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小記:漢·耿秉當先

讀史小記:漢·耿秉當先

古今兵者,死生大事,存亡之道,百戰之將,無不謹慎。東漢耿氏為當時望族,耿況、耿弇父子俱為名將,後輩人才濟濟,耿秉就是其中優秀代表。

耿秉天生將才,武略過人,“性勇壯而簡易於事,軍行常自被甲在前”。寥寥數語,威武神現。“將勇”是全軍之膽,獅子帶領一群綿羊,也可以橫行千里,耿秉身先士卒,行軍途中總是頂盔摜甲,走在隊伍的最前面,這是充分自信,對於部屬也是極大激勵。但耿秉不是“傻大膽”,他行軍的另外一個特點是“遠斥候,明要誓”,高度重視軍事偵察,擴大探聽範圍,加強斥候和大部隊的溝通。耿秉的斥候一是“遠”,二是“快”,三是多重印證,在主力部隊外圍形成了一個無形的“保護網”。耿秉一向“簡易於事”,痛恨形式主義,軍中“休止不結營部”,行軍休息時候極為放鬆,不集結營部,就像野外郊遊,但一有軍情,所部能夠“軍陳立成”,從容迎敵。平時訓練嚴謹刻苦,才有戰時的緊密配合,全軍皆興務實之風。

讀史小記:漢·耿秉當先

治軍優劣,當論實戰。李廣號稱“飛將軍”,他的部隊出征,“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鬥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侯”,可謂飄逸之軍。程不識號稱“不敗之將”,所部軍紀嚴整,“行伍營陳,擊刀鬥,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可謂鐵軍。耿秉治軍,以己當先,猶如李廣和程不識的複合體。無事之時,內緊外鬆,不搞“一刀切”,部屬各自以舒適的方式行軍;若有軍情,內聚外堅,部屬各就其位,能夠迅速形成堂堂之陣,有萬弧挺刃之態。平時從容,大戰痛快,“士卒皆樂為死”,耿秉也就成為了百勝將軍。

耿秉治軍,不僅在戰術層面有獨到之處,在戰略層面更有全局視野。針對當時的匈奴邊患,耿秉經過深思熟慮,提出了“先擊白山,得伊吾,破車師,通使烏孫諸國,以斷其右臂”的整體方略。其後漢軍正是按計而行,大獲成功。耿秉不僅獻策,而且奮勇當先,多次參加征討匈奴,加速了南北匈奴分化,維護了邊境穩定,不僅為漢朝,也為匈奴諸部也創造了相對平穩的環境。公元九十一年夏,耿秉去世,匈奴人問訊後,很多人也悲痛不已,為將為人如此,夫復何憾。

讀史小記:漢·耿秉當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