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下)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下)

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知識產權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下)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下)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下)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下)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下)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下)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下)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下)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下)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下)

推薦閱讀書單:《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宗教經驗種種》《人類與宗教》《人的宗教》《悉達多》《維摩詰的花雨滿天》《走近藏傳佛教》《禪的行囊》《空谷幽蘭》《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我們接著講佛教的派別發展。

公元1-2世紀,大乘佛教獲得大發展,為大乘佛教奠基的,是龍樹、世親兩位大師,以及《佛說阿彌陀經》《大寶積經》等佛教經典。大乘佛教的特點是"大",目標大,格局大,供養大,犧牲大,經書規模也大,宏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唐代,中國佛教形成八大宗派,分別是天台(tāi)宗、法相宗、華嚴宗、禪宗、律宗、三論宗、淨土宗和密宗,其中前三家為"教下三家",禪宗被稱為"教外別傳",此四家最盛行。簡單介紹一下幾個宗派的核心觀點。

唐代法藏大師

是華嚴宗的創始人,著有《華嚴經義海百門》,經典核心是"一切事法,皆由心現"。什麼意思?我們以為的客觀世界其實並不客觀,都是我們的心顯現給我們的各種印象而已。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須彌山很大,但那只是心裡顯現成很大的樣子;灰塵很小,但那只是心裡顯現成很小的樣子。時間長短同樣是心的顯現,既然時間和空間都是心的顯現,那麼須彌山就可以被容納進一粒灰塵當中,即所謂"須彌納於芥子""剎那即永恆""相由心生""境隨心轉",這就是華嚴宗的核心觀點。

佛教的天台、華嚴兩派都認為,時間和空間都是心靈的認知形式。心靈經過訓練之後,就可以隨意調整這兩種形式。訓練有素的人可以積極主動地通過冥想進入特殊的神經活動狀態,感覺到"小我"消融在宇宙"大我"之中,這就是"頓悟時刻"。

唯識宗最著名的命題就是"三界唯識,萬法唯心",唯識宗是佛教所有宗派裡知識體系最繁複的,概念繁瑣,理論複雜,流傳度也就低,現在基本很少看到唯識宗的傳人了。唯識宗認為萬事萬物都是人的某種深層意識,叫作阿賴耶識創造出來的,所以天堂和地獄其實就在你心中,"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印度大乘佛教有個中觀派,創始人是龍樹和提婆,主要經典是《中論》《十二門論》和《百論》,合稱"三論"。中觀派在中國形成的宗派以這三大經典得名,叫作三論宗,主要的理論貢獻是俗諦和真諦的劃分。中觀派只破不立。他們不說佛法"是"什麼,只說佛法"不是"什麼。

禪宗有十六字法則:"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是指口口相傳,那《六祖壇經》難道不是文字嗎?從中觀理論來看,佛法真諦是超越語言的,沒法用文字來做肯定性描述,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用否定性的描述來啟迪眾生。

慧能晚年對弟子教授"三科、三十六對",要求弟子在悟明心性、不住相的基礎上運用三十六種相對性概念講法。"三科"指的是"陰、入、界"。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

"三十六對"是把"中觀"原則具體化,得出三十六組成對的概念,比如天對地、日對月、明對暗、陰對陽、水對火、有對無、有相對無相、有漏對無漏、色對空、清對濁、凡對聖、僧對俗、老對少、大對小、悲對喜、進對退、生對滅、法身對色身、化身對報身等。慧能囑咐弟子說:"如果有人向你們求教佛法,你們一定要出語成對。"

禪宗後來還發展出各種機鋒和棒喝。機鋒一般都是答非所問,比如你問禪師"佛法教人什麼",禪師回答說"我剛剛吃完飯。"棒喝是禪師冷不防舉起棍子打徒弟一下,還會伴隨著一聲大喝或者某種逼問。機鋒和棒喝其實都是禪定的替代方案,可以突如其來地斬斷你的日常體驗和理性思維。

慧能的佛學思想是"佛在自心,不假外求"。慧能認為人只要做到"念念無住",讓一切自然而然,就擺脫了業力的牽絆,也就跳出因果鏈條之外。這跟老子的"道法自然"、莊子的"用心若鏡"有相通的地方,也充分說明禪宗是明顯受到過道家浸染的。

《心經》開篇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這個字說明菩薩在運用明鏡一般的心,只有把心修煉成鏡子,般若智慧才能產生,才能照見五蘊皆空的道理。

慧能《六祖壇經》的核心概念是"三無","無相""無念""無住"。"無念"這個"無"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是"超越"的意思。

"無相"就是不執著於客觀世界;"無念"就是不執著於主觀心念;"無住"就是說人原本的心念是遷流不息、不會停留的。"無相"來自《金剛經》,《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佛教淨土宗有一種說法:阿彌陀佛曾經發過宏願,眾生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皈依阿彌陀佛,那麼死後就會被接引到淨土世界,不用墮入輪迴受苦。這種做法,佛教裡叫

方便法門,先放低門檻,讓人進來,再告訴他們去自我覺悟。

淨土宗給中國普通百姓帶來了非常實用的應對死亡的方法,是我們非常缺乏的"臨終關懷",這是中國老百姓接受佛教淨土宗的重要原因。佛教流派雖多,但在中國流傳最廣的,還要數信阿彌陀佛的淨土宗。

阿彌陀佛原來是西天裡的一個國王,名字叫法藏,出家修行後成為菩薩,所管轄的佛國淨土裡面,沒有地獄、餓鬼、畜生,是為西方極樂世界

淨土信仰可分為彌陀淨土和彌勒淨土,兩者有什麼區別?彌陀淨土是根據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實現的一個西方淨土,是對人臨終時的接引,最後的安慰。彌勒淨土重點在人間,彌勒菩薩住在欲界天的兜率內院。外院一般是天人的境界,內院是特別清淨的境界。彌勒菩薩的願望,就是要把兜率淨土化成人間淨土,整個人間就變成了極樂國。太虛大師學彌勒菩薩,他的願望就是實現

人間佛教,把人間化成淨土。

東晉末年,慧遠是東晉時南方佛教叢林的領袖人物,他一改其師道安彌勒淨土的信仰,倡導彌陀極樂信仰,把淨土信仰由菩薩(彌勒為菩薩)推向了佛(彌陀為佛),更上了一層,後世將慧遠尊奉為中國淨土宗初祖。

儒家要解決的問題,是社會政治秩序和道德心靈秩序。孔子之後的孟子強調仁,重在道德心靈秩序,荀子強調禮,重在社會政治秩序。董仲舒繼承荀子,突出了禮,卻忽視了仁,儒學沉寂八百年。宋儒重新接上孟子的傳統,同時吸收了佛教的智慧,發展出理學,建立了一套思辨化的哲學體系,明代的王陽明又進一步發展為心學。

中國儒家一直沒有發展出古希臘的邏輯哲科思維,踐行的始終是實用主義,胡適當年從美國引進中國的,就是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那麼,中國的邏輯思維在哪?就在佛教的因明學中。佛理博大精深,把中國古代讀書人都吸引過去了。佛教論述了兩個重要問題,一個是超越的抽象世界,一個是人的心靈世界。

比如,唐朝詩人錢起有一首詩——

《送僧歸日本》,為一名渡海回國的日本僧人送行,詩句裡滿是佛教意象:

上國隨緣住,來途若夢行。

浮天滄海遠,去世法舟輕。

水月通禪觀,魚龍聽梵聲。

惟憐一燈影,萬里眼中明。

這首詩裡,每一句都用到了佛教意象,很高明的寫法。這個意象來自《維摩詰所說經》(有興趣可以閱讀南懷瑾老先生的《維摩詰的花雨滿天》一書),經書的主角維摩詰向兩萬名天女傳授逃出魔宮的方法,這種方法叫作無盡燈。它的涵義是:菩薩度化世人就好比點燃一盞燈,這盞燈還能繼續點燃千百盞燈,使漫漫黑夜變為無盡的光明。

僧人傳播佛法,就像一盞燈點燃千百盞燈。金庸小說人物"一燈大師"的法號就是從這裡來的。一盞孤燈,可以是江湖夜雨裡的淒涼,也可以是一燈燃百千燈的無盡之光。或明或暗,全在心法。

下面,我們聊聊"三武一宗"滅佛事件

太延四年(公元438年),魏太武帝拓跋燾下詔書,強迫五十歲以下的沙門中人,一律還俗服兵役。後來。魏太武帝聽取三朝元老崔浩的建議,改信寇謙之創立的天師道教,自稱太平真君,並親受符籙,開啟大規模的滅佛行動,誅戮長安的沙門,焚燬天下一切經像。一時之間,舉國上下,風聲鶴唳。

建德三年(574)五月,北周武帝宇文邕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北周武帝滅佛,同時也滅了道

元和十四年(819),唐憲宗敕迎佛骨(即所謂舍利)於鳳翔法門寺。韓愈從儒家立場出發,上表《諫迎佛骨表》,予以堅決反對。韓愈認為,佛教只是夷狄之法,非中國所固有,因而不合先王之道。後來,韓愈借用佛教概念,精心編織出儒家的

"道統"譜系,在《原道》中提出"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的口號,試圖以行政手段徹底廢除佛教。這一思想為後來唐武宗的滅佛提供了重要依據,而他所提出的儒家"道統",則極大影響了宋代理學的形成。

唐武宗是唐朝的第十五任皇帝,是"會昌中興"的締造者,本人崇信道教,深惡佛教,加上財政緊缺,在道士趙歸真的鼓動和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是梁啟超唯一認可的中國古代六大政治家之一)的支持下,從會昌二年(842年)開始毀佛行動。會昌三年(843)四月,朝廷"命殺天下摩尼師,剃髮令著袈裟作沙門形而殺之"。會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許天下寺院建置莊園,又令勘檢所有寺院及其所屬僧尼、奴婢、財產之數,為徹底滅佛作好準備。八月,下詔宣佈滅佛結果:"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

"三武一宗"滅佛雖然略有差異,除太武帝拓跋燾的做法過於粗暴,出現了屠殺僧侶的流血事件之外,歷次滅佛行動的主要方式還是以拆毀寺廟、佛像,財產充公,僧眾強制還俗後遣散為主。

宋代宗頤禪師曾為"三武一宗"滅佛事件做過檢討:"天生三武禍吾宗,釋子回家塔寺空,應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檢守真風。"古德雲:"要想佛法興,只有僧贊僧。"《百丈清規》雲:"道場以無事為興旺"。佛陀曾經說過,我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而僧人不守戒律,破壞僧團,不守清規,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

東晉道安大師說:"不依國主,法事難立";太虛大師提倡"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都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提出的。"三武一宗"滅佛後,在中國還能興旺發展的佛教宗派只有禪宗。

禪宗百丈懷海禪師,制定《百丈清規》,除要求僧人立守戒律外,還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由於自食其力,不靠食客供養,禪宗得以保存發展。現代社會,禪宗在白領以上階層流行,淨土在普通百姓階層流行,各得其所,各安其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