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苏联的防弹胸甲能够挡住子弹,为何士兵们却不喜欢用?

汪少山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因为这玩意不实用。

大家看过电视连续剧《1216枪杀大案》吗?

其中有一幕,上级安排抓捕持枪歹徒,让刑警们穿上防弹衣。

但刑警说:穿上防弹衣动作不方便,算了。

就是这个道理。

以苏联最成熟的SN-42防弹胸甲为例,由厚约2毫米的二块锻压钢板制成,重量3.5 公斤,保护面积 0.2 平方米。

这玩意原则上可以抵挡125米距离射来的手枪弹,也就是德军冲锋枪的子弹。


原则上,穿着这玩意很适合巷战,因为德军有很多冲锋枪。

然而,这仅仅是理论而已。

大家算算看,你要穿着1个重达7斤的胸甲长期作战行军,这可不是小的重量。

无论冲锋还是撤退,这7斤的份量都会影响士兵动作的迅速性。

而在巷战中,慢一秒钟就可以送命。

而且,大家注意,胸甲只是理论上可以抵挡125米距离的手枪弹,但实际上巷战的距离要近得多,冲锋枪也多在100米内射击,很少有在100米外的。

这主要是冲锋枪的枪管较短,距离较远就打不准了。


那么,在巷战最常见的100米距离内,这个胸甲根本就挡不住德军的手枪弹,更别说步枪弹了,那还有什么用?

穿着搞笑的?

实际上,美国警察很多时候也不穿防弹衣。

这些警察的经验很丰富,他们明白近距离枪战中,百分之九十在25米内,双方对射4发就结束。

这种情况下,穿着笨重的防弹衣几乎是找死,根本没用,还不如让身体轻便一些立即躲避和射击。


萨沙



这名被德军俘获的苏军战士穿的就是二战期间比较有名的SN42胸甲,算是比较早期的防弹衣,比它更早的类似装备早在一战期间就出现了,并不是什么太新鲜的事物。

苏联SN42胸甲虽然有过在100米外防住P40冲锋枪子弹的记录,但是它确实是一种很笨重的装备,从上面这张图片看样看出它是上下两块钢板结构,可以保护到胸部和腹部 中间有金属销连接,胸甲上有绑带用于固定,胸甲采用3㎜厚冷轧钢板冲压而成,材质与当时苏军的头盔用钢材一样,根据苏军研制人员称它可以在150米防7.62/9毫米冲锋枪子弹,似有一定的防弹效果,但问题是德军装备98K和MG34/42机枪使用的7.92×57㎜大威力步枪弹,300米外击中穿胸甲的人准保“穿俩眼儿”!所以,这种胸甲防弹能力并不好!


SN42和其它型号的防弹胸甲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沉重!这种3.3公斤的铁家伙绑在身上,重量压迫感会非常强烈!就拿图片上这些苏军战士们来说,肩背捷格加廖夫轻机枪(俗称“大盘枪”),空枪就重达9.1公斤,再加上47发弹盘2.8公斤,拿着已经很沉重了!机枪+胸甲重量在15公斤左右,还有头盔和机枪备用弹盘,负重起码要超过20公斤的…人根本就是行动不便!所以,胸甲这种装具仅在少数“突击队”、“敢死队”当中使用,不可能全军推广。
胸甲只是在一些特定战场环境下使用的,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某些重要街区的争夺战中,苏军“敢死队”要夺取这些敌方要面对德军的疯狂反击,胸甲在这种情况下也能起到一点作用,但大多数时间只是心理安慰罢了…所以,大多数苏军战士并不喜欢它!


皇家橡树1972


二战中苏联的防弹胸甲中,以成熟的SN-42为例,其厚度是由2毫米的压制钢板制成,重量3.5公斤,基本能够保护胸部位置。从理论上来说,这种胸甲能够抵挡对方125米射击的手枪子弹,也就是冲锋枪子弹。

那么这样的胸甲在巷战中应该是很有用的,为什么很多士兵不喜欢用呢?

原因就在于,一是其防护能力只是理论上能够防护,二是在于穿上这样的胸甲会造成很大的行动不便,也就是在灵活性上要付出很大的牺牲。

如上图,这是当时这种胸甲的情况,虽然说从理论上可以防护对方125米外的射击,但是一旦被击中,其实仍然是相当痛苦的。在很多现代的枪战片中大家也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主角被对方击中然后晕过去了,对方以为主角死了便走了。后来主角又“活了”过来,实际上虽然防弹衣能够避免遭受致命伤害,但是在遇到对方近距离射击的时候还是会遭受子弹的冲击,就相当于一记重拳打在你身上的效果。

在巷战当中,时间就是生命,在近距离的交战中,双方往往在100米以内,甚至是10多米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上一旦被对方击中即便是船上了胸甲,也会因为疼痛瞬间失去反应能力。

而在近距离的巷战中,最重要的就是反应,你能先攻击到对方就是胜利,而且无论是德军还是苏军,近战用的基本都是冲锋枪,瞬间射出数发子弹,穿上这种胸甲即便能够躲过致命伤害,如果对方先于自己开枪并且连发数枪击中,基本也是被打晕了,完全失去反抗能力,那么在巷战当中也就只能是被杀了。

其实苏军士兵很少用这种胸甲我们也可以在现代的警察作战当中看出端倪。警察在作战的时候基本以巷战为主,他们也装备有相当的防弹衣,而经验丰富的警察也很少用防弹衣,原因就是在于此,一是近距离枪战一旦被击中,即便穿了防弹衣也失去了反抗和自卫的能力(因为瞬间的冲击力),二是穿上后行动不便。近距离作战最重要的就是灵活性,能够在第一时间躲过对方的攻击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躲过了对方的攻击才能最大限度的保全自己。

我们换在当时的战场,在真正的巷战中,尤其是近距离作战,穿上这种重达7斤的胸甲,就基本丧失了灵活性,很多时候等于是站在那里任对方射击,很多规避动作根本就做不出来,或者做的的时候反应就慢了许多如卧倒、匍匐前进、寻找掩体等。

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时苏军士兵不愿意用这种胸甲了。


老威观史


这个问题我从两个角度来回答:

1.战场上人员使用防护装具的边际效益随着装具的累赘程度增加而递减;

2.在不能确保完全阻挡弹丸和破片侵彻的情况下,由于防弹衣的存在,弹丸和破片对人体的伤害程度反而更大。

以下是我的具体论述:

首先,在二战中,前苏联军队装备的防弹衣主要材质是钢。这种防弹衣由一整片钢材锻压而成,形制上类似于18世纪的骑兵胸甲,重量通常在4公斤左右,且主要防护部位是躯干正面,这就造成其围绕着使用者身体的质量分布极不均匀,加之其腰腹部位的粗放设计(早期胸甲防弹衣没有腹部龙虾节设计)和尺码不匹配问题,给士兵们的行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趴不下,跑不动,战术动作扭曲变形,反而成了活靶子。其实在战场上,士兵对自身防护的追求并非越高越好,如果不顾及其他成本,只是一味追加硬防护,那最后战场上将不再有机动灵活的步兵,而只剩下一坨坨行动迟缓的铁疙瘩。因此,防护必须在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之间寻求平衡。

其次,我们知道,苏德两军的机械化程度都很高,大口径火器的使用也很频繁,而苏联士兵身上披挂的2mm均质钢板,最多只能在中远上距离抵挡住一些零散的弹片或者非直射的手枪、冲锋枪火力,而一旦遇到德军7.92mm步机枪弹火力以上的直射,那这种防弹衣穿了还不如不穿,因为子弹一旦击穿防弹衣,其在终点弹道上的稳定性就被破坏了,弹头的尖锐外形也会变得钝化扭曲,进而变成恐怖的“达姆弹”。当这样的弹丸进入人体后,会发生更加严重的翻滚,造成更加剧烈的空腔效应,对人体的毁伤作用是极其恐怖的。也就是说,防弹衣的存在,让原本可能只受贯通伤的士兵,承受了更加致命的扩腔伤,得不偿失!

战场上,士兵最好的防护不是厚重累赘的装具,而是警觉的意识、灵敏的反应和迅速的行动。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启发。





虎头彻


楼主你好,首先我们先了解对于防弹衣的应用。

在战争史上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到了二战时,苏联人通过总结一战的经验,研制出了一款轻便型的盔甲,使用两块两毫米钢板防护胸腹部,用于保护士兵受到破片、子弹的伤害。其中SN-42型防弹胸甲最为出名。

SN-42防弹胸甲在1942年中旬研发成功后,立即进行了规模化量产。在1942年末,其生产数量已经达到了85000块胸甲。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根据实战经验,SN-42防弹胸甲在100至125米的射程内可以抵御MP40冲锋枪配备的9毫米子弹,有个案例是一名德国军官用手枪朝穿着防弹衣的突击工兵连开数枪,结果被反杀,吓得后面的德国士兵都忘记抵抗了。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在进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战役当中也大规模使用了这种装备,并且起到了较大作用!

事实上二战中几乎所有主要参战国都进行过这类防弹衣的研究,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防护材料只能使用笨重的钢板和厚重织物,比起现代防弹衣更加笨重而且防护力较差。因此除了苏联之外并没有国家大量装配防弹衣。苏联的防弹胸甲能够挡住子弹,按理说,应该是受到欢迎的,可是其实就连苏联本国的士兵也非常嫌弃这种装备。

其次我们来一起探讨为什么有而不用。

一、对于步兵来说,穿一件沉甸甸的铁甲,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你冲锋或者撤退时,会因为步伐缓慢、身型笨重而成为敌方的活靶子,什么宝贝甲胄都救不了命。不但穿着起来不舒适,而且也会导致行动不便,士兵很难上窜下跳,做出各种战术动作来。而且无法抵挡口径稍大的子弹,更重要的是重量很大,所以二战开始之后一两年之内就撤装了。

二、即使在现代战争中,防弹衣也并不是所有步兵必备的装备,虽然现在的防弹衣已经较二战时期苏联的防弹衣轻便了许多,但是对于士兵来说,可能也是单兵装备的负累。一个能有效防御中间威力弹的防弹衣非常必要,而且全面防护尤其重要,但是,当作战环境开始向开阔的野战环境后,防御的需求就开始有所降低,进而出现SPCS这样简单轻便为主的防弹衣,所以在脱离CQB作战环境,防弹衣的确不是刚需,现代战争造成伤亡的主要原因是爆炸类伤害,在破片面前任何防弹衣都是纸老虎。



九思茗香


防弹衣顾名思义就是用来防弹的,其主要功能既包括能抵御子弹的射击,也能防手榴弹或炮弹破片的打击,可以在战场上显著降低士兵负伤或死亡的概率,既然防弹衣是用来保命的,那么二战时的苏联士兵为什么会嫌弃甚至拒绝穿防弹衣呢?
先来看看苏联的防弹衣是个什么货色,二战时苏联研制的防弹衣其实就是两块2毫米厚的钢板,用牛皮带绑在前胸和后背上,就成了防弹衣,鉴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这种防弹衣重达3.5公斤,不但重量大,而且防弹效果不佳,而只是这两个原因导致了苏联士兵不愿意穿戴这种防弹衣。


这种名为SN42的防弹衣虽然可以抵御普通9毫米手枪弹的近距离射击,也能抵挡德军MP40冲锋枪在110米之外的射击,但对当时德军普遍装备的毛瑟98K步枪却毫无免疫力,毛瑟98K不但可以在中远距离上轻松击穿SN42防弹衣的2毫米钢板,而且子弹在击穿钢板后进入人体会造成翻滚,形成巨大的空腔效应,被击中的士兵即便侥幸不死也基本废了,所造成的伤害远比不穿防弹衣要严重的多,而这是苏联士兵嫌弃防弹衣的根本原因。
其次这种防弹衣就是单纯的钢板,重量大,穿着极不舒服,并且影响士兵的机动能力,在冲锋或跨越等动作幅度大的时候极为不便,因此也广受诟病,所以在装备了仅仅一两年后苏联军方就将这种防弹衣撤装了。


那年那月那兵说


二战时期的防弹衣,说白了就是整一块钢铁板披在身上,然后就是把钢铁板和身体进行整形贴合,这就是二战时期的防弹衣。要是披着这样的防弹衣,行动肯定非常不方便,增加了士兵的累赘,所以苏联士兵们不愿意穿也是正常的,下面就是二战时期的防弹衣,一看就知道非常重!

从图片当中也可以看出来,二战时期的防弹衣,保护的身体部位也是非常的有限,基本上就是身体正面部分,主要还是保护胸口的心脏部位,毕竟这个身体部位一旦被击中,士兵不亡也是彻底没有了战斗力,所以一般就只是保护胸口部分,保护能力也是有限的!

二战时期,材料技术还不成熟,尤其是防弹材料,不像现在是人工合成复合材料,还是由最简单的钢铁来完成,可能为了提高强度和减轻重量,进行了一些改进,但是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它们非常重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战争当中,有时候身体活动的敏捷性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决定士兵的生命,二战时候的防弹衣,虽然能够挡住敌人的子弹,但是同时也增加了自己被命中的概率,穿着那么笨重的钢铁防弹衣,就是一个活靶子了。

其实不光是二战时期防弹衣,就连二战时期的防弹头盔,有些士兵也不愿意佩戴,其实也是因为重,士兵活动不方便,有时候行动的敏捷性,在士兵眼里是最重要的,轻装上阵比防弹衣来的更实在。另外一旦出现情况,士兵如果穿戴笨重的防弹衣和防弹头盔,士兵撤退和逃跑也是一个大问题,这些装备降低了士兵撤退成功的概率。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穿着钢铁防弹衣,一旦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尤其是步枪子弹击中,就算是没有击穿防弹衣,但是钢铁产生的振荡也能让穿的人受伤严重,失去战斗能力。要知道二战时候,还是以步枪为主,威力比较大。

其实防弹衣的重量问题,不只是在二战,就是现在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防弹性能和重量是成正比的,想要更好的防弹性能,就需要更多的材料来完成。虽然目前的材料,比如凯夫拉材料,重要也还是有的,而且还是非常僵硬,穿起来还是比较不方便,我觉得未来可能会有一种又轻又硬的材料会被研制出来,使得防弹衣穿戴起来,士兵行动很方便。


资讯所长


因为毛子用的钢板胸甲本来就不是配给所有士兵用的,更多考虑的是配给比如战斗工兵、坦克人肉装甲(手动狗头)使用。

毛子当年对于胸甲的备忘录里写到

胸甲可用于

  1. 执行任务的侦察员。
  2. 工兵在前线破坏铁丝网制造破口,在敌人的火力下解除爆炸物。
  3. 步兵队的火力侦察。
  4. 撕开口子的冲锋枪手,乘坐坦克冲锋的步兵,伏击。
  5. 清扫碉堡的突击手。
  6. 巷战。
  7. 在火力下修通讯线路的工兵。

所以说,本身这种胸甲的用途就是配给专门需要的人用的,2mm厚、3.3KG的装甲虽然不能近距离挡住步枪弹,但是防止爆炸破片,抵挡手枪弹以及300米开外挡住一些步枪流弹还是问题不大的。而且他的用途也不限于穿在身上。

当然,这种分量比较重,穿着略显碍事儿的东西肯定不适合野战步兵使用。在大规模野外作战当时,机动性和体力比略微增加的这点防护重要的多。当然,军部也不会给野战步兵发这玩意...


疯狗的轻武


二战中的地面战争可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见的那些反恐战争和反游击战争,这些非对称战争中,对手一般都是装备轻武器的轻步兵单位,所以己方步兵在装备防弹衣后可以有效的降低伤亡。二战中,不只是有步枪冲锋枪等轻武器,更多的是重机枪、火炮等重武器,大部分的伤亡都是由这些重武器造成的,防弹衣面对这些武器毫无用处,除了降低士兵的反应能力。事实上,除了巷战等某些特定的作战任务外,士兵都不会选择穿戴防弹衣。



东线战场绝大部分的作战都是野战,大概的作战模式是这样的,进攻一方首先以强大的炮火打击对敌方的防御阵地进行覆盖打击,然后火炮开始延伸,打击后方的敌军预备队和火炮阵地,此时己方步兵开始发起冲击。而几乎是在己方炮火开始延伸的同时,敌方阵地上幸存的所有机枪火力点和火炮阵地开始向发起冲击的步兵射击,士兵能否幸存将取决于他们能否快速的通过敌军的火力封锁区,冲入敌军的步兵防线展开白刃战。速度将决定他们的生死,试想下这些穿戴着重大10几斤的防弹衣做这种冲锋,几乎相当于是在自杀,因为这些防弹衣在炮弹和机枪子弹面前没有任何作用,反而让士兵失去了快速机动能力,多承受几轮敌军的重火力打击,徒增伤亡而已。


在巷战和一些夜间战斗侦查行动中,防弹衣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这种近距离突然的遭遇战,作战双方的主要武器就是冲锋枪和手榴弹,甚至连轻机枪都来不及介入作战。苏军的钢板防弹衣对于冲锋枪弹和手榴弹破片的防护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这种战斗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往往几分钟就能决出胜负,防弹衣对于士兵的反应能力影响还是很小的,所以这种防弹衣广泛装备于苏军的战斗工兵和突击单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大规模的野战中,能够有效保护士兵的并不是防弹衣,而是装甲运输车和步兵战车,这些装甲车辆在为步兵提供一定的装甲防护的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其机动能力,使其可以快速通过敌方的重火力打击区,降低伤亡。所以到了战后,各国都普遍大力发展搭载步兵作战的装甲车辆,而不是单兵防弹衣,只不过后来随着防弹衣材料的发展,防弹衣的重量越来越轻,防护效果也大大提升,不再过于影响士兵的作战时,才开始大规模列装军队。


战略论


战场上,真正的好装备都是很受战士喜欢的,装备好不好都取决于士兵自己的判断。例如:“防弹衣”最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已经出现了,但是由于技术上出现缺陷,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使用,只有少数人才使用,种类也有限,不像如今拥有各种各样的种类。二战期间苏联就已经拥有防弹衣了,在当时可以算是战场上先进的装备,但是苏联的士兵就是不愿意使用,跟着小编来看看原因吧!

首先,众所周知“防弹衣”是为了保护战士受到伤害,但是防弹衣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起到保护作用的,二战时的防弹衣,是有一定防弹距离的,超过这个距离是防不住子弹的,例如近距离防御子弹,就算防住了子弹也防不住子弹高速运动带来的冲击,这股力量会造成内脏出血,同样伤害是致命的。(这都不是最厉害的)

其次,有时候不使用防弹衣情况反而会更好,二战时期,苏德虽然都装备有冲锋枪,但是大多数士兵都在使用步枪,该步枪威力穿透力都极强,不穿防弹衣情况下会造成贯穿伤,穿了防弹衣被击中可能会使子弹偏移,可能因为偏移对内脏造成致命损伤,伤害反而更大,这就是当时士兵不喜欢穿防弹衣原因之一。


再者,防弹衣主要用途用于城市反恐与近距离作战,穿十几斤的防弹衣在战场上厮杀,缺少灵活度,要知道战场上迟疑一秒,对于士兵来说就可能面临死亡或者负伤,战死倒是一了百了,负伤只能为鱼肉,任人宰割。


二战时期,苏联的防弹衣在重量和防弹都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士兵还是不喜欢穿,这可能是对“防弹衣”的本身性质定位有点问题,适用于近距离作战,但是不能防御子弹带来冲击力,大家不要相信“电影大片里”出现被枪击中咬下牙就没事了,全是瞎编,近距离击中,就算圣体素质好的人,也会躺下几分钟才能起来,所以不要相信剧情,纯粹只是好看。


就算是如今,防弹衣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士兵不喜欢穿防弹衣,是因为不能防御子弹带来的冲击力,还会影响身体的灵活,这两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防弹衣也不会得到大量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