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你重視過嗎?


焦慮,你重視過嗎?

焦慮,這個詞想必每個人都不陌生,生活中大多數的焦慮來源於不安全感,可又無所適從。

焦慮是人們在與環境作鬥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並不意味著就是心理疾病,可以說它是人類適應生存的表現。適度的焦慮是有好處的,對於那些焦躁不安的情緒,我們應該心懷感激,並且按照它的指示採取行動、改變生活。

正常的焦慮可以不用管它,但如果焦慮發展到了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程度,那我們就必須重視並且要想辦法改變焦慮情緒了。

那麼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焦慮,同時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多能的人,這個時候持續的自我學習變得尤為重要。

(一)人為什麼會焦慮?

首先,從小就比較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容易緊張、不安。擔心因為自己做的不夠好、不夠優秀,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失去自己現在擁有的。就像一個小孩子,他需要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有禮貌...才會被父母、親戚和老師喜歡,否則就會被冷落、貶低或打罵。所以,容易焦慮的人通常比較有上進心,做事情努力、認真,希望做得好、做的優秀,被認可、被支持,閒不住,否則就會感到心裡不安。就是這樣的性格基礎,如果在以後遇到阻力、受到了挫折之後,發現自己無論怎麼努力,好像都得不到認可,開始感覺力不從心。進而出現無力、煩躁、厭倦、迴避、身體疼痛的身心感受和表現。一些生活的重大事件,也可能會引發急性焦慮、驚恐發作。比如自己看重的人、事、物即將離自己而去,而自己感覺無力挽回。就會出現胸悶氣短、心跳加速、昏厥感和瀕死感等急性驚恐症狀。


焦慮,你重視過嗎?


(二)焦慮之後的下意識反應

通常在出現一些焦慮和驚恐發作的症狀表現之後,當事人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真正問題所在,會認為自己真的生病了。去醫院做檢查,醫生也會通過測試,給當事人診斷為焦慮症或者驚恐發作,用病理化的方式來解釋這一人的身心現象。

當事人就會認為自己真的病了,然後尋求相應的解決之法。常見的症狀表現有,當事人會擔心自己得心臟病,或者其他突發疾病,而意外死去,所以會去醫院做各種身體的檢查,以確保自己的健康的、安全的,而檢查結果又顯示沒有什麼問題。比較嚴重的當事人還會懷疑醫生敷衍自己、欺騙自己,懷疑檢查過程不仔細、不專業,所以才會查不出什麼問題來。

當意識到自己是心理出了問題之後,又會希望通過醫院、心理醫生、藥物,減輕或者去掉這一症狀表現,結果往往也是徒勞的。

一些外在的輔助手段,比如藥物、相應的安慰劑,儘管可以使人感覺到一些心安,但相應的副作用,也會讓當事人無法接受。而且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心理問題。想要徹底的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去深入挖掘心理動力機制,從內心深處提升安全感和自信心。

(三)認知、觀念的調整

首先,要正確的看待焦慮和驚恐發作這一身心現象。

是因為人的內心裡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而又在生活中遇到了阻力、經受了挫折,儘管自己已經很努力了,依然感覺未來是不可控的、不安全的,所以才會感到焦慮、不安。在即將面臨重大失去,或者預感到可能會失去的時候,才會出現強烈的無力感和瀕死感。

而焦慮,是當今社會的普遍想象,因為人們的努力和付出並不一定會得到回報。而且還可能面臨著生活、工作和人際關係的壓力。人們不止滿足於有飯吃、有衣穿,還要有房子住、有車開,還要住大房子、開好車...而且自己的努力還不一定會被看到和認可。

當今社會的競爭關係,也讓人們的心理距離越來越疏遠,情感的交流也越來越少,普遍性的缺乏情感的支持。而被認可又是有條件的,需要自己表現的優秀、賺更多的錢、有更高的社會地位。這種孤單的、一個人孤軍奮戰的感覺,也會讓人的內心裡惶恐、不安。

而會出現一些無力、容易疲勞、厭倦、身體不適、疼痛、孤單、無助感,甚至是昏厥、瀕死感,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而如果在出現了這些問題之後,無法理解和接受自己,甚至是痛恨、傷害自己,就會進一步的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使自己更加的焦慮、恐懼。如果自己都不愛自己了,那麼誰還能夠來愛你呢?所以,理解自己、接納自己是改變的第一步,接納是變好的開始。


焦慮,你重視過嗎?


(四)用實際行動做出改變

在自己已經很焦慮、感覺力不從心的情況下,可以先降低對自己的要求,為自己放鬆、減壓。拿出一些時間來讓自己休息。而休息並不是窩在家裡、躺在床上胡思亂想,這樣會使自己更加的痛苦。而是說多出去散散心、做做運動,從事一些興趣、愛好、社會活動,愉悅、放鬆自己的身心。運動可以刺激大腦分泌內啡肽、多巴胺等快樂元素,相當於人體“嗎啡”,可以使人感到輕鬆、愉悅,比吃藥的效果要好的多,可以堅持多做運動。如果一開始感覺無力、不想動,可以做一些比如散步、快走、瑜伽...等比較舒緩的運動。

磨刀不誤砍材工,以一個相對輕鬆、愉悅的心境去學習、工作,會更有效率,更容易取得成功,也就更容易獲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另外人際關係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去找到一些和自己沒有競爭關係和利益衝突的朋友,和他們在一起談天說地、愉快的玩耍,這樣可以感覺到被陪伴、被支持、被溫暖,身心也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放鬆和休息。如果暫時找不到這樣的人,可以先去做一段時間的心理諮詢,來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專業陪伴、理解和情感支持。

減少焦慮也可以通過漸進式放鬆訓練。訓練者先繃緊全身的肌肉,然後慢慢放鬆主要肌肉,直到完全鬆弛下來。每天做兩次,每次訓練至少十分鐘。

或者通過冥想的方式來減輕焦慮。靜靜地坐著,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隨著空氣從鼻孔中出入,人們沉浸在自我感覺中。冥想是放鬆訓練的補充,不但能訓練大腦,增強意志力,還能去除產生焦慮的想法,降低焦慮水平。

(五)焦慮意味著人在成長

對自己比較滿意,安於現狀的人,通常是不會有焦慮的。只有當人意識到了自己問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想要變的更好的時候,才會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正所謂知足常樂、知不足而進取。人要改變現狀,就需要去面對未來的不確定。等自己的人生再上一個臺階,就會出現新的穩定和安全感,就有更高的生命品質。想要輕鬆、快樂,就可以接受現在,懂得滿足、學會感恩。想要進步、變得更好,就需要發現自己的問題,鞭策自己去改變。在滿足與不足、進取之間取得相對的平衡,這樣人既可以享受當下生活的安逸,而又可以持續的改變、進步。而又不至於太焦慮,保持相對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更好的面對現在和以後的生活。

通常人們會認為,只有吃苦了,才是努力了,才會有好的成果。可同時,人們在痛苦的心理狀態下學習、工作,效率是很低的。而輕鬆、愉快、熱愛的人才更容易投入,更容易高效率的學習、工作,更容易取得成就。一般有成就的人,大都是因為熱愛,而非被逼迫。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感到焦慮、不安,做事效率變低的時候,你不妨先停下來,看看自己是在怎樣的心理狀態下學習、工作,自己是否真的喜歡做這件事情。磨刀不誤砍柴工,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再投入到學習、工作中去,把學習、工作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可以改變的行為上,才是解決焦慮和提升自我最明智的方式。


焦慮,你重視過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