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过命!中山援鄂57名队员以最硬的“鳞”打最硬的仗

“再见了湖北,你们说我们为你们拼过命,我们何尝不是被你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从今以后,这里的全部冷暖疼痛,都会快速地传递到我们的心间。”这是昨天一早,中山第一批援鄂队员钟真溪在告别武汉时发在朋友圈的文字。

拼过命!中山援鄂57名队员以最硬的“鳞”打最硬的仗

昨日清晨,中山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部分队员即将启程返回广东。长江日报记者 詹松 摄

从2月9日到3月20日,前后41天,中山派出四批队员57人奔赴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线。41天,中山与湖北,山川异域,与子同袍;41天,中山拿出了最硬的“鳞”,和湖北一同迎战最硬的仗;41天,很短,战士们出征仿佛就在昨天;41天,很长,奋战在一线的每分每秒都镌刻成慢镜头藏于心头,永生难忘。中山难忘楚水,即便解甲归家,粤鄂两地,依然情深意长。

◆打硬仗:他们为湖北拼过命

最令人恐惧的往往是未知,而第一个上阵,往往要付出极大的勇气。这场抗疫战中,医护人员就是冲锋一线的战士,面对的是看不见的敌人——新冠病毒。

拼过命!中山援鄂57名队员以最硬的“鳞”打最硬的仗

当地交警做好列队欢送的准备。 袁鄂 摄

第一批援鄂队员,来自火炬开发区医院的王岩是一名“90后”,也是一名党员。经过3日培训后,2月12日,作为广东省护理组第一批成员,首批进入武汉方舱医院的任务,落在他的肩上。

入舱前,他只吃了两个小面包,喝了一小口水。由于首次入舱,很多流程都要捋顺,最难和最危险的是脱防护服,脱完防护服,他已经近10个小时没喝过一口水。“那天就是靠着必胜的信息和决心在支撑着自己。”回来之后,他还做好工作记录,分享给队友,流程捋顺之后,后面队员再进舱,过程会更流畅。

在荆州市松滋,中山的援鄂大部队在这里打了一场最硬的仗。

2月12日抵达松滋后,广东援助松滋医疗队领队、中山市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袁小玲连酒店入住都没办,当日便展开调研,如行军打仗一般,立即决定要集中收治,将当地一所医院大楼改建为隔离病房,“只要是肺有问题的,不管是疑似、还是确诊,全部送到我这里来!”巾帼之音掷地有声。

2月14日晚改造开始;2月16日上午改造完毕,下午开始收治第一批病人;2月21日,松滋市的新冠肺炎病人全部集中在此处。快速决策、统筹调度、克服改建难点,中山的医护人员自发加班加点,打扫病区、铺床、消杀等,第一场硬仗顺利拿下。

“广东速度”“松滋速度”的背后,是两地医务人员,以及当地政府的决心与无缝配合。

◆医患情:方舱“网红”阿布写感谢信

武汉方舱医院像一座微缩城市,一名新冠肺炎感染女孩阿布在“小红书”写下70多篇方舱日记,为市民还原医院现场。医护人员带大家跳广场舞、医院里的爱心树、消防学习、医患大合唱……阿布的镜头,成为网友们了解方舱医院的窗口,她的《方舱日记》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

拼过命!中山援鄂57名队员以最硬的“鳞”打最硬的仗

58岁的胡阿姨病情转好后和中山医护人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黄健凤对这位乐观的小姑娘印象深刻。“医护人员进舱不能带手机,她经常乐呵呵地帮我们拍照,说帮我们通过网络向家人报平安。”

临别那天,阿布给照顾她的第一批援鄂队员黄健凤、艳儿、巧玲等写了一封信,文字不多,但纸短情长。“你们每一句细心的问候,每一次耐心的解释,每一句鼓励都提升了我们的抗疫信心和决心,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有了抗击病魔的勇气。”

阿布还和中山队员们有个美好的约定:等疫情过后,我给你们当向导,带你们去武大看樱花,观赏黄鹤楼,吃地道的小吃!

在松滋,有位病情好转后和医护人员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的胡阿姨让很多队员印象深刻。 58岁的胡阿姨一家几乎都中招,胡阿姨2月3日一入院就被确定为危重症。2月16日之后,广东医疗队抵达松滋,袁小玲、周红梅等专家与当地医生联手组建新的专家团队对她进行悉心治疗。

胡阿姨走过一段悲观和沮丧的日子,中山的队员们每次换班时,都会向她自我介绍,竖起大拇指给她打气加油,隔着面罩告诉各项指标好转、家人已出院、孙子照顾得很好等各种好消息。

2月28日,胡阿姨的病情明显好转,由重型调整为普通型。当医生告知这一消息时,她情不自禁和医生们一起唱起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路人的鞠躬:最朴素的致敬

来自普通人的谢意,更令人动容,也让中山的医疗队员们倍觉肩上责任重大。小榄人民医院的黄小强记忆最深的是这样一件小事。

拼过命!中山援鄂57名队员以最硬的“鳞”打最硬的仗

中山援鄂医疗队即将启程返粤,送别人群拉起“武汉人民感谢您”的横幅。 长江日报记者 詹松 摄

有天他一个人坐着医疗队专用的车,车在红绿灯处停下,一个上了年纪的大爷停下脚步,向着黄小强的方向,深深鞠躬。车子发动,缓缓前行,“我回头望着,他就这么鞠着躬,许久后才立起身。”

黄小强当时眼睛就湿了,“百姓如此信任我们,我们更加不能辜负。”作为一名院感专家,黄小强要做的是,成为医护人员的“盔甲”, 保护医护人员“零感染”,“他们安全,才能更好战斗在一线。”

这样自发、朴素而真挚的致敬还有很多。第一天达到松滋时,当地公安列队鸣笛欢迎;康复者出院时,久久站在门口,道了一声谢,再道一声谢;回程的时候,沿路司机摇下车窗,向队员们挥手致谢。

将近1个月进驻武汉方舱,22岁的李巧玲每天领舞,很多患者见到她的背影就能叫出她的名字。病友常问:“你这么小,会不会想家啊?吃得习惯吗?”李巧玲说,“有个大姐还邀请我,疫情结束后,到她家吃顿饭。”从小恋家的李巧玲,在方舱医院里竟然找到了家的感觉。

黄健凤等队员留下了很多患者的微信号。得悉她们昨天回家,不少患者纷纷发来微信祝福:“你们终于可以返家了,感谢你在方舱时的关心和照顾。一路顺风。”“感谢不远千里的照顾,祝往后的生活和工作顺利。”

◆为抱薪者“拾柴”,为逆行者暖心

在一线迎战的同时,前方战士们的衣食住行、冷暖凉热也被时刻记挂心上。

中山队员、东升医院梁少凤新加了很多个微信群,“战荆州总群”“医警一家亲”“楚星酒店夜班接送群”……从松滋再转战到荆州市,每到一个地方,梁少凤都能感受到当地无微不至的照顾。

拼过命!中山援鄂57名队员以最硬的“鳞”打最硬的仗

年纪最小的中山援鄂医疗队队员,21岁的林燕云(中)昨日返粤前,在高铁站与当地送别的民警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每天早餐、午餐、晚餐,都会有专人提醒我们准备好了。经常问我们,是否符合口味,想吃什么。”从电热毯到保暖衣、袜子,甚至指甲剪都准备好。夜班接送群,每天会有“民警大哥”全程护送,寒冷的夜里,酒店、医院走五六趟。昨天离别时,有位民警发了这样一句话:“各位战士,你们是荆州的英雄,很荣幸和你们一起并肩作战,祝你们一路平安!”

从消杀保洁到物资采购、从饭菜口味到保暖御寒,从内保到出行安全等,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中山队员李玲说:“后勤安排得妥妥的,有时都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我们喜欢松滋人。”当地志愿者还自制奶茶和当地特色美食送到酒店,一解很多队员对奶茶的相思。

在一线奋战,接触得最多的是当地的医护人员。“当地医院的护士跟我们搭班,护士长都会把脏活累活先安排给当地护士,比如收垃圾、拖地……她们尽量自己来。”中山队员胡玉霞说。

2月14日情人节这天,已经在松滋市开展工作的中山中医院护士熊彩霞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当日下午15时许,“平安松滋”的小编为熊彩霞送上爱人录制的“熊孩子”给妈妈的祝福视频,让熊彩霞红了眼眶。这仅仅是因为,熊彩霞的爱人在微博上留了言,便有了这样一件暖心事。

“医疗队的家人们,请您们放心,您们的亲人在前线守护生命,松滋警方、松滋人民都将全力守护好他们!”这句承诺如今已实现,中山57名队员平安而归。

湖北一战,终有离别。不舍,是中山全体队员的共同感受。

梁少凤在3月18日,值完最后一班。“没有拍照,我把战斗过的地方,看了一遍又一遍,想把这一幕都刻在脑海里。来湖北这么多天,认识了很多人,虽然我从未见过你们真正的脸,我不知道下次是否能在人海中认出你们的眼睛,谢谢你们和我们一同抗疫!湖北再见,我们还会再来。”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统筹/记者 李玮玮

◆二审:彭晓剑

◆三审:岳才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