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十六个皇帝,为什么北京只有十三陵,其他几位葬在哪?

西武1979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北京只有十三陵,因为有三位皇帝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到明十三陵,由于明十三陵是在朱棣的时候建的,所以明太祖和建文帝都没有进入,明代宗朱祁钰因为各种原因也是没进入十三陵。

朱元璋

朱元璋在太子朱标的时候,就准备迁都西安或洛阳,并且派太子前去视察,但是因为朱标早逝,马皇后也相继去世,朱元璋晚年郁郁寡欢,觉得太孙朱允炆孝顺,便让他继位,最后病逝于南京,埋葬于南京紫金孝陵。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因为急于削藩,改革朝政。导致代王,周王,岷王先后被贬,湘王自焚。让诸王人人自危,最后被四叔燕王朱棣秉承大义,攻破了南京。有人说他自焚了,有人说他出家了,反正也没有人见到他的尸体,可以说是下落不明,成为历史著名的走失皇帝。

朱祁钰

因兄长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虏,被孙太后和于谦等大臣推举上皇位,任职期间发生了北京保卫战,成功击退了瓦剌大军,后哥哥朱祁镇被放回,将哥哥囚禁在南宫,在晚年的时候,石亨,徐有贞等大臣发动了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重新登基,将他降为郕王,囚禁在西苑。最后离奇死亡。埋葬在北京景泰陵,成为自朱棣迁都以来唯一一个没有进十三陵的皇帝。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嘴痕


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以来,至崇祯帝朱由检亡国,明朝先后有十六位皇帝。在北京的明朝皇陵,却安葬了十三位皇帝,又称“明十三陵”,那么问题来了,剩下的三位皇帝埋葬在哪里?这三位又是谁呢?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没有埋葬在十三陵中呢?且听史晓生细细道来:

一、明朝皇帝纵览表

要说这大明朝,那可是在历史上大大的有名。单单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让后辈儿孙为之折服。太祖皇帝开国以来,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生生的将中华民族的硬气演绎到极致。只可惜,晚期受阉党把持朝政,加上一些其他因素,最终大明灭亡。

明太祖朱元璋自草莽之中起身,开创了两百多年的基业。中间先后登场共一十六位帝王,他们分别是: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1368年登基,年号洪武,谥号明高帝。

明惠宗朱允炆(1377-??),1398年登基,年号建文,谥号明惠帝。

明成祖朱棣(1360-1424),1402年登基,年号永乐,谥号明文帝。

明仁总朱高炽(1378-1425),1424年登基,年号洪熙,谥号明昭帝。

明宣宗朱瞻基(1398-1435),1425年登基,年号宣德,谥号明章帝。

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1435年登基,年号正统,谥号明睿帝。

明代宗朱祁钰(1428-1457),1449年登基,年号景泰,谥号明景帝。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1464年登基,年号成化,谥号明纯帝。

明孝宗朱佑樘(1470-1505),1487年登基,年号弘治,谥号明敬帝。

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1505年登基,年号正德,谥号明毅帝。

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1521年登基,年号嘉靖,谥号明肃帝。

明穆宗朱载垕(1537-1572),1566年登基,年号隆庆,谥号明庄帝。

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1572年登基,年号万历,谥号明显帝。

明光帝朱常洛(1582-1620),1620年登基,年号泰昌,谥号明贞帝。

明熹宗朱由校(1605-1627),1620年登基,年号天启。谥号明悊帝。

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1627年登基,年号崇祯,谥号明列帝。

二、没有埋葬在明十三陵的三位皇帝

明十三陵,又称明皇陵,是明朝皇帝驾崩后埋葬之地。十三陵位于北京天寿山。在大明一十六帝中,有三位是没有埋葬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他们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以及明代宗朱祁钰。这其中的原因,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1、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自安徽濠州起兵,历经数十年,终于在南京称帝。登基后,定都于应天(今南京),并在南京紫金山修建陵墓,是为明孝陵,在朱元璋驾崩后,当时的明朝首都还在南京,并且明孝陵已经修建完毕,所以朱元璋的安葬之处就位于南京紫金山的明孝陵,因此北京的十三陵中没有安葬朱元璋。

2、明惠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长子,朱元璋本以将皇位传给朱标,奈何朱标英年早逝,使得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无奈之下,朱元璋又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长子朱允炆,朱允炆登基后,大力进行削藩,致使燕王朱棣起兵,以“靖难”的名义进行造反,最终将朱允炆赶下了皇位。

朱棣在打入南京城后,朱允炆眼见已无翻盘的希望,一把火将皇宫点燃,自己也不知所踪,后世有很多关于朱允炆下落的传闻,但一一被证实均为谣传。所以,这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建文帝,自然也没有埋葬在北京的十三陵之中。

3、明代宗朱祁钰

代宗朱祁钰,本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两人均为朱瞻基的妃子吴氏所生。宣德十年,朱瞻基驾崩,朱祁镇登基,是为明英宗,而朱祁钰被册封为郕王。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之后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兵部侍郎和孙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钰登基,尊英宗为太上皇,并大力启用于谦,击退了瓦刺的进攻。

英宗朱祁镇回归后,朱祁钰将哥哥朱祁镇幽禁至南宫,并改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并意欲除掉英宗,奈何时机不对,发生了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将朱祁钰贬为郕王,软禁于西苑。朱祁钰在被软禁后,离奇去世,明英宗赐谥号为戾,葬于北京西山景泰陵。在明宪宗朱见深登基后,下旨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名位。这就是第三位没有安葬在十三陵中的皇帝。

结语:明代开国至灭亡共有276年,自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至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身亡。共历经了一十六位皇帝,纵观整个大明,结束元末战乱的局面,开创了新的文明,尤其在明朝中晚期,各类文学以及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明代史中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史晓生


明朝自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大明到1644年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上吊一共传十二世十六帝。

北京附近有座十三陵水库,那旁边据说就是明朝皇帝的十三座陵墓,那么明朝十六位皇帝为什么在北京附近只有十三座陵墓呢?原来明朝有三位皇帝的情况与众不同。

第一位自然是开国皇帝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孝陵了,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的,南京是他的大本营,而且南京城的地理条件也还可以,有“虎踞龙蟠”之称,曾经也是东吴、东晋及南朝诸国的帝都,有一定的历史底蕴,所以明太祖的陵墓就放在南京,叫做“孝陵”,并且有一支军队叫做孝陵卫专门镇守这里。

当初修建明孝陵时挖土挖出了东吴大帝孙权的陵墓,按照当时风水界的观点来看两座陵墓在一起是不太好的,可是朱元璋听说了之后只是微笑着说道:“孙权也是条汉子,就让他为朕当个守门将军吧!”于是孙权的陵墓被安排在了孝陵的边缘。

第二个特殊情况是建文帝朱允炆,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的后期放弃了稳扎稳打的战略,直捣南京城,曹国公李景隆开南京城门为应,朱棣率军入城,宫内突然燃起大火,建文帝不知去向,这也是明朝的一个千古谜案,据说后来的郑和下西洋也有秘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任务。

最后一位特殊情况的则是景泰帝朱祁钰,朱祁钰本来是当不了皇帝的,奈何他哥哥朱祁镇太能“做”,好好的北京城不呆,非要听个老太监的话“御驾亲征”,结果外行指导内行,在土木堡被蒙古军队杀得血流成河,老太监王振被侍卫将军樊忠捶死,而朱祁镇则被瓦剌太师也先抓了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然后朱祁镇被蒙古人当成免死金牌拿去叩关,一直打到北京城下。

结果大明的文官们不愿意便宜那帮蒙古人,但是皇帝在蒙古人手中让大家很被动,于是他们与太后合计就立邺王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并且宣布蒙古人手上的是太上皇,他的命令属于“人走茶凉”不管用了,当时朱祁钰还不是很乐意当皇帝,最后还是太后说动他才肯当。

后来蒙古人一看实在不行给点赎金也行,最后还是朱祁镇的皇后变卖首饰将朱祁镇赎了回来,可是这个时候朱祁钰当皇帝当的正过瘾,不想把皇帝位置还给哥哥了,于是朱祁镇只好继续当他的太上皇。

谁知道朱祁钰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唯一的儿子也病死了,于是几个大臣又合谋迎立了朱祁镇复辟,并且几个侫臣还借机杀害了于谦,所以朱祁镇又成功当上皇帝了,并且改年号为天顺,可是当时朱祁钰还没病死呢,但是朱祁镇刚刚复位成功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处理,所以那几天明朝同时有两位皇帝。

等到朱祁钰病死后,朱祁镇才回过味来,给这个弟弟谥号“戾”,并且只肯以亲王礼下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钰也是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葬在帝陵群的皇帝,后来朱祁镇去世之后,其子朱见深即位,这时候才恢复景泰帝的皇帝位,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所以明十三陵里只有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棠、明武宗朱厚燳、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僖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这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其中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是目前唯一打开过地宫的明朝皇帝陵。


飞凡看历史


【我是浮生若浅,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所谓明十三陵,指的是这里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然而,明朝先后一共有16位皇帝,为何此处仅有13位呢?另外3位葬在何处?

明朝十三陵大约从公元1409年开始建,位置在今天的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这一年,正是明成祖朱棣在位的永乐七年。

迁都北京后唯一未葬入:明代宗朱祁钰

明朝皇帝自朱棣之后,皆葬于此处,可有一位例外,他就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

朱祁钰是在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后,临危受命登基主持明朝大局的。他登基后做了一系列的举措,令原本风雨飘摇的明朝转危为安。之后明英宗被放回,朱祁钰出于私心,没有将皇位还给明英宗,并且将其软禁八年。

明代宗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重新复位登基。基于朱祁钰之前的私心及觊觎皇位之心,朱祁镇废黜朱祁钰为郕王,朱祁钰薨逝后,朱祁镇废其帝号。

废帝号,便意味着不承认朱祁钰这个皇帝,不承认他在位的这八年。所以最终除了赐其恶谥外,按亲王礼将其葬在了北京西山。一直到了明宪宗(明英宗之子,曾被朱祁钰废去太子之位)登基后,才承认了朱祁钰在位期间的功绩,恢复其帝号,按帝陵的规格为他的陵寝进行修饰,却也未将他迁回十三陵。

不知所踪:建文帝朱允炆

原本皇位并没有那么快落到朱允炆的头上,可是他的父亲、朱元璋的长子、明朝的第一位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这空出来的储君之位,朱元璋没有把它交给其他儿子,而是交给了朱标之子朱允炆,册立他为皇太孙。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顺利继位了。只不过这位年轻的帝王太过着急,皇位还没坐稳,便开始想着削藩。公元1399年,时为燕王的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公元1402年,朱棣率领燕军进入当时明朝的都城南京。可这是皇宫中却起了大火,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也成了一个谜。

葬在最初定都的陵墓:明太祖朱元璋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改国号大明,应天府就是今天的南京。包括后来建文帝继位,明朝的都城仍是南京。所以在朱元璋在位的洪武十四年时,便开始在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附近开始修建今天的明孝陵。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马皇后合葬在此处。

到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登基为帝,因着之前封地便是北平(今北京),所以登基后的朱棣开始筹备迁都的事宜,到永乐十九年,迁都基本完成。至此明朝的京师就不再是南京了,所以后来的明朝皇帝便将陵寝建在今天的明十三陵中。

而已经入葬明孝陵的朱元璋,便没有再移动。


若浅话史


明朝有16个皇帝,而北京天寿山的“明十三陵”只有13个皇帝陵墓,这是为什么?

另外三个皇帝,各有各的“难处”。

这三位没有埋在“明十三陵”的皇帝,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钰。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当时国都还是南京。因此,老朱真没有理由把坟墓安置在北京。老朱把自己的陵墓定在了南京紫金山,也就是现在的明孝陵。在开始施工的第二年,马皇后死了,埋了进去。后来,朱元璋驾崩后,也埋了进去。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先生还曾到明孝陵祭拜老朱,宣告驱除鞑虏成功。

建文帝朱允文在靖难之役时,失踪了。也不知道是被烧死了,还是当和尚了,还是下南洋了。所以,新任皇帝朱棣没又给他立墓。

从朱棣开始,因为已经迁都北京,朱棣就把皇帝陵墓设在了北京。葬到南京太远了,走半路就臭了。当然,也有可能是朱棣自己觉得死后没脸见他爹,所以,不敢把自己葬在明孝陵。从朱棣开始,所有皇帝死后,都埋在北京天寿山的皇陵。

土木堡之变后,朱祁镇被俘。于是,作为弟弟的朱祁钰被推上皇位。后来,在接朱祁镇回来的问题上,朱祁钰百般阻扰。等朱祁镇回来后,又把朱祁镇软禁起来。因此,兄弟二人掰了。等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重新掌权了,把朱祁钰降为郕王,不承认他是皇帝。朱祁钰死后,被朱祁镇安排葬在了北京玉泉山北麓景泰陵。

朱祁钰如果对哥哥好点,死后也会留一个皇帝的名誉。可惜了,朱祁钰成为唯一一个迁都后没有安葬在天寿山皇陵的皇帝。

正是因为少了这三个皇帝,只葬了13个皇帝,天寿山的明皇陵被称作“明十三陵”。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所以死后葬在明孝陵。朱元璋的孙子也就是大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由于其叔叔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兵南京,造成建文帝不知所踪,所以历史上没有关于其陵墓的信息。大明朝第七个皇帝朱祁钰由于其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从而失去皇位,死后是以“王”的身份葬于玉泉山。

所以,大明朝16位皇帝共有三位没有葬在明十三陵。


许长翎


明朝,比较熟悉的朋友一定清楚,有十六位皇帝,死后都安葬在黄帝陵,但是却少了三位。

这三位分别是:

1.明太祖,朱元璋

因为黄帝对陵墓选地非常重视,所以陵墓都选在帝都或者附近,明朝由第三代皇帝就迁都于北京,所以朱棣之后的皇帝都葬在明十三陵,我们所熟知的明孝陵,就是朱元璋的陵墓。

2.建文帝,朱允炆

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政权,从那之后,下落不明,有人说出家为僧,也有人说死于那场政变。

3.明代宗,朱祁钰

这位就比较惨了,他的皇兄朱祁镇二次称帝之后就杀了朱祁钰,时候,朱祁镇还废除了朱祁钰的皇帝的身份。


中国历史谈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从朱棣开始,这里就被作为明朝的皇家园林,总共修建了13座皇帝陵墓,而明朝16帝中没有被埋入13陵的其余三人有各自的原因。

1: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将首都确立在南京,所以在他逝世后也将陵墓修建在了南京,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明孝陵。可以说这座陵墓陵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间的帝王陵寝样式。不仅是建筑史上非常有价值的一座建筑物,而且对于一些汉民来讲,有绝乎寻常的象征意义。

2: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没有坟墓,甚至连个衣冠冢都没有,我们都知道他的叔叔朱棣在他继位之后搞了一次大动作。而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可能他死于大火之中,也有可能他逃离海外,但是这也仅仅是作为一个猜测流传在民间。明成祖朱棣自然对他也是忌惮的,是不会允许他进入皇陵。

3:明代宗朱祁钰,朱祁钰同样也没有葬在十三陵里,是因为明英宗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后将朱祁钰贬为王爷,以王爷之礼下葬。自然是没有入到明十三陵中,虽然后期朱见深又恢复了朱祁钰的皇位,但也没有迁坟,所以即便是一座皇陵,也并没有归属在十三陵内。


黑龙779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

其中有三个皇帝死后没有葬于北京“十三陵”,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炆以及明代宗朱祁钰。

因为“十三陵”是朱棣朝开始修建的,所以朱元璋没有葬在“十三陵”,他下葬地点是南京明孝陵。

朱允炆也没有葬在“十三陵”。当初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破京城时,朱允炆点燃了皇宫,就此无影无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后来朱棣多方寻找朱允炆,均杳无消息,当然也没能葬在“十三陵”。

朱祁钰葬在北京西郊玉泉山。


史寒微


大家都知道,北京作为中国多个王朝及政权的首都,有着许多的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其中明十三陵就是北京极其重要的旅游景点,那么其实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却只有十三座陵墓,那么到底是哪三为皇帝没有葬在十三陵呢?

一个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是一介平民,投身军旅后南征北战,先后击败蒙古人、陈友谅、张士诚等人,最终建立大明王朝,而他选定的都城不是北京而是南京,直到他去世都城也还是南京,自然他就葬在了南京钟山上,史称明孝陵。

第二个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由于朱元璋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按道理朱元璋应该传位给其他的儿子,但是他却特立独行,放着战功赫赫的儿子朱棣不要,非要立还是毛头小子的皇太孙朱允炆为帝,而且为了让自己的孙子坐稳这个皇位还大杀功臣能臣。而且朱允炆即位后也对各路的藩王进行打压,朱棣也是凭借装疯卖傻逃过一劫,最终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役”。朱棣的大军攻进南京城后建文帝朱允炆就失踪了,有的说被杀死,有的说出家当和尚了,还有流言说逃到了海外,后来郑和下西洋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寻找朱允炆。不管怎样,他就是失踪了,自然不会设立陵墓。

第三个是明朝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攻打蒙古瓦剌部,结果发生“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瓦剌首领俘获,并以此为要挟向明朝索要粮食、铁器、钱财。太后秉承明朝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的准则,在于谦的一众大臣的拥立下让英宗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祁钰即位,史称明代宗。

后来瓦剌的部队被明军多次击败,不得已只能放朱祁镇回去,可是明朝已经有皇帝了,于是朱祁钰封朱祁镇为太上皇,软禁在南宫中,他的儿子也受到了迫害。后来朱祁钰病危,这时朱祁镇便与朝廷内支持他的人一起发动政变,史称“夺门之变”,他也再一次当上了皇帝,而将朱祁钰贬为成王,所以后来朱祁钰去世也是按照王爷的规格安葬,自然不会葬在帝王陵墓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