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搞“破壞”與創造力密切相關,家人切忌刻意阻止

寶寶在1歲左右,就對世間萬物充滿好奇,在認識世界上萬物的同時,各種各樣的東西都要去動一動、碰一碰、試一試。

尤其是在寶寶會走之後,對事物變得更加好奇。寶寶就會靈活運用雙手去觸碰每一件東西,因而,也往往是一個令父母頭痛至極的“淘氣包”和破壞大王。

今天摔碎了一個碗,明天又摔碎了一個碗…………

寶寶搞“破壞”與創造力密切相關,家人切忌刻意阻止

在這個年輕階段的寶寶,往往會把家裡能拿到手的東西弄來玩弄一番——當然,最終會破壞很多東西。父母對他是又愛又恨,一旦急了,難免給寶寶一點教訓。

然而,對待寶寶這種無知的探索行為的苛責和管教,會損壞寶寶正在萌發中的好奇心,同時也會毀掉寶寶的創造力。

給寶寶適度的“破壞”空間,滿足和培養寶寶的好奇心,在家庭教育中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

其實,如果寶寶對某樣東西感興趣,父母不妨加以正確引導,使寶寶在破壞過程中認識到更多的知識。

比如,當著寶寶的面,把一隻氣球從空癟的原狀吹脹,再把氣放掉,甚至拍破,還可以讓寶寶自己試試。

寶寶搞“破壞”與創造力密切相關,家人切忌刻意阻止

再比如,父親可以和寶寶一起動手,把機械玩具拆開來,然後,再當著寶寶的面把玩具裝好。這時,父親可以重複幾次,然後讓寶寶自己動手裝,裝不上時再幫幫他,這樣一來,既滿足了寶寶的探索心理,又培養了寶寶的動手能力,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寶寶搞“破壞”與創造力密切相關,家人切忌刻意阻止

關於寶寶的破壞能力,有一個老故事,對教育和培養寶寶來說,極其引人深思:

一個母親因為寶寶把剛買的新表當玩具擺弄壞了,就狠狠地揍了寶寶一頓,並把這件事告訴了寶寶的老師,這位老師卻幽默地問答說:“恐怕一箇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毀掉了。”母親很是疑惑。老師分析說:“寶寶的這種行為是創造力的一種表現,你不該動手打寶寶,要解放寶寶的雙手,讓他從小就有動手的機會。”

這個故事發生在半個世紀前,而那位老師,是20世紀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

寶寶可能會把家裡的每一樣東西弄得遍地都是,亂糟糟的,自己還深深陷入其中的樂趣。玩的很是盡興。當媽媽看見這一幕時,不要責罵寶寶,因為這時候的寶寶是不能區分什麼事該做什麼事是不該做的。

寶寶搞“破壞”與創造力密切相關,家人切忌刻意阻止

另外,寶寶喜歡在牆上亂塗亂畫。面對這樣的情形,媽媽打罵寶寶,這時候的寶寶想象力較為豐富,他喜歡把腦海裡的想象用手畫出來,也許他畫出來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樣,但在畫的過程中寶寶特別快樂,為自己畫出的東西而感到欣喜。這時寶寶的大腦得到了較好的鍛鍊。孩子長大後想象力也會比較好。

寶寶搞“破壞”與創造力密切相關,家人切忌刻意阻止

其實,寶寶愛搞“破壞”是天性使然,也是創造力萌發的一種表現。

給寶寶一點“破壞”空間,寶寶愛“破壞”,讓家庭失去的是可估量的價值,如果父母總是阻止寶寶去搞“破壞”,那失去的可就是寶寶的創造力、思考和智慧。

在保證寶寶安全的情況下,儘可能讓寶寶去動手擺弄東西吧!

歡迎轉發分享,記得收藏哦!我是豆媽,多年學習育兒知識,也是一個寶媽。關注@豆媽育兒親子說 ,為你帶來更多的育兒知識,有問題大家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