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時空隧道里凝固的海口城市記憶

在海口的長堤路那裡,矗立著一座歐式紅色建築,那便是鐘樓。這座始建於上世紀20年代的歐式風格建築,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有過怎樣的輝煌,又經歷過哪些鮮為人知的風波,天涯哥為大家講解它眾多迷人的故事。

它是時空隧道里凝固的海口城市記憶

海口鐘樓,建在風景秀麗的海口兒童公園內,景緻幽雅,風姿綽約,被列為海口八景之一。雖然這座略顯斑駁的建築,它曾經“方便人們統一時間”的使命早已“過時”,但是在海南本島人和眾多海外鄉親中,依舊是公認的海口城市標誌性建築,至今仍吸引著無數遊人前去觀看。

它是時空隧道里凝固的海口城市記憶

鐘樓的歷史,要追溯到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時期。

海口的地理位置極佳,是溝通南洋連接內地的重要中轉站,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6年)在海口設立統管本島沿海十處的海關總口,國內沿海港口和東南亞各國來往商船日漸增多,咸豐八年(1858年)海口被清遷闢為對外口岸,來往客商明顯增多。

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1924年,拆除了明代的海口所城,擴寬了城市面積,改善了道路交通條件,構成了今天海口這座城市的雛形。

1926年,海口正式從瓊山縣分離出來獨立設市。作為一個因海而興的新生城市,海口自1858年即被闢為對外口岸,與國內沿海港口和東南亞各國的海上交通來往日漸增多,港口運輸繁忙,商務活動鼎盛。

然而當時海口全市還沒有一個統一標準的計時設施,給交通、商務和人民生活帶來很大不便。

它是時空隧道里凝固的海口城市記憶


它是時空隧道里凝固的海口城市記憶

鐘樓之父

1928年,一位叫周成梅的人出現了。周成梅來自海南文昌,是海口商界名流,他熱心公益,關心支持家鄉建設,受到各界的讚許。

時任海口匯兌同業工會理事長的周成梅有著多年從事船務要事的經歷,對時間的精準度有很高的要求,在留意到海口沒有統一計時設施的情況下,便萌發了建一座鐘樓的想法。

周成梅倡議集資在海口建一座鐘樓,以便統一全市時間,這一主張得到了海口總商會的認同,並以其名義發動海口商界、香港瓊籍商人、海外瓊籍僑胞捐助,建造鐘樓之款在當年就已籌足。

它是時空隧道里凝固的海口城市記憶

鐘樓的選址定在海口今中山橫路北端正對的長堤路上,1929年開始動工建設。之所以選擇於此,是因為當年這一帶的白沙門、外沙灣、谷街等地早已是十分繁華的渡口埠頭和商品集散地,長堤路建成以後,將這一帶連成一片,於是就成了海口港碼頭。出於交通和商貿的需要,海口鐘樓落成於此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它是時空隧道里凝固的海口城市記憶

建成的鐘樓高5層,清水紅磚牆身,頂端四周共築8支劍尖角,每一方向看均有3支,中間高,左右稍低,具有歐洲哥特式建築風格。

鐘樓東向長堤路,西向海關和港口,南向天后廟,北隔海甸河與法國領事館相望。海口市民在海甸河兩岸都能望見這座挺拔峻秀的鐘樓,方圓一里範圍內都能聽得到它悠揚悅耳的鐘聲。

它是時空隧道里凝固的海口城市記憶


鐘樓建成後不久,就迎來了它多舛的命運。

01

1939年2月10日上午12時左右,日本海軍板垣部隊在長堤路海口港碼頭登陸,迅速佔領海口市區。這一時期,鐘樓成了海口淪陷的悲慘史的見證。

它是時空隧道里凝固的海口城市記憶

鐘樓上的日本軍人和國旗

02

1948年9月27日,海口遭受颶風襲擊,鐘樓頂端的個別箭簇尖角被風颳毀;建國後又遭數次颱風侵襲,鐘樓已破損不堪。

03

到了1967年6月,正是文革爆發的時期,出於政治宣傳的需要,海口市政府就對老鐘樓進行了“改頭換面”式的重修,將其改造得面目全非。

由於鐘樓頂端的箭簇尖角損壞嚴重難以修復,於是將樓頂改為平頂;木質樓板已經腐朽,改為水泥樓板;外牆砌築灰白色水刷石,並在四面牆體嵌上毛主席語錄,以突出政治宣傳效應,體現那個年代的特徵。

它是時空隧道里凝固的海口城市記憶

改造後的鐘樓毫無美感

04

1987年海南建省前夕,為了改善交通環境,海口市政府準備擴寬長堤路,決定將老鐘樓拆除,然後在原址西北側30米處(當時的海口兒童公園內)撥款23.74萬元重建一座新的海口鐘樓。

但這落後轆轤的操作,已不適合海南辦經濟大特區形勢的需要,所以新建的鐘樓採用了先進的電子鐘記時,以保證報時準確不誤。新鐘樓建成後建成後命名為“古鐘新聲”,成為海口一大景緻。

它是時空隧道里凝固的海口城市記憶

陽光下的鐘樓亭亭玉立,在現代建築的襯托下,多了一份歷史積澱的韻味。在新時代的道路上,它不再那麼重要,它似乎垂垂老去,但是在多少海南人心裡,它始終是一處“座標”,它是海南故鄉的象徵,是海外遊子思鄉的精神寄託。經過鐘樓的時候,一定要多駐足一會,畢竟它如今能夠重煥生機出現在我們的面前,真的可以稱作是一個傳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