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哭窮”,不是教育,是投毒有養 昨天

韓劇《山茶花開時》的女主東柏,開了家酒屋,獨自撫養8歲的兒子弼久。


弼久的棒球打得很好,學校組織去青島參加夏令營,需要48萬韓元(約合人民2800元),他擔心媽媽支付不起,就說不想去,還說只有鄉巴佬才會去,也沒把這個消息告訴媽媽。


後來媽媽知道了,問他為什麼不告訴她夏令營的事,弼久說:“家裡沒錢啊,你經常說想做個飽死鬼都沒有錢。


父母對孩子“哭窮”,不是教育,是投毒有養  昨天

雖是單親媽媽,但開酒屋的媽媽是負擔得起弼久的學費的,然而媽媽說的“沒有錢”,弼久卻牢牢地記在心上了。


看似懂事的背後,卻以壓抑自己的真實需要和感受為代價。


這也讓我想起身邊很多家長,在孩子需要花錢時,經常這樣“教育”孩子:


“你就知道買買買,爸媽賺錢那麼辛苦,怎麼這麼不懂事?!”

“為了給你讀書,你知道我們賺錢有多辛苦嗎?”

“不要跟人家比,他們傢什麼條件,我們什麼條件,比不起。”

“家裡窮,你要好好讀書,以後才能多賺錢,才不枉我們那麼辛苦供你讀書。”


所有這些用一句話表達就是:我們很窮,沒錢,你要懂事


這就是影響了我們很多人一生的“哭窮式教育”。


父母對孩子“哭窮”,不是教育,是投毒有養  昨天


02


很多父母對孩子哭窮,並不是因為真的窮,而是因為擔心。


他們擔心不向孩子哭窮,孩子花錢就會大手大腳,不懂節約;

擔心孩子不懂父母賺錢不容易,長大後不會努力工作;

擔心孩子不努力學習,攀比炫富。


教育孩子不浪費,要節儉當然沒有錯,但以哭窮的方式,帶著威脅逼迫的味道,顯然讓教育變了味。


沒錢、窮、比不起、不懂事,這些話會像病毒一樣進入孩子體內,紮根繁殖,慢慢變異成:自卑、沒用、我很差、我不值得、我配不上......


於是,他們小心翼翼,從不敢表達自己的慾望和要求;


他們慎小慎微,極力討好領導同事;


他們異常“慷慨”,為成全別人過度犧牲自己。


如此看來,對孩子哭窮,不是教育,是投毒。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投進病毒。


讓人遺憾的是,看到孩子這些表現,很多家長卻認為孩子懂事,有教養。


卻不知道,孩子的內心發生了什麼。


網上有個問題:父母經常對你哭窮是什麼體驗?


網友作出了回答:


父母對孩子“哭窮”,不是教育,是投毒有養  昨天


在家長的哭窮下,很多孩子變得自卑敏感,恐懼膽小,他們默默承受著由父母刻意製造的貧窮所帶來的不安全感和羞恥感。


03


我從小就在父母的哭窮聲中長大。


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以為我們家會吃了上頓沒下頓,也特別擔心交不起學費。


我穿的衣服,大多是鄰居哥哥姐姐們的舊衣服,偶爾有新衣服,都是媽媽買的最廉價的地攤貨。


稍微貴一點的零食,從來不敢跟父母說我想吃。


每次交學費,我都是拖到最後期限了才怯生生地問媽媽要,而媽媽總會哀怨地跟我說:


“這個月又沒賺到什麼錢,你一學期的學費就要這麼多,還有住宿費伙食費,書都快讀不起了!”


“要不是你們幾姐妹要花那麼多錢,我們家不至於那麼窮。”


“你知道我們為給你讀書,掙錢有多辛苦嗎?”


其實爸爸開了一家小工廠,雖然不富裕,但並沒有媽媽說的那麼窮。


媽媽卻認為,只有不停地提醒我們家裡窮,才讓我們懂得父母的不易,讓我們學會感恩。


但被要求的感恩,讓我充滿了愧疚與自責。每次拿著媽媽給的錢,我都覺得異常沉重,無比內疚,卻又止不住的委屈和憤怒。


長大後,在花錢這個問題上,很長一段時間,我只買便宜的,認為買便宜的,便是節約。


即使能負擔得起,我也從來只敢買打折的衣服,偶爾買件好的,都內疚半天。也不敢進行投資,內心總陷入沒錢的恐慌中。


04


父母長年累月有意無意的對孩子哭窮,跟時時刻刻提醒孩子“你不夠好”並沒有區別。


在哭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即使父母是愛他們的,他們也很難感受得到,也體會不到幸福。畢竟,誰能那麼輕易相信不停地跟你說“你不夠好”的人是無條件愛你的呢?


“既然我不夠好,我就不配得到好的,也不配得到愛。”這些感受會像魔咒一樣,籠罩著孩子的一生。


父母對孩子“哭窮”,不是教育,是投毒有養  昨天


網友小C的家庭經濟條件不錯,但媽媽總是跟她說家裡窮。她喜歡吃榴蓮,媽媽說:“榴蓮太貴了,買一個榴蓮的錢都夠我們買三天的菜了,吃不起啊!”


上中學時流行用MP3,小C也想要一臺,媽媽說:“那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才用的東西,你爸一個月工資才多少?哪買得起?”漸漸地,她就覺得凡是好的東西都跟她無關。


她交的第一個男朋友,顏值,智商,情商都在線,男朋友也很喜歡小C,小C和他在一起時很開心,但總患得患失,覺得男朋友並沒有那麼喜歡自己,甚至覺得自己太醜而不敢跟男友視頻。由於極度的自卑她跟男友分手了。


後來她找了個學歷,顏值,經濟條件均不如她的男士結婚了,朋友問她為什麼,她說:他什麼都不如我,我就不覺得自己配不起了。


愛的匱乏,就像一個無底洞,有時候孩子需要用一生的幸福來填補。


05


我們的父母,成長在一個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他們習慣對孩子哭窮,也許潛意識裡也想讓孩子嚐嚐他們當年各種痛苦的味道。


而這無非是想讓孩子痛苦著他們的痛苦,自卑著他們的自卑。


把孩子製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所以即使現在物質充沛了,父母依然見縫插針地對孩子哭窮。


父母對孩子“哭窮”,不是教育,是投毒有養  昨天


也許他們哭的不是窮,是窮的感受。


父母向孩子哭窮的時候,通常眉眼低垂,或語重心長,或哀怨無奈,或憂心忡忡,或恨鐵不成鋼。


孩子感受到的是,我不好、我沒有、我不配......這或許就是父母當年對生活,對自己的感受。


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內心是否富足,與物質多少無關,而與父母對待生活和自我的態度有關。


06


日本喜劇泰斗昭廣講述他與外婆的故事,他的外婆,被媒體稱為“日本最窮的外婆”。


他8歲開始與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同時還要養育其他7個孩子,生活異常拮据。外婆會與他們討論貧窮,但從不對他們哭窮,她會想盡一切辦法獲得食物。


她走路時在腰間綁一塊磁鐵,撿起路上的小鐵釘、鐵塊拿去換取糧食。


門前有一條護城河,外婆就把枝枝椏椏的木棒佈置在河流中,攔截上游菜市場被小販丟棄的農產品。她說:“這是咱家超級市場,不僅免費,還送貨上門呢!”


父母對孩子“哭窮”,不是教育,是投毒有養  昨天


當昭廣被選為學校棒球隊隊長時,外婆卻拿出全部積蓄,給他買了一雙最貴的棒球鞋。外婆說:“隊長就是要穿最好的鞋子!


多年後昭廣回憶外婆的點滴,他說:“可能外婆都不知道,她樂觀開朗的性格,對貧窮的態度,深深地影響了我。”


父母對孩子“哭窮”,不是教育,是投毒有養  昨天

父母對孩子“哭窮”,不是教育,是投毒有養  昨天

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來養育孩子,不刻意裝窮,也不虛偽炫富。孩子提出的要求,能滿足的,我們就心甘情願地滿足,不能滿足的,也可以坦蕩蕩地拒絕。


我們可以與孩子討論貧窮,分享貧窮帶給我們的感受。


孩子內心是貧瘠還是富足,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對待生活的態度決定的。


更多信息請關注公眾號---赫石少兒體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