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前爸媽做好5件事,孩子絕無“叛逆期”!

“哎,頭疼。我喊孩子往西,他偏要往東,現在的小孩兒都這般叛逆嗎?”

“我說孩子一句,他要頂我十句,這叛逆勁兒也不知道從哪裡帶回來的。”

“甭提了,孩子不聽話,家長天天在班級群裡被點名,我的老臉都丟光了。”

“這個天氣,明明該穿兩件衣服,孩子偏偏要穿短袖,真是氣得我肺疼!”

……

11歲前爸媽做好5件事,孩子絕無“叛逆期”!

提到“叛逆”二字,家長們似乎都有無數苦水要傾倒,有的甚至滔滔不絕地數落一天一夜也停歇不了。其實,並非所有孩子都有叛逆期,孩子叛逆與否的關鍵在於家庭教育!如果在孩子11歲之前,父母肯堅持做好以下五件事,我相信你們終將收穫一個絕無叛逆期的孩子。

1.陪伴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兒

這是一個看上去很簡單,但很少有家長能夠真正做好的事情。在網絡極其發達的時代,大人眼中看到的永遠是孩子沉迷於手機、電視、遊戲,卻不曾反思自己究竟是怎樣一個榜樣。

出門在外,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幕:爸媽牽著孩子過馬路,不僅僅侷限於在等綠燈的途中看手機,就連在走斑馬線的時候,他們也不忘盯著自己的手機屏幕;公交車上,明明沒有座位的情況下,孩子扶不穩欄杆,可家長卻任憑孩子晃來晃去,也捨不得將手機鎖屏扶著孩子;公園裡,孩子抱著父母的大腿,希望他們能夠陪自己玩玩,任憑孩子怎麼哭鬧父母也不管,因為他們自個兒玩著手機,根本沒空搭理孩子……

11歲前爸媽做好5件事,孩子絕無“叛逆期”!

陪伴孩子這件事情,在如今的很多家長心中便是——孩子玩孩子,父母玩父母的,只要孩子的人生安全沒有威脅便是自己對孩子的陪伴。

曦曦媽奉勸各位一句:低質量的陪伴孩子十天,不如高質量的陪伴孩子一小時。孩子是一個非常敏感的群體,他能夠根據父母的行為和言語,來判斷父母是否在用心地陪伴自己。或許你的工作確實很忙,又或許下班回到家之後你的確很累,但是無論如何請你一個星期至少抽出半天時間陪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長期得不到父母用心地陪伴,孩子會極度缺愛,而很多孩子叛逆的目的,不過是為了吸引父母的關注度和注意力。讓孩子從小生活在有愛的環境中,孩子根本叛逆不起來。

2.不要隨便打罵孩子

“我自己的孩子,我想打就打,想罵就罵,你一個旁人有什麼資格說三道四?”我相信對於這句話,大家並不陌生。亦或是常常聽別人說起,亦或是自己也常常將此掛在嘴邊。

11歲前爸媽做好5件事,孩子絕無“叛逆期”!

是的,現實生活中,把孩子當做自己私有物品的父母可真不少。面對這一觀點,他們往往會平靜地反駁:“我自己的孩子,不是我的私有物品,那能是誰的私有物品?”首先,他的確意識到了孩子和他的血緣關係,但是他卻忽略了孩子本就不該被他當做一個物品,因為孩子有思想有靈魂,是一個人!

工作上,同事之間相處不融洽、做事出紕漏被領導責罵,怒火無處發洩,回到家隨便揪著孩子一個小小的過錯,就劈頭蓋臉地痛罵;生活中,夫妻之間、婆媳之間但凡有一點點嫌隙,苦於不能把對方怎樣,便轉過身把憤怒嫁接到孩子身上……

弱小、無助的孩子,從小就成了父母發洩脾氣的工具。長期以往,孩子不僅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甚至小小年紀就有了離家出走的決心。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壞情緒,不把工作中的情緒帶回家,不把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發洩在孩子身上。隨意打罵孩子,一方面可能致使孩子變得內向、自卑、自閉、抑鬱,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讓孩子,成為父母這種被情緒牽著鼻子走的人。

11歲前爸媽做好5件事,孩子絕無“叛逆期”!

3.多給孩子一些自主權

控制慾這個問題,在很多家長身上真是展現得淋漓盡致!孩子應該穿幾件衣服;孩子的衣服應該如何搭配;孩子的零花錢應該用來買什麼;孩子應該吃幾碗飯;孩子應該梳什麼髮型……所有的一切,孩子們都沒有自主權可言。

而這期間,如果孩子不願意遵循父母的安排,不願意被父母控制,父母就會以打罵的形式逼著孩子就範;如果孩子也想有自己的堅持,但最終還是會在家長的軟磨硬泡下沒了奢望;如果孩子也想父母尊重自己,可話還沒說完,就被父母嚴厲的神情逼回去了。

用很多父母的話來說:“不管孩子,又怕孩子要翻天;管了孩子,又怕孩子習慣了被管,從而沒有主見。”是的,這裡牽涉到一個度的問題,也是一個家長們難以把控的難點。對此,曦曦媽建議各位家長,在大的方向上面我們做一定的引導,但在小的細節上面,我們可以給予孩子一些適當的自主權。

比如孩子今天想穿什麼衣服,只要符合今天要去的場合,孩子怎麼穿都可以;比如孩子今天想吃多少飯,如果這一餐孩子不餓,我們可以允許孩子不吃,如果孩子很餓,我們也可以允許孩子適當的多吃一點。

11歲前爸媽做好5件事,孩子絕無“叛逆期”!

長期生長在父母的管控之下,孩子會沒有自主權,也難以獨立。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把握好其中的度,讓孩子既有自主權,也不至於誤入歧途。

4.不要用命令的口氣說話

說話的語氣和說話的技巧,是無數父母畢生都需要學習的課程。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孩子上廁所忘記了關燈。有的家長見此情形,會故意擴大影響,對孩子厲聲厲色地說:“我跟你說過好多次了,上了廁所要關燈,你是沒長耳朵還是沒長腦子?你是覺得電費不要錢嗎?有本事你去掙錢呀!一天只曉得浪費,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有的家長見此情形,會火冒三丈地說:“你把我說的話都當耳邊風了嗎?上完廁所要關燈,我跟你強調好多次了!再記不住,看我不打死你!”

如果你以這樣的口吻給孩子說話,就算是孩子馬上去把廁所的燈了,但孩子依然對父母的批評表示很不屑,反而增加了不少厭煩。如果我們換一種語氣,溫柔地提醒一句:“兒子,廁所的燈你又忘記了哦。”此時,孩子會有一股愧疚感,覺得自己又忽略了這件事情,並且會以最快的速度去把燈關掉。

11歲前爸媽做好5件事,孩子絕無“叛逆期”!

在孩子11歲之前,或許你用命令的口吻說話,孩子不敢反抗。但隨著孩子個頭的猛增,再加上即將進入初中階段,孩子會產生一種“我已經長大”的錯覺。於是乎,他開始懂得保護自己,開始和父母頂嘴、反抗、較量。

改掉自己喜歡命令孩子的臭毛病,在說話語氣和說話技巧上面仔細鑽研鑽研,你會發現其實並不是孩子要惹你不爽快,而是因為你自己對孩子的態度有問題。

5.傾聽孩子的心聲和想法

無數家長,喜歡盲目自信,覺得自己對孩子瞭解得十分透徹。但進入青春期之後,對孩子心裡所想,家長們卻只能依靠偷看日記本、跟蹤孩子、向老師和同學打聽來彌補自己的空缺。很多家長覺得這是孩子長大了翅膀硬了的表現,卻忽略了自己以往對孩子內心的關注。

回想一下過去,孩子一臉興奮地給父母分享自己在學校的點點滴滴,可父母卻以我很忙為由,拒絕聆聽;孩子無比開心地個父母訴說自己今天都遇到了哪些有意義的事情,可父母卻覺得這些都是無足輕重的小事,不值一提;孩子有些沮喪的告訴爸媽自己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可父母卻拋下一句“你不惹別人,別人幹嘛來惹你?”便不了了之……

11歲前爸媽做好5件事,孩子絕無“叛逆期”!

長期喜歡把孩子的話堵回去,長期喜歡以自己忙為藉口搪塞孩子的分享,是無數父母最終只有靠猜來了解孩子內心的根源。

我們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分享,或許對於你來說無足輕重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卻有特別的意義。孩子之所以對你分享,是因為孩子覺得你是最值得他信賴的人。而如果你總是不願意聆聽孩子的這些聲音,時間長了孩子又怎會自討沒趣呢?

——————

沒有天生叛逆的孩子,更沒有天生就跟父母做對的孩子,一切孩子叛逆的後果,都是父母當初在家庭教育方面不負責任的結局。以上幾點,您贊同嗎?歡迎和曦曦媽一起探討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