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導彈之父的死因——掉進了導彈燃料裡面。

大家好,歡迎來到北緯講異事。

人類對探索太空一直都不曾停止過,宇宙是否存在別的文明?哪個星球適宜人類居住?等等的探索都讓各國在航天事業投訴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百十年時間,全球各國從地球送上太空的飛船不計其數。

蘇聯導彈之父的死因——掉進了導彈燃料裡面。


提到宇宙飛船,就得說說送宇宙飛船去軌道的運載火箭了,大家都知道,運載火箭可是很大的,那重量就可想而知了,但是那麼大體積,大重量的東西,是什麼燃料能有這麼大的能量推動火箭能一直衝出大氣層到達外太空呢?

就跟汽車的動力來源一樣,火箭也是由發動機推動的,火箭發動機 由飛行器自帶推進劑(能源),不利用外界空氣的噴氣發動機。可以在稠密大氣層以外空間工作,能源在火箭發動機內轉化為工質的動能,形成高速射流排出而產生推力。要使發動機有效利用推進劑,需要用一定質量的推進劑產生最大可能壓力作用於燃燒室和噴嘴。

這麼說火箭也是利用牛頓定律,使燃料產生能量,利用推動力使火箭上升,前進。那麼是什麼燃料能有這麼大的能量呢?

蘇聯導彈之父的死因——掉進了導彈燃料裡面。


現役運載火箭主要是液氫液氧、液氧煤油、偏二甲肼等液體燃料和固體燃料兩類,而純固體燃料的運載火箭比較少,多用於助推器。偏二甲肼與二氧化氮這種方式的點火是最簡單的,因為兩者相遇便會直接點燃,橘紅色的尾焰和煙霧是其主要特徵。

剩下的則需要外部能源進行點火,液體火箭一般是先通過渦輪泵將燃料和氧化劑輸送到燃燒室,混合之後通過火花塞進行點燃,原理其實和家用汽油車差不多,只是工作方式略有不同。

蘇聯導彈之父的死因——掉進了導彈燃料裡面。


而固體火箭則是和炸彈差不多,通過火工品進行點燃,有點類似於電雷管引爆炸藥。通常看到美國人發射火箭的時候在發射臺有大量的火花,那個並非是為了發動機點火,而是為了點燃洩露出來的氫氣,不然積蓄到一定濃度,等發動機點火時會發生爆炸的危險。

蘇聯導彈之父的死因——掉進了導彈燃料裡面。


國外媒體報道,在熱帶南美洲叢林的偏遠角落,法國科學家正在混合製造固體火箭助推器燃料。這些燃料將用於火箭的初級助推器,像煙花一樣將火箭送入太空。

美國宇航局Eagleworks實驗室的科學家一直在製造和測試這種東西。研究團隊表明,該裝置只需在發動機封閉的圓錐形空腔內發射微波即可產生推力,不需要燃料。這種說法聽起來是不是不可思議?我們知道,物體獲得動力需要力的作用,火箭噴發燃料是一種反作用力,是基於動量守恆的原理,發射微波能獲得力嗎?有物質損失嗎?

各個行業都有成功失敗,在航天事業上同樣也是,而且航天事業的每一次失敗造成的損失同樣也是很大的。

下面說一個為火箭燃料殉職的事。

在德國戰敗之後,非常多的次時代科技都落入盟軍手中,其中就包括制導技術。而蘇聯最初也是以各種繳獲的德國科技為藍本,在眾多科學家研究下予以仿製才製造出自己的彈道導彈。但在數十年的武器發展中,還是有很多軍工人為此付出了慘烈的代價。

蘇聯導彈之父的死因——掉進了導彈燃料裡面。


V-2導彈是二戰中德國使用最頻繁的一型制導武器,於1942年研製成功。與V-1不同,V-2是世界上第一種彈道導彈,射程達到了320公里,在當時堪稱射程最遠的武器。由於技術相對成熟,蘇聯便以此作為基礎研製自己的彈道導彈,由前蘇聯科學家戈爾涅夫擔任主設計師。作為有著“蘇聯導彈之父”之稱的科羅廖夫的徒弟,戈爾涅夫對於導彈設計有著非常高明的見識,在接到任務後他便對V-2進行了大量分析工作,尤其是燃料的成分結構,還經常親自前往生產一線檢查。

蘇聯導彈之父的死因——掉進了導彈燃料裡面。


然而在某次檢查工作中,戈爾涅夫卻遭遇了意外,由於注意力過於集中,他沒有發現自己已經走到了燃料臺之上,一不留神踩空直接栽進了燃料罐中,僅僅數分鐘後便化成燃料中的一攤血水,連一聲呼救都沒來得及發出,場面相當慘烈。後趕來的巡視組已經找到了吞噬掉戈爾涅夫的新型燃料,發現是一種具有強烈腐蝕性的液體,連一線工作者都不得不與之保持相當的距離,可見他們所在環境的兇險程度。

蘇聯導彈之父的死因——掉進了導彈燃料裡面。


戈爾涅夫以身殉國後,眾人為了紀念他的偉大付出,也將他和師傅科羅廖夫一齊稱為“蘇聯導彈之父”。由此可見,無論哪個國家,那些為了集體而奮戰在一線的科研工作者都值得世人尊敬,正使他們的辛勤付出,才使得我們的科技發展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