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北伐:持心於私,雖為名將而難成統一大功

公元354年,東晉權臣桓溫率軍北上,拉開了自永嘉之亂以來的最大規模北伐。這次軍事行動的目標,是遠在關中的長安。由於戰前的形式一片大好,東晉從表面上看就要光復西北要地。但隨著北伐部隊的不斷深入,大量不可抗因素開始發揮作用,最後迫使南朝方面選擇了撤軍。以失敗告終,為什麼在看起來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下,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呢?是什麼樣的不可控因素導致的呢?

桓溫北伐:持心於私,雖為名將而難成統一大功

桓溫相繼北伐氐族政權前秦,羌族領袖姚襄,和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

北伐失敗的原因其中之一:“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桓溫私心干擾戰局

北伐成敗固因天時、地利、人和諸多因素而決,但首領的心理和言行常會起到關鍵的作用。新亭對泣是過江士族面對江山殊異、金甌殘缺難掩的黍離之悲,化解軍民悲痛的便是丞相王導撫慰眾人的“當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楚囚相對”。遺民血淚的期盼,朝堂士人的希冀,是凝聚東晉朝廷上下一心,謀劃北逐胡虜、收復中原偉業的緣由。桓溫之前,沒有雄才大略、權傾朝綱的將軍等到時機。譬如劉琨兵力不足,功業未成;祖逖受命晉朝,頻遭掣肘;庾亮外戚督軍,邾城失措;庾翼江左名士,天不假年。桓溫才勢兼備,但其北伐決策選擇,既有受命晉室,也有一己私心。

桓溫北伐:持心於私,雖為名將而難成統一大功

原因其二:東晉軍事力量與後勤補給的短板——時地條件侷限力量

東晉兵制制約桓溫用兵謀略。晉代採用世兵制,兵戶子弟代代相傳,使朝廷擁有穩定兵源。世兵制與將軍世襲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前朝東吳將帥就多采用世襲,以加快將領對軍隊的熟悉,更好地配合作戰。隨著皇權式微,統兵的將帥擁兵自重,東晉中軍遠不如外軍強悍。

桓溫北伐:持心於私,雖為名將而難成統一大功

其三:南北黎庶求安定——民心抉擇不利北伐

桓溫主持了東晉的第四次土斷。他以一己聲威,勒令免去徭役、租稅的僑姓士族歸併東晉郡縣,且除去東晉招撫僑姓時所賜予的特權,增加服兵役、交付稅的百姓,讓晉廷進一步控制了國內戶口,將國家引向富國強兵的道路。有了這樣的局面,人們當讓不願意戰爭毀了他們的“世外桃源”。

桓溫北伐:持心於私,雖為名將而難成統一大功

桓溫的失敗是諸多必然結果的總和,難以預料也無力改變的,因為百姓的選擇是傾向於強大、穩定,並提供庇護和優待的政權,只為了生存和對於美好的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