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兵力下,项羽能不能打得过韩信?

歲月常相似


项羽在同等兵力状态下,我认为是可能的一举击败韩信的,具体分析如下:

项羽韩信都是成功的统帅,有许多共同之处

第一,都是少年成名,最后都死于壮年。

第二,都是军事天才,军事指挥能力突出,超级自信,甚至到了自负的程度。

第三,政治上都不够成熟、不善于权谋

但从三个方面可具体支持我的判断:

NO.1

巨鹿之战,项羽成名之战,破釜沉舟以五万楚军大败王离的20万秦军主力,此战为消灭秦朝政权奠定了基础。韩信也曾井陉之战“背水一战”,以三万新军战败20万赵军活捉赵王。

虽然韩信用的新兵,但已经经过严格训练,可是当时赵军作战能力和武器要远远弱于秦军,项羽取胜的难度要高得多。

NO.2

刘邦与项羽对峙之时,韩信其实是个最重要的砝码,可以说韩信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双方都不帮,三足鼎立最好,说白了韩信支持谁,谁就是皇帝了。可见韩信,刘邦,项羽,当时军力差不多,最后韩信刘邦合力才勉强灭了项羽。

垓下之战韩信和各路诸侯共计60万兵力,合力将只有10万败逃楚军的项羽围困于垓下,期间韩信的军队和项羽有一次正面作战,以韩信战败而终。

最后韩信数倍兵力围困,四面楚歌,也不曾击杀项羽,反而项羽突围,无言面对江东父老,才自刎乌江。

NO.3

成王败寇,自古以来书写历史的都是赢的那一方,

项羽在战场上的战术几乎是无懈可击的,并且很多次都直接战胜韩信,所以项羽的失败之处并非用兵不行。从战术方面看,项羽的骑兵突击战术无懈可击,而韩信的长处在于战略。楚汉之争是争天下,而不是一场战役的胜负,所以项羽每次都能打胜仗,最后却还是输了,就是因为他打完之后,并没有守住地盘,更没有人才可以为他分忧,欠缺战略的考量。

再说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韩信不过是文弱书生,综上论述,项羽在同等兵力对决的前提下,击败韩信是很有可能的。






志北先绅


同等兵力下,同等时代下,没有人是项羽的对手,包括韩信。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武将,没有之一。只要细细分析一下两人的特点,就能明白韩信为什么不是项羽的对手。

没错,韩信是个军事天才,韩信一生所经历的战役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似乎从来没有败过,但是韩信有个非常鲜明的物点,韩信打的每一场仗都是:以谋略取胜。



这也就是历史上说的韩信是谋战派的杰出代表,韩信这个人非常擅长谋略,非常重视收集情报,非常注意研究敌手,战争的方方面面,韩信都想得非常周到,详细。

于是韩信就有着一个一个的经典战役,瓦罐渡河、声东击西、背水一战、拔旗易帜、出其不意、半渡而击、诱敌深入、四面楚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风光、很辉煌,但是韩信有一个弱点,如果计谋被对方识破怎么办?韩信这仗怎么打?



就拿韩信灭赵背水一战来说,如果,我说如果陈馀采用了李左耳的计谋,韩信这仗怎么打?如果李左车是赵军主帅,韩信这仗怎么赢?

当然,韩信肯定会有其他的计谋,韩信的计谋是针对不同的敌人,不同的环境制定的,但如果李左车识破了韩信的计谋,真是这样的话,韩信估计就不会赢得这么容易,或者打成拉锯战,赢不了也有可能。



如果韩信的计谋被人识破,打成拉锯战,或者僵持战,韩信的实力又弱,如何胜?实力弱的,只能靠计谋取胜,而无法硬拼。

再来仔细回顾一下韩信与刘邦出川的一些经历,刘邦发动的还定三秦之战,应该是韩信的谋略,但是翻遍史记,没有看到韩信在还定三秦之战的带兵记录,再说了,韩信经萧何推荐给刘邦后受到重用,封为高官和让其带兵打仗是两码事,在还定三秦战役中,应该是刘邦与其他将领带兵,韩信谋划全局。



之后韩信随刘邦直接打进彭城,到彭城之战前,刘邦汇集了56万大军,刘邦本部估计有20万,其他都是诸侯联军,以刘邦的一贯德性来看,他从来没有领导过56万大军的经验,也没有这个能力,只有韩信能帮他出谋划策如何领军,包括如何防范和打败项羽,如果一切顺利并能打败项羽的话,后面就可能没有四年的楚汉战争和韩信这个军事天才的出现。

但随后的结果大家知道了,彭城之战,刘邦惨败,几乎全军覆没,被项羽打得大败,从彭城一直赶到荥阳上千公里,这一次是刘邦起兵以来败得最惨的一次。



现在就必须来说项羽了,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觉得项羽就是一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武夫?

但你仔细观察项羽的每一场战争,这绝对不是武夫的行为,项羽不仅武力强大,而且颇有军事谋略,项羽参与的每一场战争,都是谋略的影子,但我们只看到了项羽的“勇”,而没有看到他的“谋”。



比如说巨鹿之战,绝对不仅仅就是破釜沉舟这么简单,项羽根本就不是硬拼,破釜沉舟只是激发士气的方式,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学项羽的破釜沉舟激发士气,激发了士气,不是说你就一定能赢,还得有谋略和手段。

项羽并不是与秦军硬拼赢的,他是看到了秦军王离军与章邯军之间的破绽,先是以切断两支秦军为首先任务,选择了先攻打秦军的运粮甬道,一鼓作气拿下甬道,并且牢牢占据了甬道,秦军夺不回甬道,王离军开始缺粮,逐渐秦军军心涣散,才最终击败秦军的。



再看彭城之战,这次战役更加经典,项羽只用了3万骑兵就歼灭了刘邦的56万诸侯大军,对,就是歼灭,连战争都算不上,这是屠杀,而且是3万人屠杀56万人。

项羽率领的是3万精锐骑兵,长途奔袭,并且避开刘邦和韩信防守严密的东北方向,先一路向西,再南下,在长途奔袭数百公里后,以极短的时间出现在刘邦军的西边,堵住了刘邦军的归路。



3万人敢挡住56万人的归路,然后项羽专门寻找刘邦的指挥部攻打,直接攻打刘邦的中军,刘邦中军根本不是项羽对手,这56万人的第一反应就逃走,往西逃,但西边有项羽,接着就是一阵屠杀,然后再往南边逃,又是一阵屠杀,淹死的,被杀的,踩死的,不计其数,56万大军灰飞烟灭。

这是武夫的行为?这叫有勇无谋?人家项羽明明就是有勇有谋的,在政治或者用人说,你说项羽低能,这个可以说,但在军事上,你说项羽无谋,大错特错,当你这么认为的时候,就是你覆灭的时候,当年章邯、刘邦、韩信是这么认为的时候,都败给了项羽。



就算是项羽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韩信赢的并不轻松,70万大军打10万人,还是项羽的地盘被刘邦团团包围之际,还是在项羽众叛亲离之际,还是在天下所有的诸侯全部联合起来对抗项羽之时。

换句话,刘邦举天下之力助韩信对抗项羽,韩信首战迎战项羽还是失败,项羽差一点就打进了刘邦的中军,只是因为项羽的步兵跟不上项羽的骑兵,差一点被分割包围,项羽只能回军救援,如果此战项羽全是精骑的话,搞不好刘邦的中军又被项羽冲垮都有可能。



这一战,还是项羽弹尽粮绝的时候,你想想看,如果项羽与韩信同等兵力,韩信拿什么跟项羽打?

韩信是军事天才,难道项羽不是吗?韩信有谋略,难道项羽没有吗?换成同等条件,韩信跟项羽用计谋,天才对天才,狭路相逢勇者胜!

当韩信的谋略被项羽识破的时候,对项羽不起作用的时候,就是韩信身死的时候,所以韩信必败无疑!韩信使不上谋略,只能打消耗战和持久战时,韩信必败无疑。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第一,个人分析,打不过,谁强也不切实际,除了最后一场垓下合围外,几乎没正面交手;

第二,,从地位上看项羽算是楚国领袖(虽然其政治能力实在可笑)从司马迁身在汉朝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项羽与刘邦同作本纪就可看出一二,韩信只能算是汉方一员大将,不是同级别的,而且韩信的政治能力也是渣的一塌糊涂,楚汉相争末期蒯通力劝其自立为王就是不肯,还说是忠于刘邦,可从其后期的结局也能看出并不是这样;

第三,人品,韩信的人品就不用多说了,刘邦伪游云梦要削韩信诸侯王的时候,出卖了朋友钟离眜,妄图卖友求荣,结果还是被刘邦从楚王为降为淮阴侯;

第四,性格,人们常说项羽残暴,我觉得这是他的认识问题,妄图以此让后面的战争更加容易,也是他没有好的谋士的缘故。有个典故,项羽攻下一城后准备屠城,但竟在一小孩的劝说下放弃了,这也只能说是范增实在菜,刘邦阵营不提张良,就是陈平也不是范增能比得上的;

第五,人格魅力,从司马迁的不以成败论英雄到现在不断传唱的霸王别姬,就能看出项羽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历史中的诗和远方


项羽不是打不过韩信,而是打不过以刘邦为首,包含韩信、张良、陈平、彭越、英布、萧何等这些人组合的集团。项羽为何会失去天下呀,还不是这些人合力合谋,最终把项羽给打败的呀。垓下之战,作为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对弈的双方便是西楚霸王项羽与刘邦新拜的大将军韩信。如果可以复原这一战,那可以深刻地解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项羽为何败于韩信。

比较楚霸王的破釜沉舟与韩信的背水一战,会发现这两者针对的对象与条件都有根本的不同。楚霸王带领的是自己亲手带出的项家军,士气高昂,如同臂指,破釜沉舟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斗志,让他们处在“不胜利毋宁死”的状态中,故而可一战成功。项羽和韩信面对面交手也只有在最后的垓下之战的时候,在这之前,项羽的假想敌一直是刘邦,为什么呢?因为刘邦这个人有很大的威望,刘邦的威望是源自于他率先以一只偏师冲破重重阻碍,进入武关迫降秦王子婴,在事实上宣告了秦朝的灭亡。

一个好的帅才不一定是好的将才,一个好的将才不一顶是好的帅才,如果给韩信1-10万兵,项羽1-10万兵,肯定项羽胜,如果给韩信100万兵,项羽100万兵,30岁前2人打个平手,30岁后肯定韩信胜,但当时那个时代不可能1个人带100万兵,所以本人认为是2人实力相当。

项羽的军队以勇猛著称,从巨鹿救赵九战九捷。刚开始人打仗都是硬碰硬,狭路相逢勇者胜;所有的仗都是这么打。项羽的部队里没有阵法没有兵法,更没有谋略,带着部队就像一柄利剑向对方刺了过去。每一次打仗,项目都是暴露在对方的火力上,在范增还在的时候,项羽的后勤,粮草,兵员配置有范增来调度;所以项羽能够在外随意冲杀。江东子弟损耗了之后,有范增在招募补充。

垓下之战之所以韩信胜利了,因为项羽面对的,是数倍于自己的诸侯联军。韩信的所谓战胜项羽,主要是说在垓下之战给项羽以致使打击。当时,刘邦有自知之明,指挥大兵团作战,他不如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在决定前途命运最关键的垓下之战,他请韩信为主指挥。韩信也确实没有使他失望,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环环相扣,将项羽牢牢捏在自己的手心。





静逸堂堂主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讨厌韩信,可能是他的为人吧,见不得人吹捧他!可能跟他的人生轨迹有关,从小混吃混喝,被人欺负也不敢吭声,有人说他能忍能成大事,看样子那些把老婆送给领导成大事的都是跟他学的,能忍么!后来跳槽刘邦,有人说他有大志向,依我看他不过是众多见利忘义被重金收买的楚军之一!更别说他害死谋臣郦食其了,还有多次按兵不动不听调度,仅仅因为刘邦曾跟他一起吃饭给他衣穿就相信对他的真心,数次被玩弄于股掌之上……

回到正题!很多人把韩信吹成仙!那就看看他的战绩,灭魏,韩信其实是协助彭越,所以彭越成了王,灭赵,又是协助,这次帮张耳,张耳最后成了赵王,接着终于轮到他进攻齐国了,郦食其又抢先一步说服了齐国投降,他干脆强攻占了齐国,并乘机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除了攻打齐国,其他都不是主力!后人为何把战功都算在他头上?张耳,彭越这个王是韩信帮他们捡来的吗?

然后再说垓下之战,史书说的明明白白,韩信带着30万齐军首战失利,败了,退了!却非要说他是“诱敌”难道一个诱字司马迁都不会写吗?他这么厉害30万军队哪里去了?会被只有20万军队的刘邦像老鼠一样玩弄吗?让他当楚王他就不敢回齐国,让他当淮阴侯,他就乖乖住京城去!这不像是看着刘邦挨揍的时候索要齐王宝座的意气风发的韩信嘛……

所以,韩信根本就不敢独自面对项羽,垓下之战是他在封地与利益诱惑下,以为可以捡漏捡人头,没想到却被打趴下,从此就从天堂到地狱!这才是真实的韩信!自私、怯懦、狡猾与愚蠢并存,最终又死于妇人之手……


伏羊罗汉


这个问题框定了一个前置条件,同等兵力。

如果没有这个条件,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说。但是有了这个条件就有了另外一个问题,同等兵力是多少?5万还是10万?



项羽是著名的勇战派,特点就是破釜沉舟,一往无前。所以巨鹿之战打的诸侯一下就跪服了。韩信是谋战派,特点是稳扎稳打 ,带兵多多益善。不是说项羽无谋,只是勇更突出。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这样的评价不是空穴来风。古代打仗 不像现在隔得老远,看不见人的这种。古代那是面对面,一刀一刀的砍的,只要是人就会害怕,就会流血,就会死。几万人的战场上突然冒出一个人,来回冲杀,无人能挡 ,所有人都能看的到,对敌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项羽每次打仗,别人都怕。武力值太高了。

而韩信,是讲究排兵布阵 ,用不断地战役来达到战略目的。有人说,韩信也有以少胜多的战例。但是我想说的是,真正的以少胜多很少,大部分都是分化以后以多打少。

所以,如果都带5万人,那项羽的胜算很大。如果都带50万人,那韩信就比较有优势。


幽灵vs浪子


同等兵力下,项羽还是韩信的手下败将。

从《史记》中,我们不难看出两个人的特点。

1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1)巨鹿之战是项羽的成名之战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项羽的打仗作风绝对是让敌人崩溃的,传说中的敢死队。巨鹿之战,他为了救援赵国,一言不合就杀了主帅宋义。随即就先派2万人渡河,援救巨鹿。前方战事初次告捷,马上倾巢出动,刚到对岸便破釜沉舟,砸锅烧帐,每人发放3天口粮。项羽此举就是让士兵们明白他们唯一的生路就是必须干掉秦军。

楚军个个以一顶十,像急红了眼的疯牛冲向秦军。秦军大部分是丽山刑徒,一来准备打胜后回家,二来之前也没见过这样疯狂的敢死队,于是反而被楚军压着打。九次战斗后,楚军切断了秦军运输粮食的甬道,饥肠辘辘的秦军更是溃不成军,主将苏角被杀,王离被俘。

章邯向二世请求支援,又被赵高从中作梗,进退不得,后来在汗水上又遭到了楚军的痛击,终于向项羽俯首称臣。

巨鹿一战,项羽以数万楚军单挑章邯、王离所率的四十万秦军,也是中国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2)彭城之役

刘邦率56万诸侯联军霸占楚都彭城,项羽率3万精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破汉军的重重防线,将56万诸侯联军几乎全歼,又是一例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两次战争充分说明项羽的战斗力非常强,手下的精兵皆可以以一敌十。另外,诸侯们在巨鹿亲眼见证了项羽玩命的打法,所以,一听见项羽杀过来了,恐怕心中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逃跑,以致于军心涣散,互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项羽自言平生七十余战役,无一败绩,除了最后的垓下之战。

2 韩信:灵活用兵

1)还定三秦

为什么要选这一战?这并不是韩信统帅的最出色的一次战役。原因是章邯,他与项羽、韩信都较量过。虽然他们俩都战胜了章邯,但是,项羽靠的是破釜沉舟自杀式的肉搏,用武力和毅力征服章邯,而韩信却用计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智取了三秦。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人的差异,一个侧重战斗力,一个更注重战术。

2)井陉之战

项羽能以少胜多,那么以谋略见长的韩信必不会缺少这样的经典案例。井陉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陈余以20万赵军,盘踞在太行山有名的险隘之处,所谓天时、地理、人和皆占据上风。但是韩信却能以骄兵之策让陈余轻敌,背水一战激发出士兵最大的战斗潜能,然后再占据赵营遍插汉旗,用攻心术摧毁赵军的意志,在这样的连环计下,陈余彻底一败涂地。

韩信以其灵活的用兵常常出奇制胜,以少胜多,而且一生无败绩。

3 项羽 VS 韩信

简略回顾了两个人的战绩后,在双方兵力相当的情况下,结果又将如何?

其实,如果龙且那20万人没被韩信击败,项羽30多万,刘邦40万,两者兵力也相当。那为什么局势会迅速地改变呢?就是因为韩信的灵活用兵。从他一路攻陷章邯、魏王豹、陈余、齐王和龙且,每一次战斗都是不同的战术,对手永远不知道下一次他又会使什么招数。这其实是最让对手崩溃的,就好像虽然拥有数倍于韩信的兵力,但到最后,都成了不能用的摆设。

龙且跟着项羽一路南征北战,是他最得意的助手,项羽本把宝都压在他身上了,才会出动这么多兵力去迎击韩信,不过事实是败得这么快,这么彻底。

项羽得到消息时,其实是崩溃的。同样以勇猛见称的龙且遇到韩信居然是不堪一击,项羽此刻对自己还有多少信心?如果真的还如巨鹿之战时那般自信,他便不会派人游说韩信。

为什么?项羽害怕了。他是害怕韩信的兵力吗?当然不是,他常常以少胜多,说实话,他此刻也没把刘邦的军队放在眼里。

那么项羽害怕什么?项羽担心自己的勇猛在韩信那里一无是处,就好比,拳头打在棉花上,没任何效果。而韩信一出招,自己的军队连怎么败的都搞不清楚。

垓下一役虽然韩信的兵力多于项羽,但并不完全靠兵多取胜。

首先,韩信发起攻击,遇到肉搏式攻击见称的楚军,韩信并没有优势,韩信马上撤退;

接着,汉军的左右两翼压上,然后韩信再出击,项羽经不起车轮战,退回壁垒坚守;

最后,韩信命令士兵高唱楚歌,楚军军心顿时涣散,项羽内心彻底崩溃。

结语:

项羽曾以数万人单挑章邯的40万,曾以3万精兵击败56万的诸侯联军。他也曾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为何拥有10万之众面对40万的汉军就如此崩溃?因为他遇上了一生中唯一的对手,令他第一次失去自信的敌人,他并不是输在对方的长戈之下,而是输在对方强大的气场上,说穿了,项羽已经认为自己不可能打败韩信。

于是,才有了乌江的那一幕。过了江,又有什么用?汉军只要有韩信在,项羽一辈子也难以翻身。在这样的绝望下,项羽选择了赴死,他承受不了一次失败的污点,更承受不了将来可能屡战屡败的污点。

望着滚滚东去的乌江水,项羽内心不禁汹涌澎湃:既生羽,何生信?


史海觅踪



彭城之战,刘邦韩信率领55万诸侯联军攻打彭城。其中汉军大约30万。汉军占领彭城后,韩信在彭城外建立了三四道防线。

项羽率3万骑兵回援彭城。韩信建立的几道防线瞬间被攻破。韩信率领的55万大军惨败。一二十万被楚军斩首。还有一二十万自相践踏,掉进河里淹死。睢水为之不流。

同盟兵力下,韩信根本无法与项羽相抗衡。

秦末第一名将项羽。第二名将章邯。第三名将韩信。


杨朱学派


项羽:战略大局观来看不行,但从战术角度来说就很有点能力了。比如著名的破釜沉舟一战

韩信:战略大局观相当了得,战术方面虽然也不差,但个人认为绝不会强过项羽。正因为韩信的战略大局观很强,所以才会发生以兵力优势击败项羽的情况。如果双方以同等兵力较量,面对精锐的楚军,胜算会大大减小。那是韩信从战略角度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沉默看历史


“同等兵力下项羽能不能打的过韩信”?还用问、这根本不存在其他答案的伪命题啊。项羽即使有百万之兵也没有用,他根本就没有取得胜利的机会、因为他的对手如果是韩信的话!



“连百万兵、战必胜攻比克”,对韩信来说兵力多有多的打法、兵力少也有少的打法!“看菜下饭”、在他身上根本不存在兵力对等的情况死拼!

也不存在说兵力不够就不能打胜战的情况——因为韩信这人就是一个战争狂魔,你多少士兵交给他都能得到胜利!他最大的本事就是“量体裁衣”、有什么本钱打什么战,绝不存在1+1=2这样的常规答案!


这样的“兵者诡道也”的统帅、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也没有一丝一毫的狂妄!犹如围棋宗师、你开局感觉他好像不占优势,自己好像还有点得势……可是随着时局的深入、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被动、越来越绝望!甚至最后你看不到任何翻盘的机会和漏洞、最终人家收网——一击而中彻底失败!

韩信用兵的优点就是无论何时、不管敌方力量大于自己多少倍、无论对手实力有多强、他都能够每战最大限度的分散敌方兵力、而最大限度集中自己的兵力。


不论对方怎么刺激他、无论怎么耍流氓手段或者义正言辞的,对他来说都没有用,这个人实在冷静得可怕,这就是为战争而生的魔鬼。

敌方就算从整个盘面看自己占据全面优势、可是在他打主意的角落他却能够时时比对方占据绝对优势,总是能够在自己最弱势的时候居于局部的强势……

这就像后来功德林的国民党战犯们的后期总结那样:国军为什么表面看起来兵力处处占优、可是当被迅捷合龙的共军围歼时、却总是捉襟见肘、哪一处都抽不出兵力来去救援而处处被动?

这就是高手的本事!于乱局中敏锐观察到对方最薄弱的那一环节、在你的不可一世之时精心的一步一步引你迈向地狱之门、最后让你浑浑噩噩的坠入万劫不复之境。


这也就是后来毛主席撰写的《十大军事原则》的精髓所在:“伤其一指不如断其一指、每战务求集中三倍甚至五倍于敌方的兵力全歼,绝对不打击溃战”……

就像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总是在比国军少的情况下,却总是局部占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围歼对方,这就是谋略!后世的战神林彪可以说完美的继承下来这个优点,要不蒋介石怎么称其为“当代韩信”呢……

埃德加.斯诺在自己《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里就是这么原原本本记载这个传闻的!而那时候还没到林总后来的大决战的辉煌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