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六的逃亡之路,为推翻君主埋下伏笔,法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导语:

路易十六在1789年10月6日被迫从凡尔赛迁往巴黎,这一事件从历史上来说标志着法国人民意志的大获全胜,国王的地位本质上不合情理。革命期间,按照理论来说国王必将配合人民革命,因为他将长期受到首都人民的影响;现实中他一再屈服于公众压力,承诺合作,但是他从未心悦诚服地认同革命的合法性。当民众最终到来时,虽然他表示支持,却始终是心不甘情不愿。法国人民革命过后国民议会已经扮演起政府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国王的职责很不明确。

路易十六的逃亡之路,为推翻君主埋下伏笔,法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被送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

一、逃亡中的路易十六,与胞弟的不同命运

国王并非心甘情愿遭受囚禁,因为任何囚犯最明显的反抗就是企图逃跑。宫廷对此早有争论,认为国王应该外逃,路易十六的幼弟阿图瓦伯爵夏尔·菲利普早已于1789年7月16日逃往国外,并在位于都灵的潜在的反革命宫廷中确立了地位。5个月后,即当年年底,自称侯爵的法夫拉想出一个方案,绑架国王并强行将其带到梅茨的避难所。但是他太过多嘴,于是拉法耶特派人监视,结果计划败露,他在1790年2月19日被处以绞刑。

国王仍然犹疑不决。1791年年初发生的事件促使国王相信自己必须设法逃跑。当年2月,他的两位年迈的姑妈启程前往罗马朝圣。2月19日,她们被多管闲事的官员半路拦下并带回巴黎。革命派深思熟虑后认为她们的旅程并未触犯法律,所以她们获准再次启程。但是,这一前车之鉴令人不安,国王随即着手制定计划。

他特地接触了驻法国东部(阿尔萨斯、洛林和弗朗什—孔泰)的法军司令布伊莱侯爵弗朗索瓦·克劳德·艾罗,这位司令在1790年9月就曾引起国王的注意,当时他野蛮残暴地镇压了驻扎于南锡市的部分国王传统军队的叛乱。布伊莱现在安排了六个骑兵团一路护送路易十六逃跑。

路易十六的逃亡之路,为推翻君主埋下伏笔,法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被送上断头台的路易十六


1791年4月18日,国王主意已定,但他企图动身前往圣克卢的城堡时,若干好管闲事的国民自卫军卫兵与一群资产阶级示威者挡住了他的去路。他们显然受到了谣言的蛊惑,据传国王打算去圣克卢向一位顽固的神父做复活节忏悔。为了打消众人的疑虑,路易十六声明已向欧洲主要的君主们发去信函,通知他们他本人赞成革命,并且身先士卒。但是他同时向欧洲的君主们发去另一封密函,推翻了上一封信函的说辞。他现在决意出逃。

6月20日晚,他携妻子、一双幼子及贴身随从乘坐一辆租来的大马车溜出杜伊勒里宫。他们安全地经过巴黎北部门户的屏障圣马丹后,便换乘了一辆宽敞但行驶缓慢的旅行用马车(berline,四轮双座篷盖马车),由此启程赶往东北部地区。根据布伊莱的建议,他们的目的地是蒙特梅迪的大本营,距离卢森堡不远。

路易十六的目标是寻找一处庇护所,但不离开法国,因为他担心离开法国将破坏君主对其臣民的声誉。国王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殿下)路易—斯坦尼斯拉斯·格扎维埃同时离开了巴黎,但同国王毫不相干。他畅通无阻地逃到了奥属尼德兰,并从这里迁往科布伦茨,建立了自己的宫廷。

路易十六的逃亡之路,为推翻君主埋下伏笔,法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被民众审判的路易十六


二、逃亡路上被强制返回的国王

倘若路易十六按计划如期到达蒙特梅迪,他会怎么做就不得而知了。他或许希望欧洲的君主们召集军队攻入法国拯救他。这毫无疑问,因为他在1790年12月3日致信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要求威廉二世在军事力量的支持下召开一轮欧洲会议,帮助自己重树权威。但是,如果君主们不进攻——尚无证据表明他们有此打算——路易十六将凶多吉少,而他远离巴黎的政治中心,只身处于蒙特梅迪,其地位比之以前待在杜伊勒里宫更不合乎情理。他承受的压力必将愈来愈大,需要追随他的兄弟们出奔国外以使自己的地位合理化。

实际上,路易十六根本没有到达蒙特梅迪。起初,他的行程有条不紊,全然无阻,却慢慢吞吞。但是布伊莱布置的沿途保护国王的骑兵护卫队很快误入歧途,不久之后,他们开始引起沿途经过的村庄的怀疑。在圣默努尔德,当地邮政局长认出了国王,据说他在硬币上见过国王的肖像,于是发出了警报。国王往前没走多远,便在瓦雷讷被当地居民拦住,他几乎被逮捕并强制遣返巴黎。国王回到首都后,不计其数的人在街头或屋顶冷眼相看,周遭鸦雀无声。

路易十六的逃亡之路,为推翻君主埋下伏笔,法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国王被免除了所有职务,国民议会商定如何处置他。从各方面来看,国王的地位现在非但不正当,而且难以为继,革命派却忐忑不安地对各种备选方案狐疑不决。全国各地都涌起一波要求国王接受审判的声音,但矛盾的是,很少有人要求废黜国王或建立共和国,至少最初是如此。目前国民议会的大多数议员都看不出君主制之外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他们焦虑不安,不想推翻宪法,因为宪法的制定已接近尾声。因此,他们宁愿假装国王遭到了布伊莱侯爵领导的贵族的合谋绑架。

这很难令人信服,因为路易十六离开巴黎时,留下了一份《国王致法国人民声明》(Déclaration du roi adressée à tous les Français),他在声明中说自己"对目睹主宰议会中诸多俱乐部的无政府主义与专制主义深恶痛绝",希望确保自己与家人的安全。尽管革命派给出的官方说法悖于情理,却更有说服力,因为布伊莱了解到国王的出逃以失败收场后,便越过边境进入卢森堡,并从那里致信国民议会,声称为"绑架"负责。议会认同该说法,对外宣称路易十六是绑架行动的无辜受害者。7月16日,议会以必须接受递呈的宪法为条件,恢复了国王作为立宪君主的所有职能。从此刻起,要求审判国王或取代他国家元首的地位均是非法行为。

路易十六的逃亡之路,为推翻君主埋下伏笔,法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国王致法国人民声明》引发了工人阶级的愤怒抗议,他们正挨苦受穷,不断面临失业,认为国王背叛了他们。造成工人阶级失业率急剧上升的一个因素是他们的雇主与主顾移民国外,其中多是贵族。国王出奔瓦雷讷铩羽而归后,移民浪潮加速,尤其是军官。到1791年年底,约有6000名军官离开了法国,人数约占全国整个军官队伍的一半。

国王逃往瓦雷讷,结果却被强行遣返巴黎,此事加剧了欧洲各国君主的恐慌。国王计划出逃时,也许希望其他各国的君主会动用武力来拯救他,而他回到巴黎之后,君主们一度似乎会有所行动。1791年8月20日,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二世宣布,如果法国国王接受法国宪法,欧洲列强也将予以承认。然而不久之后,迫于法国移民尤其是阿图瓦伯爵的压力,利奥波德说服了腓特烈·威廉二世和他一起在萨克森州的皮尔尼茨就法国形势发布了一份具有威胁性的联合声明。两位君主在8月27日发表的这份声明中凶狠地表示,法国国王的地位是"欧洲所有君主共同关心的对象"

路易十六的逃亡之路,为推翻君主埋下伏笔,法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被囚禁的路易十六


他们希望这些君主不会拒绝联合采用相对其所握权力而言最有效的办法,助法国国王完全自由地巩固君主政体的基础,这既符合这些君主的权益,又契合法国国民的福祉。那么,在此情况下,两位陛下(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决定根据共同协议立即采取行动,必要时动用武力以期实现这一共同目标。

这看起来是近期将发动军事行动的严重威胁;法国国内普遍持威胁论,国王移民国外的兄弟们也极力如此解读。但事实上,利奥波德的声明只是纸上谈兵而已,他没有任何实际行动。因为这份声明暗示只有其他所有欧洲君主对此表示同意,奥地利和普鲁士才会有所行动。既然利奥波德早已知道英国国王决定保持中立,他自然清楚军事斗争不会发生。据称利奥波德私下里说过:"'那么,在此情况下'对我而言,是律法和先知。"

路易十六的逃亡之路,为推翻君主埋下伏笔,法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法国大革命的议会


结语

随着外国军事行动的威胁,即便只是虚张声势而已,以及成千上万贵族移民的大潮,这个时期的问题是革命派能否继续仰仗国内民众尤其是巴黎的无套裤汉的支持。但是在1791年夏,国民议会实行了激进的反劳工措施,这突显了资产阶级革命者与社会底层工人之间的利益鸿沟之深。

1791年3月,国民议会取缔了贸易行会与贸易企业。这可以视为自由主义政策的一种体现,也是一项反对雇主限制竞争的企图的举措。然而当工人群体开始联合起来要求提高薪水时,革命派就跟他们翻脸了。

6月14日,国民议会正式通过以议员艾萨克·勒沙普利埃的名字命名的《勒沙普利埃法》(Loi Le Chapelier),该法严禁工人组织工会,更明令禁止任何形式的工会活动。这项反工会的法规一直沿用了76年,至1867年7月才被废除。鉴于该法规源于一场自由主义革命,它看起来似乎是走回头路的行为。两周后,这项法规激起一群失业者的示威游行。

但是工会制度的概念当时尚处于萌芽阶段,巴黎的绝大多数工人都是个体劳动者,并未凝聚成大规模的无产阶级。他们现阶段的主要社会关注点并非工资水平,而是食品供应,他们希望食物数量充足、价格合理。唯有食品稀缺、物价高昂时,平民百姓才会被迫举旗抗议,然而这项协议的出台直接导致了物价的抬升,进而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这也就为以后推翻君主立宪制埋下了深刻的伏笔

参考文献:

《爱米丽雅·迦洛蒂》

《凡尔赛拜金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