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焦樹德等5位醫家臨證錦囊5則

天醫堂

導讀:

教師在帶教中結合臨床所講述的真言、警句、厄言,可稱為“零金碎玉”,同學們要記住、聽懂、用好,臨證驗之得心應手,對業醫大有裨益,可有知其要者一言而終的效果。


1. 治溼病之方,加防、芷增效


隨王綿之老師門診:“凡治溼病無論選用何方,必加防風、白芷可以增效。”時逢1987年於湖南張家界義診,後以臨證驗之體會先生授我錦囊。


詮釋:防風辛、甘、性溫。太陽經本藥,入手足太陰、陽明經,又隨諸經之藥所引而入,治風祛溼之要藥,此為潤劑。白芷辛、溫,入手足陽明經氣分。其氣芳香,可散風除溼通竅,舉凡溼濁、痰飲、諸癉等皆施治。運用防風、白芷以風藥勝溼,可疏調肝氣,利於氣化,助芳化醒脾、溫通經絡之力,故可增效。


2. 宿食停上脘,頻頻吐痰涎,鋇餐定憩室,瓜蒂散可緩


參師任繼學先生傳授:“宿食停於上脘,頻頻吐涎不止者,注意食道憩室,送鋇餐定診斷後治宜湧吐,予瓜蒂散可緩解。”

1976年任老帶大學普通班74級教學連隊於河北豐潤縣醫院實習。一老婦70歲自訴食道燒灼如割裂感,吐痰涎不斷並夾雜綠色蔬菜樣黏痰,公社衛生院疑有食道癌轉來,其女兒陪同來診十分哀痛悲觀。屆時急約放射科,親歷老婦吞稀鋇X光見食管中1/3下端有凸出狀邊緣平滑影像,擬診食道憩室,處方瓜蒂30g、赤小豆30g分別搗碎如粗末,囑回家用大米30g加500mL水煮湯,頻服,並以牙刷引吐。午後3點吐有半小時,約有一飯碗痰涎雜有酸腐飯菜,入暮患者可以喝米湯。翌日來醫院複查,食管憩室已縮小,否定了食管癌,家人問及病因,答曰:屬先天,老齡氣衰內臟鬆弛,由噎食撐開憩室而發病。

胡希恕、焦樹德等5位醫家臨證錦囊5則

胡希恕老先生

3服藥加桂面,啟動點真陽,助全身氣化

焦樹德老師查房:“隨湯藥加沖服肉桂面0.3~0.5克,啟動一點真陽可改善全身氣化。”其後遇有溼、痰、瘀又正氣不足患者,當屬虛實夾雜之證,辨證遣方之後加肉桂面(粉)沖服,驗之臨床切合實用。


胡希恕、焦樹德等5位醫家臨證錦囊5則

焦樹德老先生


詮釋:肉桂甘、辛、熱,入足少陰經,兼足厥陰血分。補命門之相火,通上下之陰結,昇陽氣以交中焦,開諸竅而出陰濁,從少陽納氣歸肝,平肝邪扶益脾土,一切虛寒致病,並宜治之。真陽稟受先天,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河圖洛書以壬癸水髒為腎,一點真陽繫命門之火,以肉桂面(粉)沖服,攜諸藥動靜互感,水火既濟,確有助全身氣化之功效。


4. 風水身漫腫,囊莖腫為疝,脈浮不口渴,急予越婢湯

誠邀胡希恕老師會診:“治風水一身漫腫,男性陰囊陰莖腫大診為水晶疝,但見脈浮不渴,急予越婢湯可治。”

1963年我在內科四樓西病區隨康廷培老師收治一腎病患者,經治已緩解兩年餘,屆時霜降晚秋時分,冒觸風寒突然發熱惡風,體溫38.2℃,全身浮腫,陰部腫脹透亮,脈浮滑不口渴。胡老診為水晶疝,宜宣肺利水加健脾溫腎。處方越婢湯加茯苓、蒼朮、黑附片。麻黃用生者18g,生石膏60g,生薑6g,大棗5枚,生甘草6g,茯苓15g、蒼朮15g、黑附片15g,水煎服。依法麻黃去節先煎去沫後,納其他飲片再煎半小時,取汁300mL,分2次服,每天服2劑。24h開始尿多,次日總尿量為2100mL,3日水腫退淨,改用參苓白朮散,易散為湯調治。其後1969年在河南寧陵辦六二六衛校帶教學生實習,診治類似病情遣方用藥基本相同亦獲效。

5. 子午熱月餘,反者道之動,停藥可愈病

董建華老師查房:“子午熱月餘,反者道之動,停藥愈病。”

適逢1975年東直門醫院二樓西病區。患者高某,19歲,北大荒知青返京。高熱惡寒身痛嗆咳,入院後予三拗三子養親湯後咳止,已無惡寒身痛,唯發熱轉為上午11時至下午3時高熱39.5℃,熱退之後精神飲食尚好,多次院內外會診,靜脈滴注清開靈,連續月餘其熱不退,人已疲憊。董老菲律賓會診回京,查房診查病人後醫囑停用一切藥物,仔細觀察5天,停藥3天后體溫於午時降至38.2℃,至5日復常。董老講病由藥物過敏而致,停藥熱退,是“反者道之動”,我輩醫生深受啟發,日後不忘用藥有慢性過敏之弊,停藥即可自愈。

6李士懋先生應用升降散的經驗 李士懋先生對凡有鬱熱者,不論外感內傷,內外兒婦各科皆用之,現綜述如下:
(—)關於升降散的組成與主治


李氏說,龔廷賢《萬病回春·瘟疫門》有”內府仙方”—首:“殭蠶二兩,薑黃、蟬蛻各二錢半,大黃四兩,薑汁打糊為丸,重一錢一枚。治腫項大頭病、蝦蟆病。大人服-丸,小兒減半,蜜水調服,立愈。”楊粟山於《傷寒溫疫條辨》說:“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晰義,改分量服法,名為賠賑散,予更其名曰升降散。”“煉蜜丸又名太極丸。”改後之升降散為:白殭蠶酒炒二錢,全蟬蛻去土一錢,廣薑黃去皮三錢,川大黃生四錢合研勻。病輕者分四次服,最重者分二次服。黃酒兩盅,蜜一兩,調勻冷服。楊氏將其列為治溫15方之總方。
葉氏所說的衛氣營血各個傳變階段的病變。以其本質是鬱熱,故皆可用升降散治之。
(二)關於用殭蠶、蟬蛻的意義
李氏說,升降散以殭蠶為君,辛鹹性平,氣味俱薄,輕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祛風除溼,清熱解鬱,為陽中之陽。蟬蛻為臣,甘鹹性寒,升浮宣透,可清熱解表,宣毒透達,為陽中之陽。二藥皆升而不霸,無助熱化燥、逼汗傷陰之弊。
溫病的本質是鬱熱。“火鬱發之”,務使鬱伏於裡之熱邪透達於外而解,這就是治溫病三字訣中的“透”。殭蠶、蟬蛻,二藥皆升浮宣透,故可透達鬱熱。溫病初起之表證.皆是熱鬱陽遏不達所致,故溫病初起,殭蠶、蟬蛻即可用之。若熱邪深陷氣分、乃至血分,其熱邪閉鬱的程度更重,雖己無表證,亦當透達鬱熱。殭蠶、蟬蛻,功在疏透鬱熱,非為表證之專設,故楊氏治溫15方中皆用之,充分體現了透邪外達貫穿於溫病治療的始終這一學術見解。

(三) 用薑黃的意義
溫病本質是鬱熱。熱邪何以被鬱?關鍵在於氣機鬱滯,鬱熱外出之路不暢。欲使鬱熱得以透達於外而解,必須展布氣機。薑黃氣辛味苦性寒,善能行氣活血解鬱。氣機暢達,熱乃透發。
(四) 用大黃的意義
大黃苦寒降洩,清熱瀉火,通腑逐瘀,擅降濁陰,推陳致新。溫病乃里有鬱熱,故用大黃以清熱瀉火,使裡熱下趨而解。
姜蠶、蟬蛻透熱;薑黃行氣血而調暢氣機,以利熱邪外達;大黃降洩,使熱下趨。四藥性

味雖然各異,但都是集中解決鬱熱這一主要矛盾。鬱熱是各種溫病、各個傳變階段的共同本質,所以升降散為治溫之總方。
(五)升降散加減
溫病由於鬱熱程度、兼挾邪氣、邪襲病位、正氣強弱等諸多不同,因而應用升降散時,尚須依據具體情況,靈活加減。
因溼遏熱鬱者,加茵陳、滑石、佩蘭、菖蒲等;溫邪襲肺者,加豆豉、梔子、連翹、薄荷、牛蒡子等;情志拂逆致熱鬱者,加玫瑰花、代代花、綠萼梅、川楝子等;瘀血致鬱者,加赤芍、丹皮、桃仁、紅花、紫草等;痰濁蘊阻而熱鬱者,加瓜蔞、川貝、黛蛤散、杏仁、竹瀝等;食積中阻熱鬱者,加三仙、雞內金、炒枳殼、焦檳榔等;陽明腑實熱瘀者,加芒硝、枳實;鬱熱重者,加石膏、知母、黃芩等;熱鬱津傷者,加蘆根、花粉、石斛等;氣血兩燔者,加石膏、知母、黃芩、水牛角、生地、丹皮、赤芍等;熱鬱兼氣虛者,加西洋參、生芪、山藥等;肝經鬱熱上擾者,加桑葉、菊花、苦丁荼、膽草、梔子、石決明等。總之,加減頗多,應用甚廣。


(六) 新加升降散

胡希恕、焦樹德等5位醫家臨證錦囊5則

李士懋老先生


李氏用升降散,恆加豆豉10g、梔子7g、連翹15g、薄荷4g,助其清透之力,名之曰新加升降散。
1.加梔子、豆豉,乃受葉天士治風溫諸案之啟發。上焦心肺所居,包括衛氣營血各個傳變階段。上焦氣機暢達,則鬱伏之熱可透達於外而解;若氣機窒塞,則逼熱入營,出現逆傳心包。所以,解決好氣分鬱熱至為關鍵。梔子豉湯,辛開苦降,宣洩胸膈鬱熱之主方。虛煩不得眠,反覆顛倒,已露熱淫心營之端倪;胸中窒,乃氣機窒塞不通。此時若不辛以開鬱,宣暢氣機,必逼熱入營,出現神昏譫語或狂躁。所以升降散加梔子豉湯,增其宣洩鬱熱之力。


⒉重用連翹者,受張錫純之啟發。張氏稱連翹“升浮宣散,流通氣血,治十二經血凝氣聚”;“治外感風熱,用至一兩必能出汗,且發汗之力甚柔和,又甚綿長。”張氏曾治一少年風溫初得,俾單用連翹一兩煎湯服,徹夜微汗,翌晨病若失。”取其清熱解毒,入心經且散熱結,升浮宣散,透熱外達。
3.少加薄荷者,取其辛涼宣散,辛以解鬱,疏風熱而外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