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張居正》:縱觀大起大落如過山車般的一生,給我們的啟示

張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號太嶽,幼名張白圭,湖廣荊州衛(湖北省荊州市)軍籍 。生於江陵縣(荊州),故稱之“張江陵”。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進行“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帝鑑圖說》等。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張居正


張居正是明代傑出的改革家,也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歷史人物。


縱觀他大起大落如過山車般的一生,正是典型的“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人生悲劇,我們得到很多啟發。


1

出名太早不一定是好事


張居正出生於秀才家庭,從小就機敏靈俐、才智過人,有“神童”美譽。

因為勤奮好學,12歲便通過童試,考取了秀才。13歲時,去參加鄉試考舉人。以他的才華,“中舉”是輕而易舉的事。

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沒有考中。

原來是因為湖廣巡撫顧璘的主張,他認為十三歲的孩子就中舉人,以後便會自滿,反而把上進的志願打消,這是對於居正的不利,因此主張趁此給他一些挫折,使他更能奮發。

早些發達,原沒有什麼不可,不過最好還讓他遲幾年,等到才具老練了,將來的發展更沒有限量。

神童張居正的少年中舉之路,就這麼給切斷了。

三年之後,他16歲,再次參加鄉試,順利中舉了。

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

但是出名過早,成功太早,誘惑與壓力也會成倍增加。

太年輕心智不夠成熟,往往經受不住巨大的誘惑與壓力,從而跌落神壇,消失的無影無蹤。

年輕人還是應多加磨礪,先成人、後成才。


2

多觀察、多思考


張居正二十三歲入選庶吉士後,張居正整天面對的是夏言、嚴嵩為爭首輔之位的鬥爭,通過幾年的冷眼觀察,對朝廷有了初步認識。

二十六歲因病請假離開京師到故鄉江陵。那些年他遊山玩水,接觸社會各層,真真實實地用眼觀察社會民情,用心思考治國之道。


正是這些年的遊歷,為他今後的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同樣在明朝,有個叫唐伯虎的也在年輕時遊山玩水,他卻在酒色之中使自己消亡。

年輕需要積累,讀萬卷書固然重要,行千里路也不能少,某種意義上來說,行路更勝於讀書。

年輕時多經歷,多行路,多觀察,多思考,會積累到豐厚的財富。


3

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


三十二歲,張居正在苦悶思索中漸已成熟,這是一個屬於徐階和高拱的年代,張居正在朝中也沒有什麼位置,教皇子裕王讀讀書、代徐階給皇帝寫寫青詞。

張居正這一寫,就寫了十數年。

其時的張居正,慢慢跟徐階學會內抱不群,外慾渾跡,相機而動,隱藏鋒芒。

年輕人始終要沉得住氣,耐得住寂寞。

當國家委以重任於你時定當橫刀立馬、鞠躬盡瘁。

當國家暫時沒有用你時,做好自己份內之事,牢騷無益。

多觀察,積累正能量。


4

遇事要沉著冷靜


張居正直到四十八歲才真正開始自己的政治生涯,人生高峰期也就那麼幾年而已。

他扳倒高拱的手段其實也不算高明,把那故事放到當代這種環境中可以這樣講述:穆宗死了,十多歲的神宗繼位。

國家內憂外患,當時的首輔高拱事必躬親倍感壓力,一次與張居正酒後感嘆:“國家就靠我們這幾個人了,皇帝這麼小能做什麼啊?”張居正正在“玩手機”,一不小心將這段話錄了起來。

第二天,太監馮保也一不小心把這段話轉發給了李太后。

若李太后像清代孝莊太后一樣有政治智慧倒也不會有什麼,偏偏這個實際掌握著國家機器的女人卻一籌莫展、六神無主,正需要一個可靠的人來幫她操作。

於是,隱晦了幾十年的張居正動動手指頭就把高拱拱回老家去了。

高拱回家後病了,寫了一本《病榻遺言》,大概是澄清老夫一生光明磊落,性格耿直,最終被奸人所害云云,已無多大意義。

平心而論,當民族危機來臨之時,總會有那麼一些人敢於挑起重擔,他們處身於水深火熱之中,只為讓國家走向正軌,這些人,不管是

徐階、高拱、張居正還是清代的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我們不能以成敗去論英雄,更不要草率地去評判忠或者奸,他們都是時代的精英,民族之脊樑。

高拱是一個能幹事的人,把救國當作已任,當時聲望也超過張居正,只是性格耿直,皇帝死後他事事當頭,急天下之所急,引起太后和太監的猜疑。


很多史學家說,如果當時高拱隱晦一點,先不出面說話,沉住氣、不出頭,自然有人會在背後幫他說話的。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處於亂世之秋遇大事一定要沉著穩重,慎言篤行,不能慌張。

心態決定命運,態度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成敗,思路決定出路。

處於激流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凡事多個心眼,不能只憑一顆赤子之心,更要多個心眼保護自己及身邊的人。


5

面對困難、不畏懼


任何一個改革家都是了不起的英雄,他們首先要有自我犧牲精神。

歷史學家總結,改革家大多命運多舛,難逃兩種命運:

第一種是死於非命,但是他的改革成果保留下來,對後世影響深遠,比如商鞅。

第二種是鬱然而逝,其改革成果也隨之夭折,比如王安石。

在遍地荊棘、舉步維艱的環境下,張居正做到了所有人無法做到的,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

張居正的改革至少使明朝多維持了幾十年,不過他終究是逃不過中國改革家慣常的悲劇,萬曆皇帝受利益受損的官僚集團的挑唆,抄了張居正的家。

結果張家因抄家餓死十幾個人,張居正長子自盡,次子發配充軍。

一代名相死後遭遇反攻倒算,可悲可嘆。

聰慧如張居正,或許早在銳意改革時,便知道這是一個必死之局,但以一人興衰換數年國富民安,張居正做了,救國圖強,雖九死而不悔。


6

經常反省調整自己


史上記載張居正當權之時大量斂財,強佔私宅。

我常常想,如果把完美與邪惡作為縱橫軸的話,那麼人性就是位於象限中的雙曲線,無限靠近善與惡的縱橫軸卻永遠無法與之相交。

我們所能做到的是儘量使人性無限接近完美,然而世界是動態的,這就需要我們動態地進行修身,每天都要調整自己的心態。

“吾日三省吾身。”


7

辯證的看待歷史


歷史很有味。

放眼觀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事後諸葛,有趣的是,史上被絆倒的人有很多都是熟讀史書的,同一根繩在不同時期絆倒過很多人。

我們懂很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人民的名義》的高育良書記熟讀《萬曆十五年》,仍然做不好漢東的官。

這就要求我們要辯證地讀,動態地讀,以史為鑑,把握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