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歷史上大部分漢族人不會以遊牧為主要生活方式?

百里恆淵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什麼是民族?民族,泛指歷史上形成的、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人類共同體。最經典的民族概念還是斯大林下的定義。斯大林對“民族”的定義是:“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徵的穩定的共同體”。

我國今天有56個民族,漢族是其中最多的民族,為什麼呢?原因在於漢族在歷史上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的民族融合中,眾多民族不斷交錯雜居,互相通婚,不斷融合而成的。漢族其實是由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眾多民族長期融合發展形成的。

其次,漢族在歷史上又是怎麼形成的?我們先要弄清楚漢族的流變。

漢族,是原始社會後期,氏族部落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就是由此得來。古代是沒有民族這個概念的,漢族一般被稱作“夏”、“諸夏”,又稱“華”或“諸華”,華夏了。到了漢代開始,又有了“漢”的稱謂,“華夏”和“漢”這兩個稱謂一起使用至今。

漢族,這個稱謂是近代受西方族群概念而產生的。據考證,最早使用“漢族”一詞的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黃遵憲。他在1903年的《駁革命書》中寫到:“倡類族者,不願漢族,鮮卑族,蒙古族之雜居共治,轉不免受治於條頓民族,斯拉夫民族,拉丁民族之下也”。

再次,在古代是如何區別漢族和其它民族的呢?除了地域上的劃分外,還按照文明程度和生產方式來劃分的。

第一,從地域上來看,漢族主要分佈在中原地區,周邊是其它民族。

第二,按文明程度來看,漢族地區文化程度高,語言文字發達,有一整套中央到地方的行政體制,注重“禮”。而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程度低,被中原漢族地區鄙視,甚至稱之為蠻戎狄夷,南蠻、北夷、東狄、西戎,這些都是帶有鄙視的貶稱。古人眼中的華夷之別,最大的差異性就是文化的差異。

第三,從生產方式上來看,中原漢族地區都是農耕經濟,周邊少數民族地區大多都是遊牧民族。

農耕在古代是文明進步的最主要體現,農耕經濟也就是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是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整個中國古代社會,歷朝歷代的政治政策都是圍繞著農耕而指制定的,農為本,是國家根本所在。

因而,農耕在中國古代就是正統,是漢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經濟基礎和根源。
漢族所到之處,就會把農耕帶到相應的地區,改變當地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最容易理解的例子恐怕就是東北地區了,歷史上遊牧民族遊牧為主的區域,隨著漢族不斷的闖關東,早已變成農業發達的大糧倉。


作冊佐郎


其實漢人早期的祖先,應該也是以遊牧為主要生活方式,在掌握了耕種技術後,就一直沿襲了下來,具體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生產力發展的必然選擇,相較於遊牧形式,農耕是一種更為先進的生活方式。漢族古代先民以大江大河為聚居地繁衍生息,會選擇土地肥沃的地方耕種,並引水灌溉。掌握農時後,從播種,收穫到休養變成了一種穩定易操作的生活形式,並且可以通過擴大耕種儲備糧食應對氣候不好的災荒之年。遊牧形式不具備此種特點。

統治階級的扶持。歷朝歷代,皇帝都會詔書勸課農桑,甚至在春播之際直接參與種植活動以做表率。一是因為農業為國家之本,需要基層百姓大力執行以收繳賦稅,充實國庫;二是以農為本,即以土地為本,基層人民被束縛於土地上,不至於到處流動聚集,有利於社會的穩定。而遊牧方式具有很強的遷徙性特點,受氣候的影響較大,歷史上多因為自然災害原因缺少食物,轉而舉兵侵擾漢族地界。

綜上來看,遊牧民族適合早期人類社會形態,隨著城邦,人口的繁衍,穩定成為大家考慮的第一要素,遊牧生活方式自然被大家所拋棄。





泠喃


主要還是地理決定論比較有說服力。漢文明所處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文明發源地基本上都在北緯三十度線附近,全世界北緯三十度幾乎都是沙漠颳著乾熱風,唯獨在中國降雨量充沛,適合耕耘,良好的地理條件,養育了漢文化的搖籃。

簡單的說。農耕文明相對來說過的輕鬆點,有時間學習,社會分工合作細化。學過政治經濟學吧,社會的先進性主要表現還是,社會分工合作的細化,分工越精細社會越發達!草原遊牧文化這點完全不可能實現的。

草原文化四處奔波哪有時間發展自己的文化?

而且四大文明都是農業文明沒有一個是遊牧民族!


尉藍星空


中國人強大的宗族情感源於農耕文化,與西方工商業文明不同,農耕文明下的人民生活物資上自給自足,人們安土重遷。一個家族在一個固定區域長期生活,共同勞作,休憩與共。

 

古代中國生產力低下,耕種生產需要一個家族相互協作,共同完成,甚至今天在中國南方部分區域,還保存著同村落農民在農忙時節聯合灌溉插秧的習俗。在家族長期共同耕種過程中,族群成員追求集體利益,個性逐漸磨滅。

 

中國農耕文明發達源自中國自古以來重農輕商。《戰國策》上記載呂不韋與父親對話:“耕田有十倍利,珠玉有百倍利。” 珠指珍珠,玉指玉石,也就是經商。古人明明知道經商的利益遠大於務農,為什麼還要採取重農抑商、壓抑商人的國策?這就要中國的地理框架了。

 

中國的北面是荒漠、草原、沙漠乃至高寒凍土地帶西伯利亞;中國的西面帕米爾高原;西南面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南面雲貴高原加橫斷山脈,東面是波濤洶湧的太平洋,古人根本無法翻越。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和中古時代到印度,只能走河西走廊,一直到阿富汗才開始南下到印度的原因。

 

這個全封閉地貌,其中唯一產糧食的地方就是中原。如果中國古代不壓抑工商業,會是什麼局面?經商的利潤遠高於農業,可在中國經商換不回糧食,它是唯一產糧食的地方。你不但換不回糧食,你還得拿糧食做成本去換其他奢侈品,而且它的利潤遠高於農業。

 

古希臘的經商是恰恰通過環地中海換回生活最基本資料糧食,而中國的經商恰恰是喪失糧食的過程,所以中國不得不採取壓抑工商業的國策。因為工商業利潤高於農業,如果不壓抑,沒有人安心種地,全都經商去了。

 

在這樣一個大的風水格局之下,干擾農業文明的工商業系列,如果不被壓抑,中華民族早在數千年前就已經餓斃了。一個國家的政治國策很大程度上是被地緣條件所限定的。

 

山巒大海內的封閉地貌孕育了強大的農耕文明,上千年的農耕文化成為連接同一宗族人員間的強大紐帶,宗族成員長期群居,形成了強烈的宗族情感和祖先崇拜情節。



S軍師府S


你的下一個問題會不會是為什麼古代中原漢人不出海打魚為生?


小熊貓的背


從地理位置來說,漢人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帶,因為是農耕社會,離不開土地。而遊牧民族是不需要依賴土地資源的,哪裡水草肥沃,就走到哪裡,遊牧民族是要在靠近水附近找資源的。


安德魯HNB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中原人就是農耕民族。

我直接說結論吧,主要是地理因素的影響,看看與我們緯度相近的地區,大概是北緯30度附近,歷史上幾乎都是農耕民族,而向北一點,北緯40度附近,歷史上幾乎都是遊牧民族。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交鋒在很長一段時間是戰爭的重要來源,最後一波浪潮就是13世紀蒙古的征服,此後,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遊牧民族再未出現過大的威脅。


糊塗橙


因為大部分漢人的居住的土地適宜耕種,不像遊牧民族居住的地方是大草原適宜放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