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書友們談談書法如何寫才有金石味?非得練習大篆才有嗎?

故事與古玩


學習書法一定要學習古人的書法,以古為師,臨習歷代名貼,打好根基。金石味,是書法線條裡蘊含的一種特別的意趣,在歲月的侵蝕下,青銅、獸骨或石頭上的字跡,會呈現線條局部剝落、殘缺,從而有了歲月的痕跡,盎然的古意,也有了一種經歷滄桑的美感。

在中國人的美學裡,最有意境的美,必然是一種小橋流水人家、浣衣女採桃花,這種自然的、原生態式的美。又或者,邂逅於一條幽深無際的老巷,踩在高低不平的青石板上,踩的不僅是寂寞,還是滄桑,是中國人延綿幾千年、在詩詞浸潤出來的骨子裡的詩意。

金石味的書寫,線條彎彎曲曲,無法一眼看到頭,有如一條幽深的古井,神秘而豐富,讓人擁有無限的想象。在筆法上,它放棄了對形式最直接的追求,不那麼精工,不那麼直接,不追求直達目標,不那麼凌厲,讓自己慢下來,靜下來,就是隨意、自然地向前。這何嘗不是一種生活方?篆書是學習書法不可忽略的練習,應當重視,臨帖不輟才不至於成為野狐禪!











藝中天裝飾


指書體中含有金屬鑄字和刀刻碑石字的那種線條剛韌、雄渾古樸的氣息。也叫"金石氣″。

商周的金文,鑄造在青銅器上,線條厚重、力量感強,加之千百年的埋沒和自然風化,更有自然、高古、蒼茫的意蘊。

‘《子游等字》殘石,(見下圖)。漢隸碑刻,東漢元初二年六月刻。清康有為《廣藝舟雙輯》中評:"有拙厚之形,而氣態波渾,筆頗而駿,殆《張黑女碑》所從出也。″他說的拙厚之形,也指此碑有金石氣。

怎樣臨出此碑的"金石味″?

此碑用筆圓渾,取篆書筆法。強調雄強、厚重、古拙的一面,用筆時,筆畫中段不要象楷書中段那樣平移,而是要讓筆墨下沉用筆鋒頂紙,作上下提頓,揉挫的逆行,使筆畫兩邊粗糙不平而凝重。有古樸老辣的感覺。

郭風惠先生,河北河間人,中國近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教育家、書畫家、愛國民主人士。曾參加過抗戰。他的書法作品有濃烈的金石味。渾厚蒼茫,質樸天真。

1935年,駐北平曰軍挑釁頻繁,他與好友張自忠、趙登禹、佟麟閣等力主對曰寇堅決抗擊。

1937年7月28曰,郭風惠與趙登禹、佟麟閣並肩在蘆溝橋與曰寇血戰。趙、佟二將軍壯烈犧牲後,他代李宗仁寫了悼詞。盧溝橋事變後,曰軍侵佔了北平。把郭風惠列入了首要通緝的人員名單。他是中國最早直接上前線參加抗戰的學者、書畫家。

郭風惠先生畫的花鳥畫,以書法線條和有的運筆方式入畫。筆調也含有金石氣。(見下圖)。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就個人而言,如果系統學習書法,不能是理論研究還是創作實踐,都繞不開碑和帖這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簡單地說,碑學,以刻字的方式表現書法,而帖學,以書寫的形式傳承。而金石味,是指在書法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刀斧痕跡,其中也包括在金文中的鑄造特徵。

清朝以後,不少書者、書家,在書寫中通過用筆在作品中表現“刀痕”以達到一種特殊的線條形狀和質感,也就漸漸形成了“碑體”書法。

大多數堅持書法練習的人,應該都是既臨習過唐楷,也練習過魏碑。這兩者在用筆上有明顯的不同,主要是在起筆和收筆,以及轉折中的用筆差異。

如果追求“金石味”的書寫效果,金文(大篆)和墓誌應該是不錯的臨習範本。

下面發幾幅金文和墓誌的照片,供題主參考。

大盂鼎

元氏墓誌

刁遵墓誌


西廨七叔


怎樣讓作品有金石味確是不易,須要書者涉獵廣博,多研讀金石拓片,心摹手追,勤學慧悟,天長日久必有所成。還有用筆用墨也極其重要。

下面我再說的具體一些,筆用兼毫,磨墨要濃。藏鋒起筆,中鋒用行,緩慢澀進,觸紙有聲。行筆微微顫動,猶如屋漏痕,還是錐畫沙。筆致蒼茫,氣韻高古,金石味自然顯現!

(真傳半張紙,假傳萬卷書。請學友們多品味,自有妙得。吳昌碩就是這樣寫石鼓文的。)

再說一下墨法,寫字時筆鋒要長,蓄墨要多,不能寫一字蘸一次墨,要寫數字或一行,才能蘸墨。這樣濃談乾溼,墨韻自得,切記!切紀!

章法也有講究,大小錯落,疏朗有致,顧盼呼應,渾然一體,要氣韻通達,形散而神不散。當官這個需要慢慢體會的!

最石再總結一下,想寫出金石味,如果用筆到位,幾年就能出來,希望朋友們,悉心體會,寫出絕佳的作品來!




楊志勇68









知名看淡


書法如何寫才有金石味?非得練習大篆才有嗎?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金石”指的是什麼?什麼叫“金石味”?

金石,是“金”和“石”的合稱。金指的是商周時期的“金文(亦稱鐘鼎文)”;“石”指的是秦漢以後存留下來的碑刻、摩崖石刻上的文字(包括魏碑);合稱“金石”。

什麼叫金石味呢?

金石味,是指書法的墨跡中帶有金文鑄造、石刻雕琢、碑刻殘蝕多種痕跡的視覺感受,我們叫它“金石味”。所以說,要想把書法寫成帶有金石味道可並非易事,需要我們臨習鐘鼎文、篆書、漢碑、魏碑等諸多法帖才能感悟到其中的“五味雜陳”。練習大篆僅是其中一項內容,還要練習小篆、漢隸、魏碑等碑帖,去領悟其中奧妙。

近代著名金石考古學家馬衡給金石的定義是:“蓋金石者,乃指金文及碑版而言。金文者,商周以來銅器之文字;碑版者,秦漢以來刻石之文字也。”

如果你覺得老朽的答案靠譜,請關注“張慶濤中國書法大課堂”,謝謝!


張慶濤中國書法大課堂


晉人尚韻,唐人尙法,宋人寫意,清人尚碑。

金石味是清代的書法家提出的一種概念,書法要有金石味,意思無怪乎就是說,讓你寫書法寫出青銅器上銘文一般碑刻的味道,就是要用毛筆去模仿刀刻。

我不否認這是一種新的審美趣味,但卻覺得是無關緊要的。毛筆因其柔軟而奇怪生焉,寫出的字或粗或細,或提或按,或如蛟龍,或如鶴立,才更富有變化,更有趣味。我們常說的墨跡,便是這種。而刀刻便不一樣了,讓你拿著一把刻刀,去碑上刻字,再怎麼變化,也難難免其生硬之本質。

至於要寫出金石味,是否非要去練習大篆,我個人覺得不是必須的。學習書法有很多的碑帖可以選擇,這些碑帖大都是前人寫好書法,又讓人用刻刀碑刻下來。而我們學習書法,尤其是長期臨摹碑帖的人都會有這麼一種體驗:

就是碑帖臨摹的時間長了,便總會覺得自己的毛筆字有一種生硬僵直的感覺,而這便是碑刻的味道,也就是所謂的“金石味”。

為了去除這種味道,讓書法更顯自然,一些教書法的人就會建議你去臨摹書法墨跡,也就是碑帖與墨跡結合練習。

因此,你想要寫出金石味,只需要去臨摹碑刻法帖,而不去臨摹墨跡版本就行了,時間長了,你的字就會如同一些尚碑的清人書法家那般,有一種生硬的碑刻味道,繼而產生所謂的金石味。

一家之言,觀點說的有些通俗不太客氣,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