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到底是誰?為何諸葛亮都要自比管仲樂毅?

簡樸韻


樂毅是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公元前284年,樂毅率領五國聯軍伐齊,接連攻克了齊國的七十多座城市,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如果不是齊將田單的堅持,燕惠王的猜忌,樂毅可能已經超越王翦和李信,成為最早完成強兵滅國的一代名將了。



依據記載,諸葛亮經常自比管仲、樂毅,這是藉助古人來抬高自己的方法。三國時期,你提諸葛亮是誰,估計沒有幾個人知道,因為當時諸葛亮還沒有出山,還不具備影響力。那麼如何讓世人認知自己的能力呢?

只有把大家都知道的古代賢人搬出來,為了這一目的,諸葛亮選擇了管仲、樂毅,管仲為一代名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的首霸,他提出的“尊王攘夷”謀略,讓齊國在春秋時期脫穎而出,走向了強國之路。

而樂毅則讓弱小的燕國,具備了和強大的齊國對抗的能力。打個簡單的比方,就好比你說自己唱歌好,別人並不知道,但如果你說你唱的和周杰倫一樣好,大家就知道你唱什麼類型的歌,大概是個什麼水平了。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目的很明顯,就是自己既有樂毅的軍事才能,又有管仲的治國韜略,自己是個比較全面的人才。另外一個原因是兩個人都將實力弱小的國家帶上了強國之路,因此自己則具備輔佐明主由弱變強的能力。事實上,諸葛亮對於自己的主公是有所預期的,按照當時的局勢,這個人只能是劉備。

因此,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的目的是為了宣傳自己,擴大自己的影響力,藉此得到世人的認同,成為自己入仕的基礎。如果只是在南陽耕種,那麼還有誰會知道諸葛孔明呢?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樂毅原為魏人,祖父樂羊曾為魏文侯之大將,曾率兵大破中山國,並因功受封於靈壽。然而自魏文侯之後,魏國國事漸衰,歷代國君不思振作,因此樂毅便離開魏國前往趙國。

趙武靈王非常賞識樂毅,然而卻於「沙丘之亂」中被害身亡,繼任之趙王並不重視樂毅,所以他便返回魏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魏王派他出使燕國,燕國國君昭王雄才大略,並極為禮賢下士,對於樂毅他想以客卿之禮待之,樂毅深受感動,表示身為使臣不敢承受此要職,後魏王同意他留燕為臣,身居亞卿。

外交全才

此時東方之齊國國君齊湣王殘暴成性,並狂妄自大,自稱東帝,鄰近各國諸侯都受到他的欺凌,怨聲載道。燕國與齊國早有宿怨,燕昭王認為齊湣王昏庸無道,應是討伐之時機,於是問樂毅攻打齊國之意見?樂毅回答說:"齊國是春秋五霸之一,地大人多,單獨攻取不易,必聯趙、楚、秦、韓、魏五國之力方能敗之。"

並表示願出使各國共同伐齊,此時樂毅充分利用諸侯們對於齊湣王之殘暴不仁,早已忍無可忍之心理周遊列國,最後各國一致同意出兵伐齊。

燕昭王任樂毅為上將軍,統帥趙、楚、韓、魏、燕國之兵攻打齊國。樂毅的大軍先於濟水之西(今山東荷澤)大敗齊國之師,而後立即封賞秦、韓二國之軍,使之回國,並派魏國攻取故宋國之地(今山東西南);趙軍攻取中山國東部(今河北河間縣),自己率領燕軍直下齊國首都臨淄其所到之處,勢如破竹,一連攻陷齊國七十餘城,齊湣王出逃。之後,各國軍隊陸續收兵回國,留下樂毅守臨淄,繼續攻最後之莒、即墨二城。

樂毅的構想是聯合之國以最快之速度擊敗齊國之軍隊,使燕軍能進入齊國各城經營,以安撫民心,他認為唯有真正得到民心才算真正征服齊國。齊國田單使用反間放出流言說:"樂毅能在半年內,攻下七十餘城,為何費了三年還攻不下兩座城呢?實際上是想自立當齊王。"燕昭王聽了卻說:"樂毅功蓋天下,就算封王也未嘗不可。"從而派使者,要封樂毅為齊王。樂毅十分感激燕昭王的厚意,但寧死也不肯接受封王,只實現當年與昭王之諾,封昌國君。

燕昭王死後,其子燕惠王繼位。田單知道惠王生性多疑,且任太子時曾和樂毅發生不愉快,就再次使用反間計,燕惠王改派騎劫接替樂毅的兵符,並把樂毅召回,而田單後來在即墨打敗騎劫,並趁勝追擊收復了齊國七十餘城,樂毅之苦心經營毀於一旦。

樂毅沒多說什麼,默默的到了趙國,燕惠王此時害怕樂毅心生怨恨,於是修書派人送至樂毅,書中寫道:"你何以報答先王知遇之恩?"

樂毅寫下了歷史上著名的《報燕惠王書》。在書信中,他首先回顧了往事,委婉含蓄的表達了他受恩於先王,但鑑於往事不可留於燕,目地是為了保全昭王以及惠王之名聲。此書語氣婉轉,語意懇切真摯;並以伍子胥輔佐吳王闔廬登基,卻不見容於夫差,最後落得身死的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效愚忠、不願屈死,並告知惠王為人要寬容,與人為善。

最後樂毅真的做到了不念舊惡,並在有生之年中不斷的修好趙國與燕國的關係,直至老死。

三國時名相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時,曾自比為管仲、樂毅;並稱樂毅為「天下之將」。


鍾陵安平


樂毅是名將,管仲是能相。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就是表明自己不僅能出則為將,入則能為相,而且還是名將能相。

樂毅(yuè yì),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公元前284年,樂毅統帥燕國、魏、趙、韓、楚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餘城,齊國岌岌可危。但後來,燕惠王聽信讒言,猜忌樂毅,只好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寫道:“孤每讀此二人書,未嘗不愴然流涕也。”

其中所指二人就是蒙恬和樂毅。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不單單是說明自己具有他們的才能,更反應出諸葛亮崇尚他們的情懷。這一點,很值得玩味。

管仲是齊國公子糾的師傅,與召忽一起輔佐公子糾。當公子糾被鮑叔牙輔佐的公子小白斬殺後,召忽就陪著公子糾殉難啦,但管仲卻沒有。

有人責難管仲,但管仲卻振振有詞,說:“我忠於的是齊國的國君,而不是公子糾。”

公子小白即位齊國國君,鮑叔牙極力推薦好友管仲為相,自己為輔。成就了齊桓公五霸之首的霸業,管仲也成為了一代名相。

樂毅忠心為燕國,卻遭到了燕惠王的猜忌。他沒有束手就擒,而是選擇逃難。等到燕國處在危難之際,燕惠王想起了樂毅,冰釋前嫌,再次重用樂毅,幫助燕國渡過了危難。

曹操之所以為之愴然流涕,可能是感同身受。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是不是也有他們的信念、情懷呢?

這個是很有意思的事,值得品味。


豹眼看歷史


我是鯨大叔學歷史,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樂毅的相關問題。

樂毅,生卒年不詳,中山人,樂羊的後裔。樂毅先在趙國做官,趙武靈王死後,他先到魏國,後又去燕國。

公元前315年,燕王噲傳位給相國子之,引發內亂,被齊國鑽了空子,幾乎亡國。燕昭王即位後,企圖報仇雪恨。他禮賢下士,發憤圖強!因此,樂毅在這裡得到了了重用。他幫助燕昭王進行政治改革,經過28年的努力,弱燕逐步變得富強起來。

隨著力量的增強,燕昭王便和樂毅商量伐齊的事。樂毅認為齊國地廣人多,而且齊國人也善於打仗,如果燕國獨自去攻打,很難取勝,不如聯合趙、楚、魏等國,共同伐齊。燕昭王聽從了他的建議,並派他去說服趙惠文王,通過趙去勸說秦國伐齊;又另派使者與楚、魏等國聯合。公元前285年,樂毅作為趙、燕“共相”,率趙、燕、秦、魏、韓五國之兵,從趙的東南邊出擊齊國的濟西地區,首先攻取靈丘作為進攻的據點。而齊也徵發全國的主力軍,派觸子為將,應戰與濟上,齊王急欲觸子出戰,並派人去說:“不戰,必劃若類,掘若壟”(意為:不出戰,就滅了你的宗族,掘掉你的祖墳)。等到臨陣交戰時,觸子鳴金退卻,五國聯軍乘機追擊,取得大勝。齊軍餘部繼續作戰,又大敗。這時,樂毅遣還秦、韓之師,分魏師攻取宋國舊地,分趙師攻取河間,自己率領燕軍長驅深入齊國。他認為這時候齊國內部會發生禍亂,長驅直入可以一舉佔領齊國。齊國果然如樂毅所料發生混亂,他攻入齊國國都臨淄,取得齊國的財物祭器送回燕國。燕昭王非常高興,封樂毅於昌國(今山東淄川東),號昌國君。樂毅繼續對齊用兵,欲攻佔其餘的城池,齊城皆望風奔潰,僅用六個月的時間,就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個城,並都改成了燕國的郡縣。而齊國只剩下莒、即墨兩城苦苦支撐。燕昭王為表示對他的信任,欲封其為齊王,但被他拒絕了。

在伐齊戰爭取得決定勝利的同時,昭王派燕將秦開襲破東胡,迫使東胡從燕國東北部後退千餘里,燕國領土向東北擴展到遼東一帶。燕還向南進軍,攻佔了中山國許多地方。昭王終使燕國躋身於列強之列,步入黃金時代。燕昭王去世後,他的繼任者對樂毅不滿,還中了齊國的反間計,派騎劫去代替樂毅,把樂毅調回燕國。樂毅害怕被殺,就跑到了趙國。這期間,齊將田單大破燕軍,乘勝全部收復了丟失的城池。

樂毅通過改革使弱小的燕國走向強大,並領兵打的齊國毫無還手之力。而諸葛亮所處的蜀國相對來說也是一個弱小的存在,因此諸葛亮也想像樂毅一樣力挽狂瀾,所以他經常拿樂毅來自比。


飛天鯨鯨


樂毅是戰國時後期著名的軍事家,在那個諸侯割據相互攻伐的年代。燕國被齊國打得大敗時任國君燕昭王沒有一刻不想一雪前恥,但是由於燕國地處偏遠,國力衰弱是沒有辦法打敗齊國的。所以燕昭王發佈詔令招攬天下賢士,於是樂毅便投奔了燕國。

樂毅投奔燕國後幫助燕國遊說了趙國、楚國、韓國、魏國聯合抗齊。統率五國兵力在濟水(今山東濟南西北)之西大敗齊湣王率領的齊軍導致齊湣王率殘部逃回都城臨淄。後來樂毅遣散了其餘四國的軍隊後趁勝追擊親率燕國軍隊,在齊國作戰五年以弱勝強連攻打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從根本上扭轉了燕弱齊強的局面。此次戰爭也是古代史上著名以弱勝強的戰例,樂毅當之無愧的軍事家。連太史公都這樣評價樂毅:

“始齊之蒯通及主父偃讀樂毅之報燕王書,未嘗不廢書而泣也。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
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三國時期同樣也是諸侯割據相互攻伐的局面,而作為劉備的首席謀士為報知遇之恩。想幫助三國中弱小的蜀國,打敗魏國與吳國一統天下。因為樂毅當時也是幫助弱小的燕國打敗了強盛的齊國扭轉了燕弱強齊的局面。





綜上所述,樂毅是戰國末期著名的軍事家擅長以弱勝強打敗了強盛的齊國。所以諸葛亮要自比樂毅,因為他也想像他偶像樂毅那樣以弱勝強幫助蜀國一統天下。


歷史熱知識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三國志》

上面是《三國志》中在描寫《隆中對》是對諸葛亮的描寫。諸葛亮有大才,而且頗具雄心,千餘年來能與之比肩的屈指可數,那麼能成為他偶像的管仲、樂毅又是什麼樣的大神?

華夏第一相——管仲

管仲的故事我們都有所耳聞,他本來是齊桓公的政治對手公子糾的下屬,曾經還想殺死齊桓公,後來因為鮑叔牙的引薦,被齊桓公重用,成為齊國國相。

管仲在內政、外交、軍事、經濟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下面列舉幾個:

1、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主張先發展經濟,然後才能富國強兵,才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這是不是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2、首創鹽鐵歸國家運營,為國家大量增加財政收入,這一項制度延續了2000多年,這是不是國有制經濟的啟蒙?

3、首創鑄幣權歸國家,並且通過鑄幣數量來管控物價,調節經濟,這是不是貨幣政策與宏觀調控?

4、首創災荒之年,讓災民以工代賑,這一項舉措到現在都還在被運用。

5、提出尊王攘夷,以周天子的名義,討伐不聽話的諸侯國,這是不是就是後來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6、第一次對國家進行行政級別劃分,全國分5屬(相當於省),屬下面分縣,縣下面是鄉、卒、邑,這提高了行政效率,也保證了社會發展穩定。

7、實行“以商止戰”,打仗的目的就是為了和諸侯國做生意,將其綁在齊國的利益戰車上,這與現代大國的外交策略如出一轍。

管仲以超前的思維對齊國上下做了重大變革,最終讓齊國成為春秋第一霸!

戰國名將——樂毅

樂毅,祖上是魏國大將樂羊,一開始在趙國做官,因為趙武靈王沙丘宮變被餓死後,覺得趙國沒有希望,就“響應”燕昭王的號召,來到燕國。

此時的燕國剛剛經過一場大難!話說燕昭王的父親,上一任燕王,想要學習堯舜搞禪讓制,將君位讓給相國子之,當時的太子平非常不滿,於是想要起兵殺子之,兩方混戰,引起了燕國內亂。


南面的齊國在齊宣王的治理下已經強大起來,看準機會,發兵侵犯燕國,幾乎將燕國滅國,後來其他諸侯國不願看到齊國吞併燕國從而做大,以“聯合國”的形式出面調停,再加上齊國在燕國境內燒殺搶掠,引起了燕國國民極大的反抗,多方力量下,齊國退出燕國。但是齊國的入侵給燕國造成了巨大創傷,燕王和太子平都被殺,才有了後來的燕昭王繼位。

繼位後的燕昭王設黃金臺,招攬天下英才,樂毅就是其中最突出的。

經過燕昭王的治理,燕國國力已有恢復,便想著找齊國報仇。但是齊國也在發展,垂沙之役大敗楚國,觀津之戰打敗魏國和趙國,又吞併了宋國,此時的齊國可以說是戰國第一強國,憑藉燕國的力量想要打敗齊國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燕昭王徵求樂毅意見,樂毅敏銳地感覺到楚國、魏國、趙國對強大齊國的忌憚,便主張暗中聯合幾國共同討伐齊國,如果秦國能入夥就更好。

經過一番外交運作,各國同意出兵討伐齊國,這就是五國攻齊,樂毅任五國聯軍總司令,在濟水兩軍相遇,齊軍大敗。

濟水之戰後,各國的目的已經達到,準備和齊國要點好處就退兵,但是樂毅揹負著燕昭王報仇的使命,他獨自率領燕軍長驅直入,最終連克齊國70多座城,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池。

樂毅是非常清醒的,他知道最後兩座城的抵抗必定非常強烈,所以才去圍而不打的計策,同時在已經佔領的區域減免稅負,收買人心。

但是此時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繼位,他對樂毅一直有不滿,恰巧齊國人施離間計,燕惠王中計,派人替換樂毅,讓其回國,樂毅知道燕惠王已經不信任自己,回去沒好果子吃,就直接去了趙國。

不久燕軍進攻即墨,被田單的火牛計打得大敗,損兵折將之餘,還丟失了全部侵佔的土地,燕惠王這才想到請回樂毅,樂毅壓根不鳥他,寫了封信,這就是《報燕惠王書》: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報燕惠王書》

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就是不會為昏庸的君主效忠,樂毅拒絕回燕國。

諸葛亮到底欣賞樂毅哪一點?

崇拜管仲理所當然,畢竟華夏第一相的名聲不是吹出來的,但是樂毅的一生比較出彩的就是率軍討伐齊國,最終將齊國打得只剩下兩座城。

難道諸葛亮是欣賞樂毅的武略?這有可能,但是肯定不是全部,因為武略比樂毅高的大有人在。

另外樂毅最後因為燕惠王對他有猜忌,他便拋棄燕國,即使燕惠王召喚,他也拒絕回國,還直接挑明不會侍奉庸主,這與諸葛亮的風格大相徑庭,無論是面對劉備還是劉禪,他都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沒有因為劉禪是庸主就離開蜀國,投奔他國。

所以諸葛亮為什麼崇拜樂毅,估計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榮耀歷史


樂毅,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諸葛亮為什麼要自比樂毅呢,因為樂毅早期懷才不遇,直到他碰上明主燕昭王,才有施展抱負和平生所學的機會。而諸葛亮也是如此,一直隱居在南陽,直到明主劉備三顧茅廬,可以說他們兩個人的選擇評價的觀念基本上一樣選拔的主人都不是很強勢,他們的是一個能展平生所學的地方,劉備和燕昭王一樣都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明君。


嶽劍


樂毅,以弱勝強,差點就滅了強大的齊國。所以被諸葛亮引為隔空知己、或楷模。

附其簡介:

樂毅[yuè yì],子姓,樂氏,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溫史知今2019


樂毅:戰國時期燕昭王拜為上將軍,爵封昌國君。曾率領五國聯軍攻打齊國,佔領了除即墨,莒之外其他所有齊國的城池。燕昭王去世後,燕國中了齊即墨守將田單的反間計,派其他將領來取代樂毅。樂毅因此辭別燕國歸附趙國,趙國封樂毅為望諸君。諸葛亮之所以自比管仲樂毅,是想別人能知曉他的理想抱負,而諸葛亮也確實有王佐之才,出山後輔佐劉備創建蜀漢與曹魏孫吳成鼎足三分之勢。諸葛亮不僅有治國理政之文才,更有迫使司馬懿甘於雌伏的軍事才能,除此之外諸葛亮之學識巧思更能人所不能,由他發明創造了的諸葛連弩,木牛流馬堪稱奇蹟


____雅各布羅


樂毅是魏國名將樂羊的後代。魏國初期由於李悝變法,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第一強國;魏文侯曾經派樂羊成功吞併了中山國,樂羊在中山國得到封地於是全家在中山定居。後來魏國勢弱,中山復國後又被趙國所滅;樂毅於是成為趙國的一員。

樂毅在趙國混的一般,普普通通沒有很大建樹。趙武靈王在沙丘被餓死後樂毅來到了魏國,在魏國似乎也混的一般只是一個外交官。


就在樂毅到處混日子無法實現自身價值的時候,燕國出現了一個能夠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的君主,他就是燕昭王。

齊國乘燕國內亂攻佔了燕國都城(滅亡了燕國),燕昭王在趙國的幫助下回國主持大局。燕昭王對齊國的恨可以說是深入骨髓,於是他禮賢下士(千金買馬骨);到處網羅人才。

樂毅在一次出使燕國的過程中見到燕昭王,在一番長談以後燕昭王認為樂毅確實是個人才值得花重金留下;樂毅認為燕昭王是個明君可以給他提供一個很好的發展平臺,所以樂毅直接留在燕國輔佐燕昭王(面試成功直接上崗😄)。


在燕昭王年代,樂毅成功改革燕國制度提高國內生產總值,使燕國不斷富強。

蘇秦的“死間計劃”成功的使齊國成為眾矢之的,於是成就了樂毅的“五國伐齊”事業,將樂毅的人生推到巔峰。

樂毅打的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池(即墨和莒)。如果一直是燕昭王與樂毅的配合,齊國的滅亡就只是時間問題。可惜燕昭王沒能看到齊國的滅亡。燕昭王的去世導致領導層的變更,樂毅在這個時候被迫離開……

滅齊事業也因為將領(樂毅)的離開而終止,田單的出現致使燕國滅齊事業功虧一簣。

樂毅離開滅齊事業第一線,就投靠了趙國。按照我們普通人的思維,燕國如此對待樂毅;樂毅必定與燕國勢不兩立,可是樂毅沒有這麼做。

在《報燕惠王書》中,闡明瞭自己的觀點;並且在後來的工作中積極的維護燕趙兩國的關係,使燕趙兩國和平共處結為同盟。

歷史對樂毅的評價很高:有能力並且忠誠。我想這是諸葛亮將自己比做管仲樂毅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