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深謀遠慮

諸葛亮的深謀遠慮

諸葛亮素質全面,才能卓越,自然也深負謀略。他在隆中躬耕時自比管仲、樂毅,沒有自比張良、陳平,可能志在出將入相,不想單純做一名謀士。他初出茅廬,提出三分割據徐圖天下的戰略,赤壁戰前臨危受命聯吳抗曹,顯示了自己的謀略。此後內政,外交和用兵,無不殫精竭慮。

諸葛亮的深謀遠慮

諸葛亮去世於蜀漢建興十二年,自那時迄今近1800年來,世人對他的紀念和評論從未間斷。截止到清代,關於諸葛亮的評論、考證文章就有400多篇,參與評論的涉及180多人,其中包括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乾隆等帝王,程頤、朱熹、王夫之、章太炎等學者,李白、杜甫、蘇軾、陸游等文學家,岳飛、文天祥等愛國將領,評論者範圍之廣、規格之高在三國時期歷史人物中首屈一指,在各代歷史人物中也是非常突出的。

諸葛亮的深謀遠慮

歷代以來對諸葛亮的評價多持頌揚態度,稱頌的重點在其忠君為國、興復漢室、矢志不移以及高尚的個人品德等方面,認為諸葛亮是“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有誰做出了特殊表現,常常被比作諸葛亮。諸葛亮年輕時自比管仲、樂毅,西晉張輔作《樂葛優劣論》,對樂毅和諸葛亮二人文治武功方面進行了比較,得出結論,認為諸葛亮有文武之德,奇策泉湧、智謀縱橫,又有恩澤於百姓,所以他的歷史地位不僅比樂毅高,更可以與伊尹、姜尚相比。

諸葛亮的深謀遠慮

諸葛亮“開府治事”伊始,把發展經濟、提高國力作為頭等大事。當時劉備剛剛駕崩,外有強敵虎伺,內有南中之亂,蜀漢政權處在風雨飄搖之中。諸葛亮制定了“務農殖穀,閉關息民”的方針,“務農殖穀”就是發展農業,搞好經濟建設;“閉關息民”就是關起門來搞建設。通過這些措施,蜀漢的生產得到快速恢復,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也穩定了局勢。

諸葛亮的深謀遠慮

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等著作中多次提到,治國必須找到立國的根本,這個根本就在農耕、山林、川澤之中,如果農業生產搞不上去,就會“地失其常,則有枯敗”。諸葛亮認為,漢末以來各地動亂不已,加上自然災害不斷,造成“強弱相侵,躬耕者少,末作者多,民如浮雲,手足不安”的局面,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像禾苗成長那樣“先去其穢”,對於當時社會上那些專權不法的豪強權貴不僅要從法律上加以限制和打擊,在經濟上也要加以抑制,從而釋放出更多的生產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