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当它害草,见到就除掉,在城里却成了盆栽的“香饽饽”

农民当它害草,见到就除掉,在城里却成了盆栽的“香饽饽”

三月的春天,春暖花开,百花争艳。不少植物也开始慢慢开枝散叶了。在农村,田间地头,满山都是各种各样的花草。不过由于野生植物的数量之多,比如说车前草,蛤蟆草,金银花,野鸡冠花等,这些不仅仅是野生植物,它们还有珍贵的价值,不过,除了一些常见的可食用野菜以外,对于其他一些野草,可能许多人不甚了解。

走在山村的小路边,溪流沟畔,常常能看到的一些淡蓝色,淡紫色的小碎花。花的直径仅只4至5毫米,比黄豆的还略小一点儿,星星点点地点缀在绿地上,却开得热热闹闹的。

这些花儿们不起眼的藏在草丛中,若隐若现,像一个个羞怯的小姑娘。含苞时,花蕾躲在宽大花萼中,粗心的路人打它身边过,稍不留意便疏忽过去。当你走近前,拨开草丛,仔细瞧瞧,就会被它深深吸引,像一只只淡紫色,淡蓝色的美丽蝴蝶,亭亭玉立,就等着你去捕捉它。

农民当它害草,见到就除掉,在城里却成了盆栽的“香饽饽”

它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婆婆纳。一听“婆婆纳”这个名字,估计十有八九的人都很陌生,感觉它是一个很稀有、很少见,其实它在农村是很常见的。

婆婆纳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别名有:卵子草、石补丁、双铜锤、双肾草、桑肾子、狗卵草、双珠草、菜肾子、将军草、脾寒草等,总之各地叫法不同,不知你那里叫这种野花叫什么呢?

婆婆纳是玄参科婆婆纳属植物,该属植物有200多种,但我们当地常见的婆婆纳只有两种,估计大部分人两种都见过:一种叫阿拉伯婆婆纳,一种叫婆婆纳。这两种植物从体态上很难分辨,都是铺散多分枝的草本植物,唯一的区别可以从它的花上来区分:婆婆纳的花很小,淡粉紫色,绿豆般大小很难看到;阿拉伯婆婆纳的花则大得多,指甲盖那么大,花冠蓝色,花瓣上有放射状深蓝色条纹,花梗明显长于苞片。

农民当它害草,见到就除掉,在城里却成了盆栽的“香饽饽”

它们都广泛分布于我国的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在早春时就能开出一朵朵小花来,有蓝、白、粉三种颜色,色彩艳丽,虽然花朵较小,但它艳丽的颜色让人难以忘怀。

婆婆纳它不择环境,有土便可生长,有强大的无性繁殖能力,茎上生根,很快就能形成密密层层的一片。是麦田较难防除的阔叶杂草之一,因为它喜欢在田间生长蔓延,成为较难防除的一种杂草,影响着小麦之类的作物生长,所以在农民的眼中,婆婆纳被视为害草,并不受农民们的欢迎。

农民当它害草,见到就除掉,在城里却成了盆栽的“香饽饽”

可是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它也并非是一无是处的杂草、害草,相反,许多人对它还是很喜欢的。

早在明初的《救荒本草》里就有文字记载:婆婆纳生田野中。苗塌地生,叶最小如小面花黡儿状,类初生菊花芽,叶又团边微花如云头样。味甜救饥。灾年乏粮,夏历二月,采其茎叶可充饥。采苗叶煠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

明朝王磐《野菜谱》中也有云:腊月便生,正二月采,熟食。三月老不堪食。

农民当它害草,见到就除掉,在城里却成了盆栽的“香饽饽”

可见,婆婆纳在古时候,劳动人民就将它作为一种“救命粮”,一旦闹饥荒,就会去采挖它来充饥,不过,现在没人吃这种植物了,不知其味道如何?问了几个老农,老农说:“味道不好,很难吃。”难怪现在没人把它当野菜食用。

据老农说,婆婆纳现在只作为一种野草,却有着非常好的医疗功效,例如凉血止血、理气止痛等。能够用于治疗吐血白带、睾丸炎等。并且还是一种绿化植物,其经济价值还是比较可观的。

所以很多人把婆婆纳栽种在自己的庭院或者花坛、花园中,也可作为城市的绿化植物,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农民当它害草,见到就除掉,在城里却成了盆栽的“香饽饽”

婆婆纳栽培管理简单,成活率高。它喜欢光照,它是长日照植物,光照要保持较高水平,在选择土壤的时候,一般是选择排水性良好的土壤。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病虫害较少,只要依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对其进行必要的肥水管理即可正常生长和开花结果,在炎热的夏季都能开花不断,并且不需要经常修剪和精心护理,减少了人工养护花费的精力,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婆婆纳虽没有倾城之姿,没有锦衣玉食,没有漂亮装扮,它只是这样朴实而努力的开放着;它无意与群芳争艳,却守一方土地吐露自己的芳华;它也无心与百花斗香,却有着乡野间独特的清新温润,它是大自然里浑然天成不加修饰的花儿,我赞美婆婆纳!(图片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