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紅高粱》,國人再熟悉不過,不管是現代文學還是影視作品,它都以最獨特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漢子身上那股來自於土地的樸實,來自於糧食的原始,來自於酒的醇香,即便是那個年代裡,也能感覺到頑強的生命力,不可抗拒,蕩氣迴腸。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一開始因為《紅高粱》的電視劇,看了莫言的《紅高粱家族》,又因為《紅高粱家族》,看了張藝謀的《紅高粱》,雖是同根生,卻大有不同,它們將那股原始的生命力描述的或靈動,或傳奇,或濃厚,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即使它們都在各自的領域裡術業專攻,最後卻都如東流的大河一般,匯於一處。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1988年,張藝謀的《紅高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到了第一個屬於中國人的認可,興奮之餘卻也在意料之內,就好像莫言是“火”,張藝謀是“風”,而風必助長火勢。

實際上張藝謀雖然是在莫言的大框框裡,但卻融入了自己的味道,這也是電影版《紅高粱》比小說和電視劇版的更加晦澀難懂的原因,相比之下,如果說小說和電視劇版的《紅高粱》是直抒胸臆的話,那麼電影版的就是意境烘托了。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有“動”有“靜”,動則鮮靈,靜則空靈

張藝謀的電影都有很明顯一個特點,那就是“靜”,其實該存在的事物都在,一切環境也都合理,但總讓人覺得一切都很安靜,很空靈,就彷彿自己置身其中一般,不敢大聲喘氣,這一點在張藝謀的《菊豆》中有很直接的體現。

而《紅高粱》是稍有不同的,電影中的“靜”元素和“動”元素幾乎有著一樣的比重,萬物都講究個陰陽平衡,這樣的《紅高粱》就更加讓人容易接受了。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電影開篇便是新娘子出嫁的盛況,儘管通過旁白的口吻知道了這是一個悲劇,但在這些轎伕夥計的身上卻看到了彷彿生命一般的活潑,這種“動”不僅體現在晃動的轎子,喜慶的敲鑼打鼓,更體現這些漢子們的身上,體現在他們一動一動的肌肉線條上,開篇漢子們又是唱歌,又是晃轎子,看似是在戲弄新娘,卻一點都沒讓人看出不雅,反而覺得這幫漢子們可愛活潑,充滿生命力。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在領略了一遍風土人情之後,電影突然安靜,熱鬧的敲鑼打鼓被新娘的啜泣打破,漢子們也相當知趣,停止了叫唱,此時連腳步聲都微乎其微,靜到至極,卻也讓人覺得悲劇入戲,電影才剛剛開始。

其實對於“靜”的表現方式有很多,最直接的莫過於毫無聲息,但這樣的情況多半讓人覺得一片死寂,所以這種方式能適用的情況有限,很多電影裡最普通的靜態描寫也需要加一個緊張的呼吸聲或者心臟的跳動聲,這也就引出了“靜” 的第二種表現方式,以動襯靜。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以動襯靜是電影中最常用的表現方式,包括《紅高粱》中也運用了很多,但是與其他電影不同,《紅高粱》沒有用極為明顯的對比反襯,相反的,它用的是十分微弱的,毫無痕跡的對比,這就導致雖然沒有那麼鮮明的效果,但卻營造的更加空靈,原始,貼近現實。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先是冒充的三炮劫道,樂器掉地上的的聲音,錢的聲音,漢子們的拖沓聲,甚至是解褲帶的聲音,一切 都真真切切,因為大家都不敢出聲,所以這些雜音就顯得格外的真切,但是它們毫不影響靜的大環境,相反的,讓這股安靜更為明顯,讓觀眾也跟之屏住呼吸。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九兒回孃家的路上,高粱被風吹的嘩嘩響,餘佔鰲在高粱地裡唱著小調,即便如此還是能聽到毛驢身上的鈴鐺聲,然而此時的嘈雜聲音正像九兒正遭遇的一切,幽幽的鈴鐺聲也正像 九兒此時的心境,到後面餘佔鰲追著九兒在高粱地跑,我們彷彿能聽到兩人緊張的內心一樣。這正是電影中運用的動靜手法,接近原始,又接近真實,不管外部環境如何,我們總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主人公所經歷的一切。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另外電影中的配樂雖然不多,但每次都有非常深的藝術境界,第一次餘佔鰲目送九兒被送到李大頭的家裡,第二次是餘佔鰲和九兒在高粱地裡,第三次是餘佔鰲帶著酒坊的兄弟們衝鋒陷陣,雖然通過鏡頭表達的東西不多,但是這種開放式的鏡頭卻讓觀眾回味無窮。

有“實”有“虛”,實則坦蕩,虛則遐想

很多人表示電影晦澀難懂,實際上因為電影中有很多東西沒有交代清楚,這也正是電影中的虛實結合。

首先不僅僅是觀眾,就連旁白也不清楚,比如殺了“李大頭”是誰,有人說是餘佔鰲,因為三炮帶走了九兒以後,餘佔鰲刀槍匹馬來殺三炮,所以也應該是他殺了大頭,但是還有人說是羅漢大叔,因為九兒來了以後羅漢大叔就很不高興,而且洞房當天羅漢大叔意味深長的吹滅了蠟燭。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第二,關於三炮帶走了九兒做了什麼,因為九兒回來的時候較為狼狽,所以很多人懷疑九兒被欺負了,但是作為麻風病人的妻子,任何人都會有芥蒂的,更何況三炮呢?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第三,羅漢大叔為什麼選擇離開了酒坊,當晚羅漢大叔拿著十八里紅來到了九兒的門前,卻遇到餘佔鰲出來,交代好了之後,他第一次叫了一聲“九兒”,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羅漢大叔說完就離開了十八里坡,又人說羅漢叔對九兒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而她身邊已經有了餘佔鰲,所以羅漢大叔已經沒有呆下去的必要了,還有人說,羅漢大叔終於釀成了十八里紅,所以已經完成了心願。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第四,關於高粱酒的顏色,電影中的酒是紅色的,紅色有很多含義,但是在這樸實的漢子手裡顯出的卻是生機勃勃,但是真正的高粱酒是什麼顏色的呢,是紅色的,還是和如今一樣是透明的呢,這同樣是一個迷。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另外電影中的虛實也體現在每個人物的身上,實當如餘佔鰲,作為一個山東大漢,真實不做作,有人說他魯莽混蛋,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個漢子敢於追求真愛,在九兒回家的路上給人家拉進了高粱地,他還心直口快有什麼說什麼,第一次回酒坊就和人講高粱地裡的故事,他敢於表達自己的不快,在新釀的酒裡撒尿,他更是敢於為自己的女人出氣,儘管九兒還沒有認可他,他還是單槍匹馬來找三炮。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而電影中另一個主人公九兒,就並不擅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先是在送親的路上被打劫,假三炮讓她去高粱地裡,她毫無掙扎,然後自己被解救,她又毫無波瀾,然後在回家的路上,餘佔鰲追她,她也在高粱地裡欣然地接受,李大頭死後餘佔鰲再來,九兒又開始不接受,這樣一個女人,從一開始的悲慘命運到命運自己掌握,她成長了很多,但是從一開始觀眾就猜不到九兒的內心活動,其實這也是電影可以表現的,有時候不點破先國會更好。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又“血”有“肉”,血氣方剛,肉山酒海

其實說是山東高密的山東大漢,更不如說成西北黃土的漢子更為合適,從一開始漢子們的出場開始,讓人看到了的不是戰亂年間吃苦的老百姓,而是肯幹肯吃苦的年輕人,黝黑的皮膚,流不完的汗珠,完美的肌肉線條,我們看到的是來自古老中國漢子身上的血氣方剛,那種原始生命力的生機勃勃,讓人折服。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這一幫田間向下的漢子,是轎伕也是夥計,是農民也是英雄,在他們身上的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而是正當年的青春拋灑,幹活時唱歌,釀酒時歡聲笑語,受欺負時打鬼子,其實張藝謀導演就是想通過他們表現出我們古老民族的頑強生命力,那股原始的生命力。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姜文作為餘佔鰲的演員可以說得上是再適合不過了,身上的那股“野”勁兒散發的淋漓盡致,首先餘佔鰲是一個有主心骨的人,同樣也有領導能力,在他的身上不是胡攪蠻纏,而是野性,也就是自由的人性,所以說這裡的“野”是褒義的,而姜文作為一個演員,可以說是把餘佔鰲演活了,先是人高馬大的外部形象,再有一臉的單純,更顯得可愛是他嫉惡如仇,不吐不快的性格特點。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再有九兒也是一個有血肉的女人,先是從一個被迫害的女人搖身一變成酒坊的掌櫃的,與夥計們打成一片,被三炮放回來以後當即酒加入了幹活的行列,最後目睹了羅漢慘遭殺害後,鼓動酒坊的爺們兒打鬼子,作為一個女人她做到了有血有肉。

第一部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得獎的亞洲電影,出自中國

電影的最後一幕很令人感慨,爺們上戰場,女人好酒好菜等爺們歸來,只不過一切都是美好的願望而已,這幫“鄉野村夫就算是不專業卻也能提著頭顱衝鋒,嗩吶響起,英雄落幕。

作為第一部在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上拿到大獎項的國產電影,《紅高粱》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但是我們在觀影的同時,手機否也應該回味一下我們自己的民資精神,民族激情,民族血型呢?

有的東西被歷史埋沒無足輕重,有的東西被歷史埋沒,追悔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