾胃虚损,疲劳,滑脉特征为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主痰饮,湿热,脉弦滑可主实热,痰饮,痰热,多见于肝病,中风。


三气堪舆记录师


脉涩是脉形细小,往来不畅,如轻刀刮竹。主气滞血瘀,伤精血少。

脉弦是中医诊断中脉象的一种,按之有如琴弦,端直而长,指下挺然。若脉弦细而濡,为湿温初起,邪阻气分之候。若脉弦而数,多为热郁少阳,胆火炽盛之象。若弦而滑,则多为温病夹痰之象。脉弦劲而数,则主热邪亢盛,肝风内动之象。

肝郁经脉涩滞,故胸胁胀闷。气机不利,故太息。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征。


清灵书香


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