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的潘多拉,從王振身上看太監對大明的轉折


打開的潘多拉,從王振身上看太監對大明的轉折

有這麼一群人,雖然身體上有著短斤少兩,但是作為古代位於皇宮中變相的的第三產業傳統和的服務者,太監這個群體對於歷史有著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他們中間有帶兵打仗喜好將敵軍首級堆成京觀來顯示自己赫赫武功的楊思勖,有一個看似不起眼卻在他的操縱下接連幹掉北魏兩朝君主,包括一代雄主拓跋燾的宗愛。刀光劍影的交錯,王侯將相的起浮之間,這群特殊的人群也決定了一部分的歷史走向,打開的潘多拉,為皇權提供也便利,也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反噬。

打開的潘多拉,從王振身上看太監對大明的轉折

:樹立的鐵碑,嚴格的家教

在富麗堂皇的皇宮裡面轉了一圈,朱元璋這位草根皇帝對四散於角角落落的宮女和太監之間的你儂我儂越來越不順眼,不好好幹活,管這叫對食?覺得不妥的朱重八用樸素的方法對待了起來,但凡在他的眼中出現這種行為,那可是直接一把鬼頭刀的待遇。一直到了朱老四朱棣的年代,才慢慢的開始了對太監嚴格管理的慢慢放鬆,到了那位在政治上有不錯成就,又有點可愛的生活情趣鬥蛐蛐的蟋蟀皇帝明宣宗的手裡,太監們的春天終於到來了,他衝著掃盲的角度,讓太監們集中讀書。

打開的潘多拉,從王振身上看太監對大明的轉折

筆者覺得,這位不錯的明君,在這件事情上的確開啟了大明的一個隱患。試想,假如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他對社會的破壞力只在於硬性傷害上面,但是多情多半讀書人的知識分子群體假如要作惡起來那就不一樣了,太監們由此也爬上了可以代替皇帝們在詔書上揮毫潑墨的機會,比如明朝大太監馮保等人,在文化藝術造詣上,是一個極有修養和有品位的藝術家。之前的王振也是這麼一個人。作為鄉村小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他,在當家教老師和科舉上沒混出名堂的他乾脆狠狠心來到北京成為了一個北漂來找找運氣。機會也恰巧砸到了王振的腦袋上,因為他為人善於揣摩皇帝的意思,再加上自己有當教書匠的經歷,明宣宗頗為喜歡這個太監,甚至讓他教導自己的兒子,未來傳奇的皇帝明英宗讀書。

打開的潘多拉,從王振身上看太監對大明的轉折

平心而論,在教書育人上面,王振太監可以算的上是一個不錯的名師,他對明英宗很嚴格,也比較講究因材施教,所以小小的明英宗對王振有十分強的依賴和尊敬性,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心理,才導致了王振後世可以上位。明朝的太監,在不少皇帝的心目之中,不單單是一群可以呼來喚去的傭人,更多的是一種亦師亦友的親近關係,相比外面那群刻板刁鑽的大臣,皇帝們在心理層面還是比較能接受太監們。當然為了防止太監們的干政,那位勞模皇帝朱元璋還是採取過不少的措施。在宮門之外,朱元璋替後世子子孫孫留下了太監不許干預朝政的大鐵碑,但是王太監上位之後,那塊鐵碑醃鹹菜都嫌棄硬,於是被扔了出去,不知道九泉之下的朱重八會不會氣得昏過去。

打開的潘多拉,從王振身上看太監對大明的轉折

坑爹的軍事行動,大明的轉折

在王振剛剛起步的時候,朝廷上下還有三楊和張太后來鉗制王振和小皇帝明英宗,這些大人物是王振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特別是張太后,王振看見這位老人家嚇得是老鼠看見貓一樣。很快王振就學乖了,他看見三楊三位輔政大臣禮貌性的問好,看見張太皇太后,王振更是裝的悉心聆聽她的訓誡。但是,人總會老,當這些人去世的時候,明朝上下終於姓王了,除了于謙這種頭鐵的,朝堂上下爭著攀附王死太監,認乾兒子的隊伍大排長龍。威風的王振揚眉吐氣了一把,這時候,正好碰上瓦剌在馬價上和明朝時不時有矛盾,於是王太監鼓動他的學生明英宗御駕親征。

打開的潘多拉,從王振身上看太監對大明的轉折

在眾位大臣的一片反對聲中,明英宗帶著王振外出發動對瓦剌的軍事行動。這次,大明壓上了所有的家當,五十萬大軍加朝中所有重要的大臣,這次,大明也輸了所有的家當。在王太監的瞎指揮下,五十萬大軍在關外轉了一大圈,不單單沒有找到瓦剌的主力,反而把自己折騰的不行。在這種情況下,大軍雖然已經遠離邊防線了,但是他們還是可以回去,這樣也就沒有什麼事情了。好,王太監的騷操作來了,為了在家鄉父老面前展示自己富貴不還鄉,如同錦衣夜行,王振帶領著明軍往自己家鄉轉了過去,為了把逼格發揮到極致,王振表示大軍不能踐踏路邊的稻田,終於,明軍覆滅於土木堡這個在當時的地圖上根本不起眼的地方。

打開的潘多拉,從王振身上看太監對大明的轉折

王振帶來的影響

在瓦剌的騎兵衝刺之下,明軍很快就如同韭菜一般被收割於瓦剌軍隊的馬刀之下,那個罪魁禍首王振也死在了禁衛軍將軍樊忠的大鐵錘之下,雖然王振坐的是死有餘辜,但是他給明朝帶來的惡性傷害是不可逆轉的。在土木堡一戰之後,瓦剌也先的騎兵之間打到了北京城下面,也幸虧於少保的努力,才使得之前的南宋劃江而守得的大分裂局面沒有形成。但是明朝也徹底喪失了對關外遊牧民族所具有的威懾力和統治力,朱元璋和朱棣多次北伐草原上包括北元諸多遊牧民族,好不容易鞏固的邊境都毀在了王振的手裡。

打開的潘多拉,從王振身上看太監對大明的轉折

在政治上,王振的參政為明朝太監的參與政事開了一個十分不好的頭。也正是由王振開始,後世的不少司禮監太監都是在明朝的朝堂上下呼風喚雨一時的人物。在王振去世之後,明英宗這個只剩下廢除殉葬這個還湊合的事情,其餘依舊是昏庸不堪,面對這個人人喊打喊殺的太監,在趕走自己的弟弟復位之後的明英宗,不但沒有反思和追求王振所帶來的過錯,反而為這位死太監立祠堂紀念,樊忠的那一錘子,實在是大快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