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閱讀理解必考的14分!掌握這3個要點,穩拿高分!

​​在科目一《綜合素質》中,閱讀理解

寫作應該是所有考生都非常之熟悉的“題目”啦。它與我們中學時期的考試題型一樣,考法也基本一樣,所以有往日經驗一樣可以借鑑來教師資格考試噠(大家都是過來人,哈哈哈),只是說材料內容的難度會有所區別~ ,接下來跟著小億一起來捋捋在教資考試中這道陌生又熟悉的閱讀理解題怎麼快速得高分,重點是快!


【教師資格】閱讀理解必考的14分!掌握這3個要點,穩拿高分!

【教師資格】閱讀理解必考的14分!掌握這3個要點,穩拿高分!

閱讀理解考察考生能力圖


【教師資格】閱讀理解必考的14分!掌握這3個要點,穩拿高分!

​【理解能力】

(一)常考方式:

1.文中××詞的含義(內涵)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2.這裡的××詞指的是什麼?

3.你如何理解文中××一詞的含義?

4. 說說你對××詞語的理解。

5. 請簡述文中“××”的意思。

(二)真題案例解析

材料:

從最根本的意義上來說,文學是一項尋求認同的事業——作者通過寫作來尋求理解,尋覓知音,而讀者則通過閱讀,來發現作者並與他們建立認同,作家通過區分不同的讀者類型,針對特定的閱讀對象,使用相應的語言和敘事策略,為他們提供讀物,從而獲得讀者和市場的認同。但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寫作,不僅考慮現實的讀者,同時也在向未來和可能的讀者尋求認同。

比如說,在文學出版、印刷、傳播很不發達的古代社會中,作家們的作品在當時的傳播受到極大的限制。對古代的作者而言,他們的寫作大多沒有任何商業報酬,也很少有現實的讀者。正因為如此,他們只有對未來的讀者加以想象,才能獲得寫作的基本動力。所謂的“文章千古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而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作家的寫作也向未來敞開,當時不為人知,在後世卻成為一代經典的作品,即便是在近代文學史上也比比皆是。所以說,文學本身就具有某種“待訪”的性質:作家有點像是在茫茫大海上建立島嶼的人,而讀者則像是航海者和旅行者。作家之所以在孤寂中建立島嶼,當然是希望有一天能與他們的讀者相遇。

對於另一些作家來說,他們的目光也會投向過去。他們試圖與那些早已不在人世的 文學先輩們進行對話。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在與先驅者所確立的文學標準對話。當然,他們也是在跟自己內心的目標進行對話。每一個優秀的作家,心中都有一個隱秘而清晰的目標。讀者和社會的認同、商業上的成功是一回事,而能否接近和達到這個目標, 則是另一回事。就中國文學而言,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等人確立了古典文學的標準,而魯迅先生則代表了近現代以來中國文學和思想的新高度。也可以說,我們實際上面對著兩個偉大的傳統。我們置身於這兩個傳統之中,受到它們的護佑,分享它們的文學資源,向它們表達敬意,同時也在與它們進行對話,並嘗試著做出新的文學變革。因此,任何有價值的寫作,都是對傳統的某種回應,即便是對傳統的質疑和挑戰,也是一種重要的回應。

所以,嚴格地來說,文學寫作中對讀者的想象,即是一種向現實和未來讀者尋求認同的過程,同時也是對傳統的再確認過程,我認為,只有具備了過去,現實和未來開放性視野的創作,才稱得上是一種開放的寫作。

(摘編自格非《文學在讀者中尋求認同》)


問題:

劃線句“文學是一項尋求認同的事業”中“認同”的含義是什麼?請簡要概括(4分)

【參考答案】

文學是一項尋求認同的事業,這裡的認同是雙向的。

1.一方面指作者通過寫作或提供讀物,尋求並得到現實的讀者、未來的讀者、可能的讀者和市場的認同。

2.另一方面是讀者通過閱讀來建立與作者的認同。


【解題思路總結】

01——藉助固有含義理解詞句

不能拋開詞語的原本義不管。原本義是理解的根本。

02——聯繫具體語境理解詞句

聯繫上下文並緊扣文章的有關內容,得出切合該詞句的特定環境意義的理解。

03——結合修辭手法理解詞句

先指出修辭方法,對修辭方法進行相應的闡釋。解讀修辭隱含義,要結合作者的表達意圖及具體語境進行還原。

04——結合文章主旨理解詞句

要從作者的觀點、作者的態度等方面去考慮,結合文章主旨具體闡述。


【分析能力】

(一)常考方式

1.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篩選是對信息搜尋、辨別及提取的過程,這是達到閱讀目的的重要手段。

整合是指對信息按照題目要求進行組合加工的過程,這是答題的重要手段。

2.把握文章思路,總結段意

既包括對語段結構的分析,也包括對全文段落層次的梳理。

3.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考生能用自己的話來概括語句、語段乃至整篇文章的中心要點。


(二)真題案例解析

材料:

莊嚴的科學殿堂其實是一座僅靠幾根“虛空支柱撐持起來的“室中樓閣”,它很像北嶽恆山的那座懸空寺——離地五十餘米,唯見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撐,“上延霄客,下絕器浮”,藏於萬仞峭壁之中。

全部科學體系僅僅依靠幾條基本假設撐起,這些人為的假設定律你只能接受,必須承認,別問為什麼,也完全無須和你講明道理---“能量守恆原理”“物質不生不滅”“絕對零度不可達”“動者恆動,靜者恆靜”,相對論假設“光速不變”,量子論假設“能量不連續”一一雖說科學的所有理論都經歷過嚴格的驗試,但唯獨支撐全部科學的這些看似武斷的基本假設與定律卻全都沒有經過任何論證,沒有誰知道它們為什麼會這樣,也沒有哪一位權威向你解釋過其中的道理。在這些足可視為“天條”的基本假設面前,再桀驁不馴的科學家也得俯首聽命,再慣於懷疑一切的科學家也會堅信不疑,都說“人生識字糊塗始”,其實科學理論才是真正的糊塗始,打從根本就沒想讓你知曉這些基本律則之所以然,然而令人折服的是,這些根本性假設卻是那麼的做睨自若,安如磐石,經得起佳何問一一縱然無須證實我時,但任何人休想將我“證偽”!全部需要產格證實的科學體系卻是靠著幾條完全未經證明的假設來走撐一一真乃普天之下最大的“悖論”!然而令人擊節歎賞的是,依靠“假設”支撐起來的這屋神聖莊嚴,堅實無比的科學“懸空寺”競是何等的宏偉壯觀,前來朝拜的科學信徒又是多麼的敬畏虔誠!

假說自有假說的威力!其中最有魅力的莫過於化學關於“原子”的假說。自古希臘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創立“原子論”假說以來,19 世紀初,化學家道爾頓結合定比定律、倍比定律把“原子說”變成為一個科學概念,此後通過一系列化學實驗,人們精確地測出了每個元素的原子量,定出了每個原子的化合價,給出了每一元素的“原子序”,寫出了由各種原子組成的分子式,搭出了立體的分子結構模型,排出了“化學元素週期表”,甚至建立了龐大的化學工業,按照化學反應方程式定量生產出了數不勝數的化學制品,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又有誰見過原子,證實過原子的存在呢?完全沒有!無怪乎日本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湯川秀樹在其《基本粒子》一書中承認:關於原子的概念仍舊是一種“假說”!當我們習以為常地享受各種琳琅滿目的化學制品的時候,又有誰會去想,獨自支撐整座化學殿堂的最主要的支柱,長達兩千多年來竟然只是一種虛之又虛,未經證實的“原子假說”!值得慶幸的是,只是在近幾十年人們通過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STD 總算看到了原子的直觀圖像。科學從源頭上就已成功地駕馭了“真”“假相反相成的依存關係,不僅刪繁就簡地設立一些假想的,現實並不存在的理想狀態(質點、點電荷、點、線、面),還通過精深的悟性確立一些假設定律來作為科學殿堂的支撐。


問題:

以“懸空寺”作比,是為了表明科學體系的什麼特點?(4 分)


【參考答案】

①作者以“懸空寺”作比喻,是為了表明科學體系具有虛空但又堅實無比的特點。

②全部科學體系僅靠幾條完全未經證實的基本假設撐起來,但是卻神聖莊嚴,堅實無比,令人敬畏。如同北嶽恆山那座“懸空寺”僅靠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支撐卻能“上延宵客,下絕囂浮。”(補充說明)


【解題思路總結】

01——讀問題

帶著問題讀文章,能提高閱讀效率。

02——歸納段意

讀一段,歸納一段段意,並且思考是否與問題有關?有關,保留;無關,略過。

03——篩信息

把適合回答問題的語句提取出來,可以用鉛筆做簡單的標記。

04——後整合

把篩選出來的瑣碎詞句,整理成連貫的一段話。

05——看分值

主觀題切不可寫成小作文,要根據分數作答。


【探究能力】

(一)常考方式

1.簡要概括作者在文段中提出的觀點。

2.xx與xx,你更認同哪一點?

“觀點態度”,是指作者通過一定的材料所表達出來的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思想傾向,表現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創作意圖,即是褒揚還是貶低,是肯定還是否定,是讚揚還是反對等。

(二)真題案例解析

材料:

書籍,可以是生活中的太陽,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月亮。這樣一想,我們就很容易分清兩類讀書人。

將書籍當作太陽的人,大都在白天讀書。他們希望有了書的照耀,生存道路上的艱難可以像冰一樣迅速融化,前進的障礙、陷阱可以躍過或者躲開。有了書的幫助,他們能看見自己想看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明白自己還想看什麼,還想要什麼。他們歌頌太陽,只是因為太陽給他們光明;他們喜歡書籍,只是因為書籍幫他們走路。太陽不是閒來無事掛在天上玩的,白天讀書的人也不大會讀閒書或者無用的書。他們只要陽光,只要書中有用的東西,不如此,就感到自己年華虛度,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將書籍作為月亮的人,喜歡在晚上讀書。日落西山,熱氣漸消;月上柳梢,銀光乍洩;亮起一盞燈,與窗外燈光輝映;隨手從滿架琳琅中抽出一本有趣的書,閒讀。夜深人靜,步出書房,庭中望月,心靜如水。他們知道自己是無用之人,但不計較;他們清楚自己在讀無用之書,但還是覺得有趣。他們為輕鬆而讀書,藉此擺脫生活的沉重。以書下酒,邀月同飲,箇中樂趣不圖與人分享,只求書不是盜版,酒不是偽劣,月不是假冒。至於白天的事,萬事隨緣,由它去吧!

白天讀書的人,志在將夢想變為現實;晚上讀書的人,意在將追夢變成守望。陽光下讀書,夢在書外,月光下讀書,夢在書中。

(摘編自胡洪俠《書中日月長》)


問題:

“將書籍當做太陽的人”“將書籍當做月亮的人呢”,你更認同哪一類?簡要說明理由。(10分)


【參考答案】

答案一:我支持“將書籍當作太陽的人”,因為人生在世,我們應該積極作為。只有不斷從書籍中汲取營養,獲得智慧,才對我們的行為起積極作用,才可以把我們的夢想變為現實,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答案二:我贊成“將書籍當作月亮的人”,因為人生無常,世事難料,我們應該活在當下,享受人生。只有做到豁達,對功名利祿淡然看待,才能夠真正享受自由的人生。


【解題思路總結】

01——態度要找準

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創作意圖,即是褒揚還是貶低,是肯定還是否定,是讚揚還是反對等。

02——態度要找全

通讀全文,全方位總結作者觀點,不要遺漏。


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閱讀理解的材料題型多為人文社科類,所涉及範圍廣泛,材料出處多為教育類期刊文學批評類期刊。 因此小夥伴們不妨找一些發表在《中國校外教育》《課外閱讀》《當代作家評論》的作品閱讀,鍛鍊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