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輸得起,放得下,贏要贏的光彩,輸要輸的坦蕩

一些細心的家長應該會發現,孩子的爭強好勝慾望特別強,不管是面對父母還是同學時,什麼事情都想要贏。當他贏了就會哈哈大笑開心的不得了,如果一旦輸了就會又哭又鬧接受不了。

其實,爭強好勝是人的一種本能心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成為勝利者,讓他人來認可自己。但由於孩子年齡的原因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也接受不了自己失敗,於是當他輸了時,便會以哭鬧的形式發洩自己的不滿。

這時,如果父母沒有正確的引導孩子,就會讓本應該是積極層面的“爭強好勝”,變成負面的“爭強好勝”。這對於孩子以後的發展確實有很大的影響。

讓孩子輸得起,放得下,贏要贏的光彩,輸要輸的坦蕩

對於“爭強好勝”這幾個字,很多人一提起就會想到負面的情緒,認為不能讓孩子形成爭強好勝的心理,這是不好的。

但我卻認為“爭強好勝”是正面的、積極的、而且是應該鼓勵孩子要做的。而不是讓孩子毫無爭強好勝之心。我認為關鍵並不在這幾個字之上,而是在最後的結果。

當孩子贏了時,能夠不驕不躁,守住本心再接再厲。當他輸了時,能夠坦然面對,尋找自身的不足,爭取下次成功,這才是“爭強好勝”應該有的樣子。而不是贏了時,驕傲自大,炫耀自身。輸了時哭鬧不止接受不了。

只有孩子能夠承受住一次次的失敗,然後從失敗中不斷的吸取教訓,通過這些不斷的強大自身才是正確的。

那麼,這就需要父母引導孩子練就一身“本領”,讓孩子能夠輸得起,放得下,贏要贏的光彩,輸要輸的坦蕩。

讓孩子輸得起,放得下,贏要贏的光彩,輸要輸的坦蕩

讓孩子學會接受失敗

一個人如果想要獲得成功,那麼他只有在不斷的失敗中積累經驗,這會為最後的成功搭建牢固的基礎。比如,蓋高樓和建造大橋,都需要一個穩固的基礎,只有基礎穩固了樓才會堅固,大橋才會經得起考驗。

那麼,這就需要我們父母讓孩子打好基礎,學會讓孩子接受失敗,有一些東西是別人教不會的,只有自身經歷了才會明白。所以,讓他自己在失敗中摸索經驗,這才是他最寶貴的財富。

如果孩子在每次輸了後,就開始哭鬧接受不了,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那麼這不但不會吸取到經驗,時間長還會讓自己喪失自信心,變得不敢再與人競爭。

所以,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失敗時,用方法引導孩子,讓孩子慢慢學會接受失敗,並引導他通過努力重新獲得成功,這樣能夠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吸取經驗,並重拾自信心。

讓孩子輸得起,放得下,贏要贏的光彩,輸要輸的坦蕩

告訴孩子贏了並不代表成功

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在面對同學時,偶爾的一次勝利並不能代表什麼,不能驕傲自大,需要再接再厲鞏固自身不斷的進步。

同時,也要讓他知道勝負乃是兵家常事,沒有誰會永遠的勝利,也沒有誰會永遠的失敗。如果在勝利後,到處炫耀自己的成功,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當中,那麼早晚會被他人超越。

另外,也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底線,違背道德、損人利己的事情不能做

並且不能為了目的不擇手段,背地裡搞一些小動作的事情也不能做,既然要贏就要贏的光彩,用實力獲得的勝利才是值得讚賞的。

讓孩子輸得起,放得下,贏要贏的光彩,輸要輸的坦蕩

其次,如果孩子本身毫無爭強好勝之心,做事情也是隨波逐流的感覺,這時我們父母要鍛鍊孩子的爭勝慾望,一個沒有爭勝慾望的人,未來絕不會是一個成功的人。

我們可以通過與孩子玩一些競技類的遊戲,鍛鍊孩子的爭勝慾望,並且在與孩子游戲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的“放水”,讓他嚐到獲得勝利後的喜悅。

這樣孩子就會記住勝利能夠帶給他快樂,並逐漸的形成爭勝的心理,但我們也要注意掌握分寸,不能夠讓他一直贏,也要讓他適當的失敗,並根據他當時的反應,來進一步引導他正確的認識到積極層面的“爭強好勝”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