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當它害草,見到就除掉,在城裡卻成了盆栽的“香餑餑”

農民當它害草,見到就除掉,在城裡卻成了盆栽的“香餑餑”

三月的春天,春暖花開,百花爭豔。不少植物也開始慢慢開枝散葉了。在農村,田間地頭,滿山都是各種各樣的花草。不過由於野生植物的數量之多,比如說車前草,蛤蟆草,金銀花,野雞冠花等,這些不僅僅是野生植物,它們還有珍貴的價值,不過,除了一些常見的可食用野菜以外,對於其他一些野草,可能許多人不甚瞭解。

走在山村的小路邊,溪流溝畔,常常能看到的一些淡藍色,淡紫色的小碎花。花的直徑僅只4至5毫米,比黃豆的還略小一點兒,星星點點地點綴在綠地上,卻開得熱熱鬧鬧的。

這些花兒們不起眼的藏在草叢中,若隱若現,像一個個羞怯的小姑娘。含苞時,花蕾躲在寬大花萼中,粗心的路人打它身邊過,稍不留意便疏忽過去。當你走近前,撥開草叢,仔細瞧瞧,就會被它深深吸引,像一隻只淡紫色,淡藍色的美麗蝴蝶,亭亭玉立,就等著你去捕捉它。

農民當它害草,見到就除掉,在城裡卻成了盆栽的“香餑餑”

它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婆婆納。一聽“婆婆納”這個名字,估計十有八九的人都很陌生,感覺它是一個很稀有、很少見,其實它在農村是很常見的。

婆婆納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別名有:卵子草、石補丁、雙銅錘、雙腎草、桑腎子、狗卵草、雙珠草、菜腎子、將軍草、脾寒草等,總之各地叫法不同,不知你那裡叫這種野花叫什麼呢?

婆婆納是玄參科婆婆納屬植物,該屬植物有200多種,但我們當地常見的婆婆納只有兩種,估計大部分人兩種都見過:一種叫阿拉伯婆婆納,一種叫婆婆納。這兩種植物從體態上很難分辨,都是鋪散多分枝的草本植物,唯一的區別可以從它的花上來區分:婆婆納的花很小,淡粉紫色,綠豆般大小很難看到;阿拉伯婆婆納的花則大得多,指甲蓋那麼大,花冠藍色,花瓣上有放射狀深藍色條紋,花梗明顯長於苞片。

農民當它害草,見到就除掉,在城裡卻成了盆栽的“香餑餑”

它們都廣泛分佈於我國的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貴州、廣西、雲南等地。在早春時就能開出一朵朵小花來,有藍、白、粉三種顏色,色彩豔麗,雖然花朵較小,但它豔麗的顏色讓人難以忘懷。

婆婆納它不擇環境,有土便可生長,有強大的無性繁殖能力,莖上生根,很快就能形成密密層層的一片。是麥田較難防除的闊葉雜草之一,因為它喜歡在田間生長蔓延,成為較難防除的一種雜草,影響著小麥之類的作物生長,所以在農民的眼中,婆婆納被視為害草,並不受農民們的歡迎。

農民當它害草,見到就除掉,在城裡卻成了盆栽的“香餑餑”

可是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它也並非是一無是處的雜草、害草,相反,許多人對它還是很喜歡的。

早在明初的《救荒本草》裡就有文字記載:婆婆納生田野中。苗塌地生,葉最小如小面花黶兒狀,類初生菊花芽,葉又團邊微花如雲頭樣。味甜救飢。災年乏糧,夏曆二月,採其莖葉可充飢。採苗葉煠熟,水浸淘淨,油鹽調食。

明朝王磐《野菜譜》中也有云:臘月便生,正二月採,熟食。三月老不堪食。

農民當它害草,見到就除掉,在城裡卻成了盆栽的“香餑餑”

可見,婆婆納在古時候,勞動人民就將它作為一種“救命糧”,一旦鬧饑荒,就會去採挖它來充飢,不過,現在沒人吃這種植物了,不知其味道如何?問了幾個老農,老農說:“味道不好,很難吃。”難怪現在沒人把它當野菜食用。

據老農說,婆婆納現在只作為一種野草,卻有著非常好的醫療功效,例如涼血止血、理氣止痛等。能夠用於治療吐血白帶、睪丸炎等。並且還是一種綠化植物,其經濟價值還是比較可觀的。

所以很多人把婆婆納栽種在自己的庭院或者花壇、花園中,也可作為城市的綠化植物,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農民當它害草,見到就除掉,在城裡卻成了盆栽的“香餑餑”

婆婆納栽培管理簡單,成活率高。它喜歡光照,它是長日照植物,光照要保持較高水平,在選擇土壤的時候,一般是選擇排水性良好的土壤。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嚴,病蟲害較少,只要依季節和天氣的變化,對其進行必要的肥水管理即可正常生長和開花結果,在炎熱的夏季都能開花不斷,並且不需要經常修剪和精心護理,減少了人工養護花費的精力,具有很高的推廣價值。

婆婆納雖沒有傾城之姿,沒有錦衣玉食,沒有漂亮裝扮,它只是這樣樸實而努力的開放著;它無意與群芳爭豔,卻守一方土地吐露自己的芳華;它也無心與百花斗香,卻有著鄉野間獨特的清新溫潤,它是大自然裡渾然天成不加修飾的花兒,我讚美婆婆納!(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