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態栽培技術,操作簡便、農民容易接受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民普遍追求健康安全、綠色生態的食品,按生態要求栽培出來的稻米,因健康、安全、優質和營養而深受人們的青睞。東源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從2015年早造開始,連續2a與東源縣種子管理站和東源縣金穗福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在東源縣漳溪鄉群星、井口、燈塔鎮黃埔地、連塘、上莞鎮冼川、李白、船塘鎮老圍等村建立試驗示範基地,開展水稻生態栽培技術研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相關技術規程作為河源市地方標準在2016年12月通過發佈和實施。

水稻生態栽培技術,操作簡便、農民容易接受

1 水稻生態栽培技術的技術原理和體系分析

水稻生態栽培技術就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產地優良的空氣、水、土等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和氣候條件,以稻田生態系統為中心,以生產安全、優質稻穀為目標,通過協調運用系列的生物和物理栽培技術,以旱播稀植育壯秧為主體,配套形成一整套的技術體系,包括選擇優質高產良種、培育壯秧、合理調控灌溉、增施有機質肥、稻鴨共育、綠色防控病蟲草鼠螺害等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各種綠色防控技術和適時收割等綜合技術,確保生態保護與提高水稻的產量與質量的有機統一,保障水稻生產、稻田生態和稻穀質量安全。

水稻生態栽培技術,操作簡便、農民容易接受

2 水稻生態栽培技術要點

  • 2.1品種選擇

結合當地的環境、氣候和種植條件,選擇經過農業部門審定,並經過連續2a的生產試驗,適宜當地種植,米質優、抗逆性、抗病性強的當地主推水稻品種。

  • 2.2浸種

在浸種前3~5d,先將種子用曬具在溫和的陽光下薄曬2~3h,未精選種子要過篩,篩出草籽和雜質,提高種子淨度。浸種前用清水進行清洗。浸種1d,浸種過程要換水2~3次,浸至穀殼顏色變深,谷種呈半透明狀態,種子吸脹後便進行催芽。

  • 2.3催芽

浸種後用雙層、溼潤麻袋催芽,早造氣溫低時可在地面墊1層無病稻草,

將1條麻袋鋪好,把種子均勻地鋪在上面,再將另一條麻袋蓋在上面。谷種升溫後,控制溫度在35~38℃,溫度過高要翻堆,過低則潑溫水,經20h左右,谷種即可露白破胸。同時可適當攤開降溫煉芽,至芽長半粒谷,根長1粒谷時可播種。

水稻生態栽培技術,操作簡便、農民容易接受

2.4育秧管理

2.4.1苗床準備:選擇無汙染、地下水位淺、排灌條件好、光照充足的水旱田作為苗床,施足有機肥,全層施並漚田15d以上,以培肥地力。

2.4.2播種:每667hm²大田雜交稻需種量1~1.5kg、常規稻需3~4kg,秧床面積70~100hm²,每667hm²秧田播種量7~8kg,播種時來回散播,確保播種均勻,播後壓種。期間人工除草1~2次。

2.4.3播種期:具體播種期為:早造在3月上旬,插植秧齡期25~30d:晚造7月上旬左右,插植秧齡期20~25d左右。

水稻生態栽培技術,操作簡便、農民容易接受

2.4.4秧田管理

秧田每667hm²施1.5℃優質腐熟無汙染的有機肥做基肥。早造播種後要防止倒春寒低溫天氣,應在秧田畦面搭竹架履蓋尼龍薄膜,如日均氣溫穩定在12℃以上時,可晝夜煉苗,並逐步揭膜。施好秧苗二葉一心斷奶肥和三葉一心促櫱肥。二葉一心斷奶肥一般可施腐熟人糞尿,秧苗生長進入三葉時每667hm²用0.5℃無汙染腐熟人糞尿或沼氣液肥稀釋後施用,起秧前7d每667hm²施用0.5℃稀釋的無汙染腐熟人糞尿或沼氣液肥。

水稻生態栽培技術,操作簡便、農民容易接受

2.5大田管理

2.5.1大田選擇:生態稻穀生產基地必須具備良好的生態環境,其溫度適宜、陽光充沛、雨量充足、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空氣清新、水質純淨的區域作為生產基地。

2.5.2整田:晚造收穫前可種上紫雲英等綠肥,如未種綠肥的在水稻收穫後及時進行犁冬曬白,改良土壤物理性狀;種上綠肥的稻田在早造移植前15d耕翻,使綠肥能迅速腐爛,再多次翻耙;晚造移植前將田進行兩犁兩耙,達到平、爛、淨的標準。

2.5.3移栽期:適宜的插秧葉齡為6片左右,早稻在4月初,晚造在8月5日前。

2.5.4插植規格:一般每667m²插植1.7~1.8萬棵,高肥力稻田667hm²插1.4萬棵。每穴插1~2苗,淺插勻插。

水稻生態栽培技術,操作簡便、農民容易接受

2.5.5施肥

基肥一般每667hm²施用800~1000kg腐熟後的堆肥,均勻撒施田面;移栽後3~5d施返青肥;10d後追施分櫱肥,可選用沼氣液或廄肥;20d左右每667hm²施發酵後花生麩肥50kg,並開始耘田1次,再過10~15d第2次耘田,在移栽後1個月內完成耘田2次。幼穗分化後施1次腐熟後的堆肥;後期視禾苗長相可補施1次沼氣液肥。

2.5.6水份管理

平時注意水份管理,做到以泥皮水拋秧,淺水插秧;移栽後以薄水促分櫱,在苗數達到80%時應多露輕曬田,以增加土壤氧氣,促進新根抽發、深扎和調控分櫱,提高有效穗數,增強抗性,防止倒伏;幼穗分化初期至抽穗揚花期灌回淺水,保持溼潤;收穫前5~7d灌跑馬水,切忌過早斷水,防止後期高溫催熟,導致穀粒不充實,影響水稻產量。

水稻生態栽培技術,操作簡便、農民容易接受

2.6病、蟲、草、鼠、螺害防治

貫徹綠色植保理念,堅持綜合防治技術,做到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相結合,立足於從農田生態系統總體出發,以保護、利用稻田有益生物為重點,協調運用生物、農藝人工、物理等措施,控制有害生物的發生與危害。根據當地農業部門掌握的水稻病蟲害有關數據以及往年資料,將病蟲害對水稻的危害進行及時研究、分析,從而針對性地採取防控技術措施,突出抓好水稻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白葉枯病和稻飛蝨、稻縱卷葉螟、螟蟲以及稻田雜草、鼠、螺害防治,確保水稻正常生長。

水稻生態栽培技術,操作簡便、農民容易接受

2.6.1除草

採用水早輪作種植制度和做好稻田犁冬曬田工作,消除多年生雜草;進行種子精選或過篩處理,防止和杜絕雜草種子夾帶入田;應用人工除草,弘揚傳統刨耘田,另外,秧田期人工拔草1~2次,大田分櫱期適時進行耘田拔草。

2.6.2病、蟲、鼠害防控

農業防治上選用抗病蟲品種,培育壯秧,制訂合適的肥水管理、作物輪作和多樣化間作、套作計劃,提高植株抗病蟲害能力;建立病蟲統防統治,實行病蟲害社會化防控;必要時選用允許使用的植物源、生物源藥劑防控。生物防治上改善害蟲天敵的棲息地,引入、繁殖和釋放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敵;淹水滅蛹,對冬種田、綠肥田灌跑馬水,及時春耕灌水7~10d,可淹死越冬幼蟲和蛹;稻鴨共生,移栽後禾苗開始返青分櫱時,稻田放養雛鴨,在破口抽穂前收回鴨子,利用鴨子來捕食稻田害蟲和福壽螺,減少和控制稻田病蟲害發生,同時鴨子還能啄食雜草,鴨糞還可以作為有機肥料,提高土壤肥力,與此同時,又可增加經濟收入;保護蛇類,利用蛇類捕食老鼠。物理防治上推廣應用殺蟲燈、信息素誘劑、色板誘殺害蟲等綠色生態防控技術,應用殺蟲燈誘殺三化螟、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蝨等害蟲;集中使用性信息素,在螟蟲越冬代和主害代始蛾期至終蛾期誘殺螟蛾,減少田間蟲量,採用人工摘葉除卵或動物捕殺。

水稻生態栽培技術,操作簡便、農民容易接受

2.7適時收穫

水稻適時收穫是優質稻米生產的重要環節。水稻成熟後要適時收割,過早收割,青谷多,出米率低,產量也受影響;過遲收割,過於成熟的穀粒會掉下來,米質也會降低。

3 結語

通過連續2a的水稻生態栽培技術研究和總結,我們認為這是一項適應性廣、操作簡便、農民容易接受的可複製的實用型技術,而且生產出來的稻穀品質優良、產量高、健康安全有營養。與此同時,該項技術全程提倡不施用化肥和噴用化學農藥,採用一系列的原生態的生物科學技術和物理栽培技術,對保護生態環境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是當前全國各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和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新舉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