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水鏡先生說諸葛亮“得其主而未得其時”?

yvdlhq


從天下大勢上看,此時曹操已經大敗袁紹,統一北方,打敗袁紹意味著曾經群雄割據,諸侯在戰亂中的平衡已經被打破,成為曹操一家獨大之勢。南方各諸侯之力都不得與曹操抗衡。所謂不得其時,其意便是如果劉備與孔明或早相識幾年,征伐天下就沒有這麼難了。試想假如劉備從陶謙提領徐州時,有諸葛亮在身旁,曹操能拿下徐州嗎!此時若有諸葛亮在旁,定會在群雄逐鹿中定能得到更大地盤。

而今,曹操卻已經擁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其他諸侯,憑實力單獨已經絕對不可能與曹操抗衡了。而此時劉備駐紮新野小城,兵不過數千,又怎麼有實力和已經傭兵五十多萬戰將數千的曹操抗衡呢?

此時,劉備還面臨著荊州蔡冒蔡氏的威脅。想在這種情況下,得到天下豈不是笑談嗎!江東孫策勢力也絕不可小覷,從當年項羽帶領江東子弟,打天下之時,便一直流傳著江東子弟多才俊。劉備想成就大業這些勢力哪個都不敵。

正如水鏡先生所料,劉備、諸葛亮傾其一生征伐天下,最後還是半途而廢!這說明了一點,便是隻能三分天下,而劉備沒有攻取天下的實力。

有另一種相反說法,便是如果諸葛亮得其主,又得其時,那便是劉備得徐州之後,諸葛亮輔佐,定會壓制曹操勢力壯大,然後以袁術稱帝為由,南征袁術得淮南,再西取荊州這樣一來劉備便是可以做到聯合袁紹滅到曹操。這樣天下方可大定。一統天下的便是劉備了!

水鏡先生認為,諸葛亮投奔劉備太晚了。加上劉備此時已經將近五十,此時的劉備還是沒有任何地盤,想攻取天下,哪是幾年十幾年就可以完成的呢!曹操已經統一北方,赤壁之戰後醒悟,統一天下絕不是十年二十年之功,是幾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實現。

可見,諸葛亮的確是,得其主,不得其時啊!



斷琴抿紅顏


徐庶因為母親被曹操接走,無奈之下被迫離開劉備要去投奔曹操。因為劉備對徐庶很好,所以臨走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這裡必須要提一下,三國時候像諸葛亮,徐庶這樣的謀士,基本大家都是互相認識的。尤其是當時的荊襄名士圈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大家互相推薦來推薦去。當然,這也是我基於史料進行的推理。就像現在找工作也有人搞內推是一樣的。

其實當初劉備三顧茅廬見到諸葛亮之前先見到了司馬徽,也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對劉備又是一頓捧諸葛亮,說是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關羽和張飛認為諸葛亮言過其實,有自吹自擂的嫌疑。司馬徽替諸葛亮正名說:我認為諸葛亮是有姜子牙和張良那樣的才能。別人的證明總比自己誇自己有說服力,這也使得劉備更加迫不及待想要請諸葛亮出山了。

終於,劉備功夫不負苦心人,隆中對之後諸葛亮感念劉備的真誠,於是決定出山輔佐劉備。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諸葛亮跟僕人交代了一些細節,也跟司馬徽等老朋友告了別,然後高高興興地跟著劉備走了。之後司馬徽一邊跟朋友下棋,一邊嘆氣說了一句: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呀,惜哉!惜哉!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諸葛亮雖然找到了願意輔佐的主公,但他沒有一個好的時機啊,太可惜了!

不得不說司馬徽這個人無論是看人還是對形勢的判斷還是非常準確的,後來的歷史發展也得確被他言中了。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時,最終還是沒能幫助劉備一統天下。

司馬徽分析的很有道理,理由也很簡單,其實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自己已經說明了:

第一,中國的北方基本都被曹操控制了,且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義上曹操出師有名,實力上曹操也是擁兵百萬,戰將千員。而這個時候劉備除了關羽和張飛仍然一無所有,連個地盤都沒有。

第二,江南一帶也基本被孫權佔據了,江東易守難攻,國險民富。而且孫權手下同樣是謀士,將軍一大堆,並且已經經過了三代人的努力發展,這也不是劉備可以比的。

第三,按照諸葛亮的謀劃,只剩下荊州和益州。雖然最終劉備得到了這兩個地方,但是益州這地方雖然易守難攻,但是想出來也很難。如果荊州再一不小心丟了,得到天下的概率幾乎為零。事實是荊州最後確實被關羽弄丟了,諸葛亮最終也沒能成功。

經過這樣一番分析,司馬徽不難得出結論。劉備這個人根基太薄了,起點太低的人想成功真的很難。所以他才說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史海扯談


水鏡先生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說諸葛亮投靠劉備的時機還不太合適。我們都知道,在當時,曹操、孫權和劉備三家爭雄的時候,劉備是勢力最弱小的一方。在諸葛亮未入夥時,劉備還是一個居無定所的流寇,他當時也是借劉表的地盤暫時落腳。諸葛亮輔佐劉備這一支最弱的勢力,註定最後要活活的累死也不會有太大作為。結果就如同水鏡先生預測的那樣,僅管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也難以扭轉劉氏政權最先滅亡的命運。事實上,在諸葛亮去世不久,劉備的兒子劉禪就向伐蜀魏將鄧艾投降了,成了三國中最先滅亡的國家!


中華好兒孫42595611


得其主是指諸葛亮遇到劉備這樣的明主,能讓諸葛亮充分展現才華,施展抱負的明主。從諸葛亮出山後,確實如司馬徽所說,諸葛亮遇到明主,劉備事事都問諸葛亮,用劉備的話說他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其實反過來也一樣,諸葛亮也得到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未得其時,我認為有兩點:一、指的是時機。諸葛亮出山時,當時天下大亂,曹操控制著北方,孫權控制著南方,曹操勢大挾天子以令諸侯,王朗說了:帶甲百萬,良將千員,爾等乃腐草之螢火,怎比得上天空之皓月。孫權之東吳已立三世,深得民心。而劉備將不過關,張,趙雲兵不過三千,還尚無立足之地。面對當時的社會形態,就是水鏡先生說的時,也是人們常說的生不蓬時啊!最終辛辛苦苦,操勞一生,壯志難酬空悲切!

二、指的是形勢。王朗說到:天數有變,神器易更,此乃自然之理也。為何強要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時代變遷,朝代更替是自然法則,漢室衰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被取代是歷史的發展,大勢所趨,任何人都是無法逆轉的,任何人試圖阻礙歷史的進程都將是徒勞無功。諸葛亮最終未能匡扶漢室就是這道理。諸葛亮一生忠於漢朝,恢復漢室是他一生的心願!確實令人敬佩。但他的思想沒能與時俱進,準確把握時代特徵,一味想著恢復已經腐朽的漢室江山,其觀念與行動未能與時代一起變化,一起進步,未能去認識,把握和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循守舊的思想與時代對立,在歷史進程面前,你就是有著匡扶宇宙之能也必然是被淘汰的。

司馬徽就是洞悉事物的本質,才道出諸葛亮:“得其主,未得其時”最終操勞一生。





洛崖子


小小滴吟兒,吟古吟今吟你我,關注我,我們一起解讀歷史!

為什麼水鏡先生說諸葛亮“得其主而未得其時”?我們細細道來:

諸葛亮出山之時,年齡不過二十出頭,但他安邦定國之才,常自比管仲樂毅,他的師父龐德公給他起了個響亮的名號,名曰臥龍。既然是龍,必能吞雲吐霧,翱翔於九天之外,不可能甘願埋沒于山丘野壑中。正所謂良禽擇佳木而棲,良臣擇明君而侍,諸葛亮雖是隱居,但其實是待價而沽,而且他自視甚高,他要的是身居高位,他要的是絕對權力。

有哪些領導可供選擇呢?誰能滿足他的要求呢?北面有曹操,雄踞北方,實力最為雄厚,加之其挾天子以令諸侯,乃漢室正統,且曹操愛才惜才,主張唯才是舉;東南有孫權,稱霸江東,實力次之,他知人善任,善於以感情籠絡人心;西南有劉璋,佔據益州肥沃之地,但他昏庸懦弱,益州早晚會被別人奪走;中部有荊州劉表,他是守成之主,不思進取,各方軍閥對荊州垂涎三尺;還有漢室宗親劉備,胸有大志,聲望很高,但東奔西走,始終未有立足之地。

採用排除法,諸葛亮首先排除了劉表和劉璋,剩下三個選項,曹操、孫權和劉備。

諸葛亮首先想到了曹操,曹操是三國爭雄中,最有可能笑到最後的,但是曹操手下人才濟濟,比較出名的謀士有荀彧、郭嘉、賈詡、荀攸、程昱、劉曄等等,個個都是奇謀善斷之士,才能都不弱於諸葛亮。最為曹操讚許的郭嘉,只混了個個軍師祭酒的職務,所謂軍師祭酒,其實就是個沒有正式編制的丞相府的屬官,根本沒有任何權力。諸葛亮去了,又能如何呢?諸葛亮首先排除了曹操。

其次諸葛亮又考慮了孫權,孫權手下能臣強將也不少,謀士有魯肅、周瑜,文臣有張昭、顧雍、諸葛瑾等,孫權知人善任,重情重義,自己的親哥哥諸葛瑾,才能雖不如自己,尚且得到重用,諸葛亮去了,應該能有一番作為的。但諸葛亮期望值比較高,孫權給不出他想要的職位,因為周瑜已經幹了大都督,諸葛亮去了之後最多隻能屈居周瑜之下,幹個謀士什麼的,躋身不到權力核心。是否選擇孫權,諸葛亮猶豫不決。

再次諸葛亮考慮了劉備,劉備武有關羽、張飛和趙雲,都是能征善戰的虎將,唯獨缺少駕馭他們的軍師,諸葛亮去了,倒是能手握大權,身居高位。但是劉備勢單力薄,連一塊根據地都沒找到。諸葛亮也有一絲顧慮。

諸葛亮躊躇未定,不知作何選擇時。而他的好朋友卻替他做了選擇,誰呢?徐庶和司馬徽,他倆比較看好劉備,不失時機的推了諸葛亮一把!

先是徐庶化身單福,幫劉備打了一場翻身仗,緊接著便藉口母親被曹操擄去,準備離開劉備,前往曹營,臨行前特意推薦了諸葛亮,並把諸葛亮一個勁的猛誇,說自己若是寒鴉,諸葛亮就是鳳凰;自己是劣馬,諸葛亮就是麒麟。劉備有些心動了!

徐庶又擔心諸葛亮不去,特意騎馬來到臥龍崗,和諸葛亮說了舉薦他這件事,諸葛亮當場就氣懵了!

就如《三國演義》中所描寫:孔明聞言曰:“君以我為享祭之犧牲乎!”說罷,拂袖而入。

可見,諸葛亮當時還沒做好決定,劉備不一定是他的首選。所以他才如此激動。徐庶碰了一鼻子灰!

緊接著,司馬徽出馬了!他幾次三番的跑去劉備那替諸葛亮造勢,說諸葛亮才能超過姜子牙和張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如果這個超級大腕要被別人搶走,那就悔之晚矣了!劉備這下徹底心動了,立馬就要動身去請諸葛亮。司馬徽見已促成好事,就飄然而去了,臨走時說了一句摸不著邊際的話:“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後來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吃了閉門羹,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真身,再三邀請其出山輔佐,且看諸葛亮是怎麼說的呢?

亮久樂耕鋤,懶於應世,不能奉命。

這不一定是諸葛亮故意謙讓之詞,更像是他內心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他或許真沒把劉備當做最佳人選。最後劉備使出殺手鐧,一個勁的哭,諸葛亮毫無辦法,劉備怎麼著也是個漢室宗親,他都這樣屈尊相邀了,怎麼也得給個面子,於是諸葛亮只得隨劉備而去了。他應該不會想到,在劉備那一干就是一輩子,一直幹到死;他更不會想到,他這一選擇,成為了千古佳話!

諸葛亮另外一位好朋友崔州平,在劉備第二次光顧茅廬時,曾對劉備說:將軍欲見孔明,而使之斡旋天地,扭捏乾坤,恐不易為也。

這番說辭與司馬徽的“得其主不得其時”,異曲同工,意思就是漢朝最終必然覆亡,這是宿命,是大勢所趨,是人力無法改變的!就算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也不可能扭轉乾坤。諸葛亮的朋友能看到這一點,諸葛亮應該也能看到。

所以說,諸葛亮出山,實在是迫不得已!


小小滴吟兒


劉備諸葛屬陰陽天地相合,如同商鞅遇秦孝公。人物相似一樣,但是時代不一樣,不得其時是因為漢朝劉家氣數以盡,不得天時,雖然諸葛有經天緯地之才也難以扭轉漢王朝八百年的歷史進程。

而戰國初期商鞅遇秦孝公不一樣,普天之下都沒有開秦國這樣徹底變法的先例,而且東西周幾百年戰亂,人們已經疲憊了戰爭,想過更安定的生活,可謂得天運。秦國變法為秦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和根基。





午易老師


水鏡先生是真心希望諸葛亮別上劉備的賊船,他也看透了劉備的仁慈,關張的不成事,加上孔明的消極謹慎,由這麼幾個寶貝兒湊起來的集團,是成不了什麼大業的,可惜的是,水鏡先生跟誰也不表明這一切,要不怎麼能稱水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