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 II 娶媳婦:那時候婚房是三間大瓦房,不需要豐厚的彩禮


鄉土散文 II 娶媳婦:那時候婚房是三間大瓦房,不需要豐厚的彩禮

小時候,每到臘月,我們就興奮,因為要放寒假了。忙碌一年的農人終於閒了下來,在外打工的大姑娘小夥子也陸續回到村裡。婚禮一般就集中在年前這二十來天,從臘月十六到臘月二十六,只要逢雙日子,都是“好”,幾乎每個“好”都有人家結婚。要麼閨女出門(河南方言,出嫁的意思),要麼小夥子娶媳婦。

閨女出門沒什麼看的。一大早正吃著飯,鞭炮一響,趕緊放下筷子跑過去,看到新娘哭紅了眼,正準備上車。豫東地區風俗,女孩子出嫁要哭,因為從此離開父母,捨不得。閨女哭,做孃的也哭。終究還是上車走了,跟著三輪四輪拉著嫁妝,嫁妝都是些傢俱,被褥之類。走了,看熱鬧的人們就散了。

但是小夥兒娶媳婦就好看多了。一早起床,就聽到辦喜事的人家傳來高音喇叭播放的音樂,喜慶得很。我們哪裡還有心思吃飯!草草扒了幾口,跟小夥伴咕咚咕咚跑過去,到地方一看,新媳婦還沒到呢。院門上貼著大紅喜字和對聯,院子裡砌了幾個大灶,支著幾口大鍋,廚師是本村請來的,正叼著煙眯著眼在油鍋旁炸肉炸菜。旁邊幫著洗菜淘米切肉刷盤子的都是鄰居嬸子大娘嫂子,正嘎嘎笑著說著忙著,碗碟嘩啦啦地響,油鍋滋滋地響,鍋底的火燒得正旺。

婚房是三間大瓦房,有的青磚,有的紅磚,不久前才蓋的,屋裡刷得雪白嶄新,錄音機正放著時下流行的歌曲,被綁到樹上的高音喇叭放大好幾倍,大半個村子都能聽見。豬在豬圈哼哼,狗在門口汪汪叫,老母雞被小孩子追著攆著,驚慌失措,終於不堪忍受,憤然跳過牆頭,飛到別家院子去了。

鄉土散文 II 娶媳婦:那時候婚房是三間大瓦房,不需要豐厚的彩禮

九點多,太陽已升得很高,各路親戚都來到了,看熱鬧的人也越來越多,不知誰喊了一句:新媳婦來啦!鞭炮噼裡啪啦響起來,人們都往大門口跑,小孩子跑得更積極,因為這時候會撒喜糖。紅紅綠綠的水果糖混合著彩紙一把一把從天而降,孩子們慌著去搶,手腳慢的都搶不到,手腳麻利的能搶三四個,搶到了剝開糖紙填嘴裡,再去看新娘。娶親的小轎車已被人們層層包圍,新娘在副駕駛坐著,低著頭,不肯下來。一個本家嫂子過去,拉著她的手下車。新郎帶著新娘來到院子裡,對著早已擺好的桌子磕了一個頭,然後新娘來到新房的臥室裡坐著,可不是一個人坐著,小小的臥室,小孩子年輕人能擠進去的都擠進去了,笑著,圍著看新娘子。那時還不興穿婚紗,新娘大多穿時髦的女式西裝,顏色大紅粉紅淺綠都有,深藍或者黑色的西褲,高跟鞋。頭上挽著簡單的髮髻,後邊彆著紅色的花,臉上是不化妝的。手裡拿著兩條綁在一起的小手絹,任憑周圍的人逗她,甚至推她,都不抬頭,不吭聲,彷彿是個啞巴。

小時候看電視劇裡結婚,新娘蒙著紅蓋頭,跟新郎拜天地,有個人在一邊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扶入洞房!我們那裡不叫拜天地,叫上拜。等親戚鄰居到齊了,在堂屋門口擺個高高的方桌,上面放著個圓鬥,裡面放著麥子,麥子裡插著一杆秤,寓意生活富裕,稱心如意。圓鬥前還有個方鬥,也放著麥子,麥子裡插著一炷香。桌子前鋪著席子,席子上再放條被子,上拜時,主事的人站在桌子後邊,拿著一張紅紙,上邊是長長的名單,都是親戚鄰居的名字,從近到遠,從親到疏地一個一個地念出來,被唸到的人來到桌子旁,把拜禮錢放到一個洗臉盆裡,多的一百二百,少的二十三十,然後新郎新娘給他磕頭。

新郎身上披著紅,笑眯眯地磕,磕一個頭,起來再作個揖。新娘子是不磕的,低著頭,拿著小手絹,就那麼站著。旁邊幾個小夥子按著她的頭,踢她的腿,甚至把她推倒在地,新娘子爬起來,不笑也不惱,鬧得再很,也不能惱的。新郎並不幫新娘,連看都不看一眼,新娘也不看新郎,倆人好像是陌生人。親戚多的人家,上拜要一兩個小時,新郎就要磕一兩個小時的頭。上拜還沒結束,幾個年輕小夥子早已準備好一條床單,等主事的人唸完最後一個親戚的名字,他們就迫不及待地把新郎新娘捆到一起,推到新房裡。別的地方都是晚上鬧洞房,我們那裡都是白天鬧。真是鬧呀,他們把新郎新娘捆一塊,讓他們親,抱,新郎新娘自然是不肯的,掙扎著,新娘的髮髻散了,花也掉了,新郎也狼狽不堪。現在的人可能覺得這麼鬧不文明,但是不鬧不熱鬧呀,結婚冷冷清清的,有什麼意思,就得鬧!關係越好鬧得越厲害,鬧得越厲害大家就越開心。記得有個叔叔結婚,鬧得太狠,他的褲子嘩啦一下叉到膝蓋,露出裡面大紅秋褲。那一刻笑聲差點把房頂掀翻,人們笑得捂著肚子跑出去,外邊的人聽到動靜爭著跑過來看,看完拍著腿大笑也捂著肚子跑出去,笑聲驚飛了樹上的麻雀。很多年後,此事仍被村裡人一遍遍提起。

上拜和鬧洞房,廚師和幫忙的人可不參與,他們忙著做菜呢。鬧完洞房,菜也備齊了,開桌。不管是拿一兩百還是拿二三十,吃桌可是全家五六口齊上,男人們坐一起,女人們帶孩子坐一起,男女不同桌吃飯。那時候窮,老百姓平常是吃不起肉,上一盤菜,都搶著夾,小孩子夠不著,都站起來。一盤菜一會兒就光了。手頭再緊的人家,也要備幾個“大件”:肘子,燒雞,紅燒魚,蒸排骨,紅燒肉,拔絲蘋果等等。男人們喝酒,行酒令此起彼伏。女人帶著孩子,大人說笑,小孩子鬧。上菜的一般是剛才鬧洞房的年輕小夥,手腳麻利,穿梭在桌子人群中間,托盤上湯湯水水滴滴答答,不時傳來嬸子大娘親暱的責罵:你個不長眼的小兔孫,把油蹭我身上啦!

鄉土散文 II 娶媳婦:那時候婚房是三間大瓦房,不需要豐厚的彩禮

親戚多的人家,一輪待不完,有時要分兩輪甚至三輪,直吃到兩三點才算完。至此,婚禮才算完全結束。

但是對小兩口來說,他們的日子才算正式開始。婚禮第二天,新媳婦脫下嫁衣,穿上平常的衣服,開始做飯洗衣掃地。過了年開了春,跟在男人拉的架子車後邊下地幹活。沒出幾個月,大了肚子,到了年底,孩子呱呱墜地。生了男孩,全家歡喜,生了女孩,都說沒事再生。一年一個,三年生倆,不出幾年,兒女齊全。一個個跟在爹媽身後,拖著鼻涕下地。

他們的媽媽,已經褪去少女的青澀,變成了個標準的農村婦女,腰肢粗壯,屁股渾圓,乳房豐滿,走起路來一顫一顫,高門大嗓,笑聲大老遠都能聽見,跟婚禮上那個拿著小手絹低頭不吭聲的女孩判若兩人。有的性子潑辣,一吵架罵得公婆不敢抬頭,砸了鍋碗瓢盆;有的性子弱,老是被男人打得哭哭啼啼回孃家。再吵再鬧,很少離婚。吵完打完,不幾天仍是扛了鋤頭抓鉤,跟在男人後邊下地做活,仍舊把日子過下去。

媽媽說,她結婚時,爸爸花了六十二塊錢,買了幾身衣服,就把她娶回家了。婆婆說,公公娶她時,還沒花那麼多錢呢,也是幾身衣服,一間小房子,有個自行車就算好的,婆婆的姐姐結婚,只有一個銀鐲子,一條小手絹。這是八十年代初。到了九十年代,娶媳婦得有院,蓋三間瓦房,電視裡錄音機縫紉機,花幾百買衣服,彩禮一兩千,就把媳婦娶到家了。現在,娶媳婦得蓋樓,得買汽車,彩禮少了十六萬,多了二十萬。要“好”(商量結婚日期)十萬。結婚當天,上車禮十萬,下車禮十萬,再加上婚紗照酒席錢,娶個媳婦回家,至少得七八十萬。即使爹媽能把錢拿出來,也娶不到媳婦,因為男孩多,女孩少。老家村裡二十五歲以上沒定媒的有二十多個,三十歲以上沒娶媳婦得也有十來個,都不瘸不傻,光頭淨臉,就是沒人說媒,註定有很多人打光棍了,爹媽都愁白了頭。

如今過年,結婚的很少了。當年鞭炮齊鳴,人頭攢動的熱鬧景象,已成為我心中永遠的記憶。


審閱:韓田梅

簡評:有聲有色地描述家鄉娶媳婦的熱鬧婚禮場景和婚俗習慣及婚後生兒育女的生活狀況,展現昔日農村,人丁興旺的情景,筆鋒一轉又寫到今日鄉村昂貴的結婚彩禮及打光棍的日漸增多的社會問題。


本頭條每日刊發作品優選紙刊《中國鄉村》雜誌,凡上刊者免費包郵贈送樣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